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2019-12-24 12:00:31)
标签:

东王平村东庵庙

孟悟村东大庙

大悲岩观音寺

杂谈

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大悲岩观音寺

       大悲岩观音寺位于斋堂镇沿河城向阳口村北后山,山路崎岖艰险,风高林密,人迹罕至。该寺建于明代,建筑多已圮倾,有山门殿、正殿、东西配殿各三间;寺内有明清时期碑刻两座,其中的“万古流芳”龟趺碑首有云纹雕刻装饰,另一通牌为“重建大悲观音寺碑记”,落款“祟祯岁次辛己孟夏建立”。
       大悲岩观音寺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建筑格局亘古少有。大殿建在山洞里,只有三块瓦露在外边,当地人称“盖不严”,登山一观绝不会有虚此行之感。
       其二;大悲岩的水甚是奇特,如碑文所记载:“津集滴水以盈池,汪洋碧透而清凉”,清冽甘甜的泉水从石雕龙头中潺潺流出,流入一方小池内,有一块活动的拦砖控制,拿下拦砖泉水流出可以浇灌全寺院的花木,放下这块砖水也不会溢出,多少人吃用泉水也不会减少,无一人用水,水也不会外溢一滴,这种奇异现象至今无人能破解其中的奥秘。
       其三;去大悲岩观音寺的道路是羊肠小道,道路崎岖难行,一人空手上山至艰至难,如此庞大的建筑材料是如何运送上去的呢?有些木料可以就地取材,传说青砖是用羊驼上去的,牧羊人上山放羊时,在羊的身上捆两块砖,积少成多,时间久了,砖瓦准备齐了。最令人难解的是寺院的石辗,碾盘和碾子是几千斤重的花岗岩,当地并没有这种石料,是怎么运到山上的呢?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门头沟区文保碑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大悲岩观音寺坐落于向阳口村北后山上,山路崎岖艰险难行,山高林密,人迹罕见。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该寺究竟何时建造,亦难考证。最初称“大悲岩”。根据现存的碑记来看,明正德八年(1513)韩文兴所立的《大悲岩记》,碑中已有“悬空岩之数丈内隐殿堂之僧房,安置圣像好曰大悲”文句,可见但是寺庙已从,稍早于沿河城建成时间。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此后不断扩建增修,至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再次进行维修,重修殿宇,增设寮房,改称“灵岩寺”。民国七年(1918),创修斗阁朝阳洞。大悲岩观音寺历经几次重修,殿宇巍峨,气势宏大。至文革”时期造反派上山,将千年古刹彻底毁坏,夷为平地。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大悲岩最初以供奉观世音菩萨而得名,山岩凹进去形成洞穴,洞前地势平坦宽敞,周围景色优雅,群山怀抱,历代不断修善,大悲岩以相聚规模,岩洞座北朝南,分东西两院,相距30米。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西院四合院形制,山门三间,面阔10米,进深9米,墙体由城砖砌成,硬山大脊,简瓦砖吻,木构架为大架式,两厢配殿三间,面阔10.6米,进深6米,正殿三间,面阔10.4,进深6米,大殿内有佛龛三个,中间佛龛高2。35米,宽2.4米,深1.2米,供奉铜制的千手观音一尊,像高1.6米,东西两侧佛龛各一个,高2米,宽1.65米,深0.85米,供奉彩绘的娘娘,像高0.9米,东侧佛龛供奉铜制的弥勒佛,像高0.4米。现在大殿以毁坏,大殿两侧有拱形门,穿过门洞,进入岩洞,正中有砖砌的神龛,供有玉皇大帝。岩洞内有遗存的碑座二个,其中一个龟跌座长0.8米,宽0.5米,造型奇特,未见有与之相同者,是民间匠人的独创佳作。岩洞最北端的石壁上有镶嵌的汉白玉龙头,龙口与泉脉相通,涓涓细流汇入下方的水池内,水质清澈甘甜。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在山门西侧有上小石洞深3米,洞宽2米,洞口是砖砌拱券门,高1.58米宽0.6米。明清时节大悲岩观音寺集佛道于一体供奉有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关公、龙王等等,适应各阶层的人的心里需要,因此香火旺盛。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门口上方有扇形匾额,墨书,“群仙塘”,两侧对联辨认不清。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正殿建在宽敞的岩洞内,仅有前檐搂在外边,此殿传说是“神仙”一夜间盖的,但在鸡叫时还有三片瓦没有盖好,又有说法是;正殿建好后有三片瓦露在洞外,下雨时正好把三片瓦淋湿,故当地人称观音寺为“盖不严”。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墙体已部分倒塌墙上的壁画仍有部分留存,颜色艳丽功法自然,依稀看出画上观音的莲花宝坐与座下麒麟。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寺内有明清时期碑刻两座,明崇祯年间石碑为“重建大悲观音寺碑记”,落款“祟祯岁次辛己孟夏建立”。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正殿西侧一小跨院,南面有正房三间,现在是当作伙房使用
   
