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2021-05-28 09:31:36)
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北京大学南路:

勺园
  
       勺园位于北大西门南侧,这里曾是一片荒地,明代书法家米万钟在此修建了一处园林。取"海淀一勺"之意,所以被起名为勺园。至明末,勺园已成为西郊一处小巧幽雅的著名园林。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清初,在勺园旧地上又重建了一座弘雅园,乾隆以来成为官员赴圆明园上朝途中歇息的场所,由此改为集贤院。英王二世派遣的使者马戈尔尼率领的使团居住过此地,这也是西方国家最早派遣的访华使团。勺园因此成为最早接待西方正式使团的食宿场所。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亭廊旁边的小湖被称为“勺海”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勺海”为溥杰题字,曲廊是近年新建的。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西门内南侧约 50米的路两侧,有两块圆明园海晏堂水槽石刻遗物。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静园

       静园草坪位于南北阁和俄文楼的南侧,是目前燕园内最大的一块草坪,同时也是北京大学师生们一个重要的课余活动场所。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静园由六院和第一体育馆所围成的区间为疏林草地,点缀着藤萝花架,如今这里的静园成为师生们课余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杭爱碑

       静园草坪西北和东北角立有两个石碑,碑的主人是康熙年间的四川巡抚杭爱。杭爱,满洲人,姓章佳氏,原属正黄旗,后改隶镶白旗。杭爱成长于有学识的满洲家庭,在吴三桂叛乱期间,受到康熙的器重。后在四川任上,整饬土地,兴修水利,政绩卓著,在都江堰,至今还有杭爱的功德铭。康熙二十二年,杭爱卒,皇帝赐谥号“勤襄”,意为勤于政事,能够襄理朝廷。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西侧石碑是同年九月礼部侍郎中稚虎的祭文,背面还有康熙十四年嘉奖杭爱的诰命。杭爱碑碑文都是满汉文并用,古朴庄严。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东面的石碑是康熙十四年二月,杭爱去世两年后康熙皇帝敕建的石碑“以永休命”,以表彰他一生的功绩。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石碑附近杭爱的墓葬品石羊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石碑附近杭爱的墓葬品石虎
   
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
    
       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静园草坪北面。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静园六院

       静园草坪两侧的建筑称为六院,是六处三合院落。这六座精巧玲珑的庭院中的一院、二院、四院和五院原为燕京大学女生宿舍,建于1926年,三院和六院是1952年根据当初图纸加建的。“六院”后为一些院系研究所的办公所在地。
       这六座庭院跟燕园里别的风格特征有所不同,精巧玲珑,幽静典雅,给人以“庭院深深”之感,像是古代富贵人家千金小姐的绣楼。一至六院的布局也别具匠心,对称分布在以第二体育馆为主轴的长方形草地两侧,整体与未名湖北侧的男生宿舍四斋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阴阳平衡的和谐美。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由北向南排列的一至三院位于静园西侧,院门朝东。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由南向北四至六院位于静园东侧,院门朝西。
       
       静园六院从整体上看似乎都是一模一样的,房间均为木制结构,雕梁画壁,古色古香;各有精巧灰顶红色小门楼一座,由灰色石砌虎皮矮墙联成一体。每座院门都有紫藤萝花架,每年5月,紫花缀满门楼,颇为典雅幽美。这是大同之处。但如果进入庭院中细细观察,就会发现每座庭院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内部结构多不相同,每座文物的门窗不仅形态各异,而且花色不同,展现出我国传统的木工雕刻艺术的丰富多彩。这似乎也体现了“同中有异”的美学风范,避免了“千人一面”的雷同感。 

一院: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院门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一院后身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一院西南角
 
二院: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二院后身
 
三院: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三院后身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三院西南角
 
四院: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四院西南角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四院东南角
 
五院: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五院西南角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五院东南角
 
六院: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六院东南角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六院后身

第二体育馆

       第二体育馆位于静园南侧,原名鲍式体育馆,建于1929年至1930年间,是当时燕京大学的女子体育馆。建筑作为未名湖燕园建筑南北向次轴线的起始点,与草坪两侧的六院构成了一个品字型的三合式建筑布局。由威廉•鲍埃夫妇捐资修建。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东南角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西南角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东北角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东立面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南立面

