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1-4)
香山公园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距今已有近900年历史。早在元、明、清时期,皇家就在香山营建离宫别院,每逢夏秋时节,皇帝都要到此狩猎纳凉,香山寺曾为京西寺庙之冠。
清乾隆十年(1745年),皇家在香山公园大兴土木,建成名噪京城的“香山二十八景”,乾隆皇帝赐名静宜园。
二十八景名称如下:
勤政殿、丽瞩楼、绿云肪、虚朗斋、缨珞岩、翠微亭、青未了
驯鹿坡、蟾蜍峰、栖云楼、知乐镶、香山寺、听法松、来青轩
映霜皋、香岩室、霞标蹬、玉乳泉、绚秋林、雨香馆、胎阳阿
笑蓉坪、香雾窟、栖月岩、重翠庵、玉华蚰、森玉笏、隔云钟
勤政殿
勤政殿位于香山公园东宫门内,它是乾隆皇帝来园驻跸临时处理政务,接见王公大臣之所,取意勤政务本、勤于思政。
勤政殿于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仅存殿基。公园于2002年在原址上进行复建。勤政殿是香山公园最具皇家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首。
勤政殿景区由正殿、南北配殿、朝房、假山、月河、牌楼等组成。

走进东宫门迎面是勤政殿前二柱冲天式牌楼

勤政殿

勤政殿正殿面阔5间,为青砖布瓦单檐歇山式建筑。由24根柱径65厘米的柱子和100攒斗拱组成。歇山屋面虽然在规制上不及庑殿尊贵,但做法却颇为华丽、复杂。歇山屋顶隆起9条脊,即1条正脊、4条垂脊、4条戗脊,故古代亦称九脊殿,是仅次于庑殿顶的一种重要建筑屋顶式样。歇山式建筑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既有庑殿建筑的宏伟气势,又有攒尖建筑的俏丽风格。

勤政殿前是月牙河和石拱桥

石拱桥长11米,宽3米,为全石结构,单孔高拱,桥上八对石望柱和护栏,石桥基础金刚墙采用的是旧石料,桥拱券顶两侧各有一只螭状吸水兽,吸水兽整体瘦长,嘴前边沿半圈凸齿纹,两条须粗壮,眼眉长,带卷纹,叶状耳,一对粗圆鹿角,鬃毛长长分束向上飘然,有向下俯冲的动感,比起其他古桥上表情呆滞的螭状吸水兽,个性化十足。



正殿外檐悬乾隆御笔“勤政殿”满汉金字匾,内外檐彩画均采用金龙和玺,为明清建筑中等级最高的一种。

阶梯前设置铜铸鼎式香炉4件。香炉通高2.5米,炉高1.7米;石座高0.8米,最大直径为90厘米;通体铸造花纹,上部作重檐攒尖式圆顶,下部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石座承托。


总重量4吨的金漆镶嵌宝座,由雕龙贴金屏风、宝座、足踏、地平台各1件,圆高香几4件,鸾翎宫扇2件及其它配件等组成。

北配殿面阔五间,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是王公大臣侯旨休息的地方。

南配殿面阔五间

勤政殿后坡上有护河,图为河上石平桥。
丽瞩楼
丽瞩楼位于勤政殿之西,建成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为二层硬山楼宇,每层五间。原有丽瞩楼、清寄轩、日夕佳亭、横秀馆、后照殿等建筑群,乾隆皇帝曾两度于香山静宜园为圣母皇太后祝寿,并赐三班九老宴游香山。1860年,丽瞩楼被英法联军焚毁,仅存遗址。
中华民国时期香山慈幼院建化学实验室;1949年中共中央由西柏坡迁至香山,此地为中央专用电话局。
丽瞩楼东门
现丽瞩楼北门
前院南房
前院正房及西房
西房
前院正房
后院正房
绿云肪
绿云肪位于今香山饭店(虚朗斋旧址)北侧,周围老树参天,绿荫布地,乾隆年间仿热河避暑山庄之“云帆月舫”而建,形若舟舫,内设斋堂。
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民国时期在原绿云肪遗址上修建了香山慈幼院图书馆,50年代改为小白楼。
乾隆御制《绿云舫》诗曰:“园中水皆涓涓细流,不任舟楫,因仿避暑山庄内云帆月舫斋室而经舫名之。盖自欧阳氏画舫而后人多慕效之者,夫舟之用以水居无异陆处为利,而陆处者又以入室如在舟中为适。然则山居水宿,无事强生分别。况载舟覆舟,为鉴又岂独在水哉”


绿云肪东门

民国时期在原绿云肪遗址上修建了香山慈幼院图书馆,50年代改为小白楼。
虚朗斋
虚朗斋位于丽瞩楼南,原为一组宫院建筑,乾隆皇帝浏览香山常居住于此,被誉为中宫。其四方各设宫门,斋宇周围有画禅室、学古堂、郁兰堂、伫芳楼等建筑群及曲水流觞景观,1860年被焚毁。中华民国年间香山慈幼院建学校和家庭部,1979年拆除旧建筑新建香山饭店。
乾隆御制《虚朗斋》诗序曰:由丽瞩楼而南,度石桥,为北宫门。沿涧东行,折而南,为东宫门。中为广宇回轩,曲廊洞房,密者宜燠,敞者宜凉,杗梲不雕,楹栏不饰。砻石周庑之壁,书兹山旧作,与摹古贴参半,南为曲水,藤花垂蔓覆其上,向南一斋曰虚朗。虚则公,公则明,朗之为义,高明有融。异夫昭昭察察之为者,要非致虚极不足语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