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2021-03-28 12:08:21)
标签:

佰王园

彩和坊24号四合院

正白旗39号院排房

杂谈

海淀区的宅院(三)


佰王园

       佰王园位于彩和坊路19号八一学校内,佰王园原来是僧格林沁的园子。据灰太狼考证:僧格林沁邸园约修建于道光七年(1827)前后。邸园产权归内务府,在僧王成名之前就有这座园子。咸丰年间重修,这时的使用权应该是僧王家族。与礼亲王花园相对(礼王园在路西、僧王园在路东)。占地面积约三十余亩,是一座府邸兼有园林的布局。僧王园在京西诸王公花园中,虽为旱园,但其景观布局,具有独特风格,仍不愧为一座名园。
       僧格林沁死后,园中建筑因年久失修而逐渐倾废。该园清末民国初期还完整存在。民国初卖给同仁堂乐家为业(与隔壁礼亲王花园同样命运),在园中辟花圃、果园、养鹿。现在遗存的古建筑,不是僧王园原有之建筑,系乐家购置该园后修建的。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943180000013 佰王园清海淀街道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海淀区文保碑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彩和坊24号四合院

       彩和坊24号院位于海淀区彩和坊路与善缘街交界处,建于光绪年间,为清朝著名太监李莲英在海淀镇修建的三处宅院之一。此处宅院李连英赠与其弟李连源,自己并未在此居住。该院原来大门坐东朝西,进门后南侧为车马房。近年中关村西区改造,彩和坊路略有改变,现在24号院位于彩和坊路西,是中关村西区大拆大建中唯一一座原物保留下来的古建筑。现为潮江春会所,尚存三进四合院落,东跨院为花园。是海淀镇现存的较为完好的宅院。
       宅院分东西两路,原已不存的东路现又新建为院落,西路是原物保存下来的老房子。这一点从东西两路现存的古树也可证明:东路一棵古树也没有,西路每一进院子里都或多或少有几棵古树。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933180000002 海淀镇彩和坊24号四合院清海淀街道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正白旗39号院排房


       正白旗39号院排房位于北京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就是以这处排房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一座纪念馆。之所以以此处作为曹雪芹纪念馆,起因是1971年年初,正白旗村39号院北房西单间的二檩折裂了,拟进行修缮。4月4日女房主人陈燕秀收拾西屋往外搬东西。她在搬床时,床板上的铁钩把西墙上墙皮碰掉一块。突然发现就在碰掉墙皮处露出了墨写的斑斑字迹。她对此十分好奇,便试着轻轻地、慢慢地揭剥旧墙皮。谁知越揭越多,竟然把西墙南半壁的旧墙皮基本揭掉了,字迹赫然,写了大片毛笔字。男主人舒成勋那天外出办事,晚上回家后,拿着手电进到小屋细看:字迹占满了西墙的大半部,字名排列有序,有的整齐、有的呈菱形,有的呈扇面形。经有关专家学者鉴定,该“题壁诗”为曹雪芹所题。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943180000265 正白旗39号院排房清香山街道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籍贯沈阳,生于南京,约十四岁时迁居北京。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遗腹子。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3]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在这组低矮院墙环绕的长方形院落里,前后两排共18间房舍,仿清代建筑。18间房在这地界过去说是穷困潦倒,现在可真是富甲天下了。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778、海淀区的宅院(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