 燕南园

       燕南园因位于园林式校园——燕园的南部而得名,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有燕园“园中之园”的誉称。是燕园建成初期燕大专门为教师打造的住宅区,占地48亩,按照当时燕大所有中外教师住宅的编号顺序,燕南园的住宅被定为51号到66号,这一编号从燕大到北大一直没变。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楼旁矗立着两座花神庙碑
  
      燕京大学是有名的“高薪养师”学府,为给教授、学者们提供一流的条件,燕南园的建设可谓不惜工本。与教学区和办公区那飞檐斗拱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不同,燕南园的建筑以“洋式”为主,取的是美国城郊庭院别墅的模式,多为两层小楼,附带一个小花园。除泥石砖瓦取自当地,其他建材多由国外运来。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室内装饰业具有典型的西洋风格:铺设木地板,楼梯设在屋内,屋里有供冬天采暖的壁炉,上下两层楼各有独立的卫生间。 门扇窗框用的是上好的红松,精美的门把手全由黄铜制成,房间里铺设打蜡地板,屋角有典雅的壁炉,卫生间里冷热水分路供应,每座住宅还有独立的锅炉房以供冬季取暖,家家门前屋后有一个宽敞的庭院,花草繁茂。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饱经风霜的燕南园早已风流不在,一座座当年豪华的“小洋楼”如今无言笑对岁月沧桑。燕南园曾居住过北京大学4位正校长、8位副校长以及近30位学部委员和院士。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燕南园住宅分布图
    
燕南园51号
       
       燕南园51号先后居住过当代数学家江泽涵,当代物理学家饶毓泰。文革期间,当代物理学家、国际知名的光谱学家饶毓泰于1968年10月在此处自尽。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燕南园52号
 
       燕南园52号是语言学家林焘先生故居。这里还曾经居住过化学家黄子卿。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燕南园53号

       燕南园53号为生物学家沈同故居。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燕南园54号

       燕南园54号曾经居住过当代学术大师、语言学家洪业;还曾经居住过前北京大学校长陆平。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燕南园55号
  
       燕南园55号曾经是新闻学家,前北京大学总务长蒋荫恩、哲学家冯定的居所。据说现在的主人是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这里前一个主人是经济学家陈岱孙,门前还立有他的全身铜像。
     
燕南园56号
  
       燕南园56号院是原北大校长、力学泰斗周培源的居所。
        在以人文学者荟萃而著称的燕南园里,周培源是为数寥寥的理工科大师,周培源特别爱花,56号门前繁樱如雪,人称“周家花园”。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燕南园57号
     
       燕南园57号,院门朝北。是哲学家冯友兰与他的女儿、作家宗璞生前居住的“三松堂”,他毕生著作几乎都写于此,晚年整理《三松堂全集》。“三松堂”这一雅号,取自园内三株松树。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燕南园58号
  
       燕南园58号院门朝北。这里是哲学家汤用彤故居。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燕南园59号
   
       燕南园59号院是当代物理学家、教育家褚圣麟故居。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燕南园60号
   
       燕南园60号,1949年前这里是美北长老会在华传教士,美国心理学家,燕京大学教授夏仁德的居所。 后为著名语言学家兼诗人王力故居。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燕南园61号
  
       燕南园61号是前北京大学副校长江隆基的居所。后哲学家冯友兰居住过, 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在此终老。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燕南园62号
  
       燕南园62号院曾经是著名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雷洁琼的居所。 文学史家、诗人林庚先生在此终老。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燕南园63号
  
       燕南园63号院曾居住过新中国第一任北大校长、经济学家马寅初。后来这里居住过中国语言、文字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魏建功
         文革后63号成为大杂院,建筑格局有拆改。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燕南园64号
  
       燕南园64号院在文革前由翦伯赞居住。翦伯赞,湖南常德桃源县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燕南园65号   
 
       燕南园65号,中国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学的奠基人、法学家芮沐在此终老。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燕南园66号
   
