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2021-01-03 07:40:55)
标签:

弘德寺遗址

洪福寺遗址

龙泉寺

杂谈

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弘德寺遗址
   
       弘德寺遗址位于卢师山证果寺以北,东靠洪福寺,山门遗址以南为鲍氏海城家祠。弘德寺始建年代不详,推测为大天源延圣寺的下院之一。民国年间,在八大处避暑的史觉苏,尝到弘德寺游览。当时弘德寺山门尚存,除山门外,还有“破屋三间”,供奉观音一尊,上悬匾额,有“随处生化”四字。
   周肇祥也曾到弘德寺一游,他在《琉璃厂杂记》中写道:“弘德寺,无碑碣,佛前一石类神牌,上镌‘御马监太监何九修建,成化十六年惜薪司奉御官吴真监造’字。今成一小庵,犹不能保,已卖与白云观道士。环寺多胡桃、苹婆、杏,皆数百年物。居民伐山取石,荦确难行,袒臂索驴以至。”
  1958年第一次文物普查时,曾对该寺进行普查,有如下记录:“院内有明弘治养身太监孔素墓志铭,系西北角山环出土,现有武金奎看管。”看到这则记载,某文物爱好者实地考察,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找到墓志铭。遗憾的是,仅存志盖,志文不知去向。志盖有“明故御马监太监孔公墓志铭”12个篆书大字。
  通过上述记载,可知弘德寺是座太监庙,供奉观音菩萨。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7801170000096 弘德寺遗址明苹果园街道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洪福寺遗址

       洪福寺遗址位于弘德寺遗址以东(卢师山宝胜仙桥的东侧),北靠古香道,南临清凉寺,始建年代不详,推测为大天源延圣寺下院之一。《日下旧闻考》引《燕山纪游》:“洪福寺松萝俱古,度念佛桥,即宝珠洞也。”洪福寺遗址东西长48米,南北宽39米,面积1872平米。西侧遗存两株古油松,松树下可见数块古砖。西侧记载为塔院,面积约1000平米。两处已经连为一片,解放后曾为耕地。现荒芜。
       距李新乐老师考证:洪福寺故址以北,便是昌慈古香道,沿香道西行,念佛桥乃必由之路。度念佛桥,达一片石,路呈三岔状,西南方向可通宝珠洞,西北方向可达满井。《燕山纪游》所述路线,与现存香道相印证,是相符的。寺址以西的塔院,尚有遗迹可寻,至今仍残存塔基。从残存的塔基分析,此塔为方形弥须座,上承鼓肚形塔身,其上为塔刹。也就是说,其为喇嘛式塔,塔以东20米处,两株古松,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尤为令人称绝的是,其中一棵的主干被雷电拦腰劈断,倒地枯死,但其向地面垂的侧干,仍郁郁葱葱,状如凤尾,每当清风徐来,松枝摇曳,恰似凤舞,故以凤尾松称之。这种大自然造就的景观,实为难得。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7801170000095 洪福寺遗址明苹果园街道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龙泉寺
   
       龙泉寺位于法海寺西,俗称西庙。该寺坐北朝南,一进院,山门三间,门前有旗杆石座一对。正殿三间,前有月台。东西配殿各三间,南厢房三间。寺之西部为龙泉和茶室。东部小院名自在庵,有屋五间,现已坍塌。据《重修法海寺记碑》记载,该寺明末清初重修,改称“碧霞元君祠”,康熙时重修,改称为圣母祠,乾隆时易名“天仙圣母庙”。
       明清时期,龙泉寺是京城香客的进香圣地,有不少香会前来。
  康熙四十九年(1710)著名画家王原祁68岁时,受邀为高亮桥的一个香会书写了《蟠龙山圣母祠记》。他记述模式口龙泉寺的庙会曾非常兴盛。兴盛的原因是“山有碧霞元君祠,不知其所自始。相传有异征,于是趋之者如鹜。当岁之春,孺耇妇女,鱼贯于道,咸挟辨香,以邀神庇焉。”在众多上香的香会里,远在西直门外高亮桥的一个香会常年“进香上供……今二十馀载,可谓勤矣。”作者认为那一时期的风调雨顺,既是因为皇帝的英明领导,也得益于神灵的庇护。他看到老百姓的安居乐业,“观于乡,知王道之易易由此益信,于是乎书。”就高兴地写下此文,替会众们表达心声。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7933171810033 龙泉寺明、清金顶街街道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石景山区文保牌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山门东南角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山门西南角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山门西侧院落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门前东侧夹杆石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门前西侧夹杆石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院落西北角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院落东北角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院落东南角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院落西南角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四块石碑东西向一字排开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东侧二碑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东数第一块碑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碑阴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东数第二块碑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碑阴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西侧二碑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东数第三块碑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碑阴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东数第四块碑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碑阴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院落内残余石刻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正殿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东配殿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西配殿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西跨院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738、石景山区的寺庙(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