       东院建筑晚于西院,但建筑十分精良,正殿建在山洞之上,洞口用砖石砌成假的房屋外形,从外观看恰是二层小楼。此院创建于民国七年(1918),具有鲜明的民国建筑风格,墙体腰线以下为虎皮墙,门窗皆用雕琢精良石材发券,窗雕金线纹,门洞上有石额,打字为,“创建斗阁朝阳洞”,右边小字为“山西五台山走马岭救济会赵亲道募”,石额四周浮雕花卉。
       石室内有三层石台原来应该供奉神佛(现供地藏王神像一尊),石台上有龙形壁画,上两层石阶内套耳室,墙上有手洞,应是放油灯处。石室上残留有正殿,三窟石龛上的仕女画像线条流畅,体态安娴。三合院落东西厢房为新建,现是僧舍。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石室上残留有正殿,有三窟,神像已无。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石室额题“创修斗阁朝云洞”大字,是民国十七年手迹。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右边小字为“山西五台山走马岭救济会赵亲道募”。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据说在民国1932年,大悲岩寺成为中国宛平县委的秘密枪械修理所,为我们1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的传奇故事。




东王平村东庵庙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东庵庙 即龙泉庵、观音庵、菩萨庙,在村部院内(始建年代不详)。庙坐北朝南,正殿3间保存完好,清水脊,合瓦顶。两侧曾有耳房,今已不存。
       今为村队部占用,用作库房,存放杂物。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门头沟区文保牌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京畿重地王平镇》:东庵庙内原有清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六年(1728年)碑2块,今仅存一块,立于正殿东间窗间,额刻“本庵四至”。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孟悟村东大庙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西庙 因坐落在村西而得名,亦有称“关帝庙”。传说始建于明朝燕王(朱棣)扫北期间。其庙共有大殿三座,分成前后院。后殿三间,供奉三世佛,现此殿保存完好。中殿供奉南海古佛,殿两侧各一侧门。前殿为关圣帝君,二郎神站像,周仓牵枣红马,关平牵白马,分列两侧,殿两侧各有一侧门。前殿和中殿北朝均可从中间穿过。庙前西侧有古槐一棵直径近两米,高约30米,中空,被定为二级古槐。前院东西两侧有古柏两棵,现为二级古树;后院中间有古柏一棵也是最粗的一棵,被定为一级古树。这棵古柏的树干要两三个人合抱,由于年代久远,粗糙的树干上布满瘤状突起。庙门前的那棵古槐树下也成为老人们纳凉的最好场所。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龙王庙 曾有庙宇三间,坐北朝南,专供奉龙王。东侧房屋两间,西侧为山洞式建筑,内塑神像。每年五月十三日,传说是关老爷磨刀日,村里都会选派四人将龙王爷抬出来,在村中游走。另外选一人在身上扣个大圆笸箩紧随其后,每遇到水井就停下来,有人从井中打上水来,用水泼那个顶着笸箩的人,以此来祈雨,盼望当年风调雨顺。现已无存。
       该庙史料中一称关帝庙,一称龙王庙,今列入普查文物称为“孟悟村东大庙”。庙内有壁画,但门封死不可细辨。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门头沟区文保牌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552、门头沟区的寺庙(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