       燕南园66号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吴文藻与著名作家冰心的居所。 冰心,原名谢婉莹,晚年被尊称为“文坛祖母” 。 1926年冰心留美归来,被母校燕京大学聘为国文系助教。1929年2月,吴文藻也从美国回来并被清华、燕大聘为教师,热恋多年的两人6月份举行婚礼,司徒雷登担任证婚人,并把60号小楼分给这对新婚夫妇居住(后门牌号码调整为66号)。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从燕南园西北部的上坡进入园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66号楼,这座小楼位于燕南一隅,格外幽静。美学家朱光潜后曾在此居住。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1937年北平沦陷,冰心夫妇在外飘泊,于1946年7月才重返故园,悲伤地发现,小楼虽在,但楼前手植的丁香、紫藤等都已无存;楼里更是面目全非,吴文藻临走时藏在阁楼上的几十盒笔记和教材全部不见了。 原来,“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日本兵就闯进了隶属于美国教会的燕大大肆劫掠。燕南园66号被日本宪兵占领,成了拷问教授们的审讯室。冰心含泪离开燕南园,从此没有在这里居住。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这里每座小楼都有故事,恰似一首首人生之歌,或悠扬,或温馨,或凄凉,或悲怆。那些在民国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大师们,曾满腔热忱地拥戴新的国家政权和新的国家领袖,却在新国家遭遇中华几千年罕见的对文化的系统毁灭和对知识分子的无情打击,结局之悲惨令人唏嘘!
  
花神庙碑
  
        花神庙碑位于燕南园66号与51号之间。 此二碑乃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濂溪乐处”中“汇总万春之庙”前二碑,兹庙俗谓花神庙,以祀花神。花神庙碑的形制与杭爱碑相似,其下都有一个巨大的赑碑座,碑正反面都有文字,依稀可辨。两块碑的碑文大同小异,正面是进献给花神的祈祷词,也是一些为皇帝歌功颂德的套话,背面是进献人的名字。从下面的落款时间来看,立碑的时间分别是乾隆十年和乾隆二十年。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两块高大的石碑分列道路两旁,由于岁月、风雨的侵蚀,除了碑头上精美的盘龙石刻和“万古流芳”清晰可见外,碑身上的字大都看不清楚,大意是乾隆皇帝在花朝节和中秋节游园的记录。落款“圆明园大总管恭记”这几个字可确定这是圆明园的莳花碑。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西碑正面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西碑后身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东碑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万古流芳碑头上精美的盘龙石刻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治贝子园

       治贝子园位于北京大学逸夫一楼南与第三教学楼的西边。治贝子园的原主人载治原为清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窯的曾孙,是贝勒绵懿第三子奕纪之子,后过继给道光皇帝长子奕纬为嗣,咸丰四年(1854年)承袭贝勒,咸丰十年(1860年)加封郡王衔,光绪六年(1880年)因伤寒病去世。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海淀区文保碑
  
  载治去世后落到其子溥侗名下。在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中,治贝子园沦落到被查封拍卖的地步。1928年燕京大学以45200元的价格购得这处房地产,作为燕京大学为农科所用。今天的治贝子园不过是一个四方的院落,比原来园中建筑的规模小得多了。园子附属的果园已经变为周边的教学新楼和中关村大街。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大门上挂着两块牌子,左边一块是季羡林先生所书“治贝子园”,右边的一块上书“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治贝子园门口立—尊老子的汉白玉石雕立像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燕京大学北路:
 
鸣鹤园

      鸣鹤园原本属春熙园,是圆明园附属园林之一。乾隆年间,赐予驾前宠臣和珅为园,成为淑春园的一部分。后至嘉庆七年,将淑春园一分为二,东部较小园区赏赐给嘉庆四女庄静公主,名曰“镜春园”;而西部较大园区则赏赐给嘉庆第五子惠亲王绵愉,即为鸣鹤园,俗称老五爷园。绵愉是晚清政局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为道光、咸丰皇帝所倚重,曾与增格林沁一起镇压过天平天国北伐军。鸣鹤园全盛时为京西一座名园,它与当时的自得园、自怡园、澄怀园、熙春园相媲美,同谓京西五大邸园。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启功先生题字“鸣鹤园”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现在的鸣鹤园以自然景色为主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鸣鹤园雅亭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红湖边的文博楼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鸣鹤园历经风雨坎坷,原有建筑大多已荡然无存,只残存了校景亭、红湖、方池。

校景亭

       校景亭位于德斋(红一楼)北部土山上,北面俯临红湖。为大式重檐四角方亭,亭式简朴大方,为昔日鸣鹤园中最大亭,亭四周叠置假山,树木阴翳。与未名湖畔的钟亭与湖心岛上的岛亭相比,由于所处较为幽僻,校景亭不太为人所知,但它应该算是燕园最古老的一座亭子了。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校景亭原名翼然亭(大概是取“有亭翼然”之意),是清代鸣鹤园(原淑春园的一部分)仅存的一个建筑。乾隆十二年(1747),清高宗乾隆曾登上翼然亭观赏四周风光,并以“翼然亭”为题赋七律一首,赞赏这一带的风光之美。他在诗引中说“出西轩面横岭,亭中设便坐,近纳岚翠,远往野绿,仿佛香山来青(即来青轩)景色。”诗文为:峰有飞来亭岂无,天然距此不南图。籍松为幄阴偏秀,依石成章兴迥殊。茶鼎烟飞云半野,棋枰声杂瀑千珠。寄言纵目搜吟客,莫认琅邪岩畔途。
       后来,这一带成为蕙亲王绵愉的鸣鹤园。咸丰十年(1860),鸣鹤园毁于英法联军之手,园中建筑多被损毁。而翼然亭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1926年,燕大迁来以后,对翼然亭进行了修整,并在亭内彩绘燕园校景十二幅,将燕园的代表景点荟萃于一亭之上。校景亭之名也因之而来。1984年,北京大学又对校景亭做了一番修葺。今日之校景亭,已经焕然一新,可谓北京大学校内最为雅致美丽的名亭。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方池
 
        长方形鱼池(方池)位于校景亭正西,四周白石砌垒,盛夏荷花盛开,别有一番风致。方池一带曾经是北京大学水系的水源地带。
       方池一带曾经是水源地带。水系是以东西向的水系为脉络,与天然地表水流向一致,保持流水畅通其水源为泉水,那时水流清澈透明,一股由方池向北经现在的鸣鹤园湖向东通过小溪流入镜春西湖,再出山谷、出南入北转东折西,逐入朗润园湖。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鸣鹤园内其他文物古迹:

三孔平桥桥面

       三孔平桥桥面位于鸣鹤园西北角(西门内向北,经过路旁一道围墙,围墙北侧)为圆明园遗物。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乾隆半月台诗碑
  
       乾隆半月台诗碑位于校园围墙西北角湖边。碑身为断后粘接,损七字,碑座是新配的。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碑文为:台形规半月  白玉以为栏  即是广寒界  雅宜秋夕看  会当银魄满  不碍碧虚宽  太白镜湖句  常思欲和难  丙戌新秋御题
  
    
柳浪闻莺石牌坊
   
       柳浪闻莺石牌坊位于校景亭东北侧的红湖边,该牌坊来自圆明园。圆明园的仿西湖十景中,“断桥残雪”和“柳浪闻莺”两景中各有一座石牌坊,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即1763年。两座石牌坊坊楣分别提有“断桥残雪”和“柳浪闻莺”的乾隆御书,坊阴则有乾隆御制诗各一首。这是圆明园内仿西湖十景中仅有的两处留有文字的文物。另一座“断桥残雪”牌坊位于北大镜春园中(后文提到)。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柳浪闻莺”石牌坊,高两米有余的两根汉白玉柱子的楹联上方,用四根铁柱倾斜着支撑。两侧石柱上方均有一道长约半米的凹槽。两根柱子中间上方的坊楣不是乾隆题字的那块坊楣,无字。
          圆明园遗址公园流散文物展区中,有一题有“柳浪闻莺”四字的汉白玉坊楣,标注长270厘米,宽75.5厘米,大小刚好与北大内缺失坊楣的石牌坊相契合。柳浪闻莺汉白玉石牌坊的坊额在北大先于坊柱被发现,被发现后于1977年捐赠给圆明园。现立于北大校内的“柳浪闻莺”和“断桥残雪”两座石牌坊构件在2012年出土于朗润园。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石牌坊东面上联“能言春鸟呼名字“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石牌坊东面下联“罨画云林自往逥”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石牌坊西面上联“几缕画情遮过客”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石牌坊西面下联“一行烟意(?)新题”
    
       未名湖的北岸还有有两座古典园林。一个是庄静公主的”镜春园“,一个是恭亲王奕訢的“朗润园”,它们都属于清代八大古园遗址。
   
镜春园

       镜春园和鸣鹤园原为一个园区,最初名为春熙院,后名淑春园,是圆明园附属园林之一。嘉庆七年(1802),淑春园东部,赏给嘉庆皇四女庄静公主居住,改名为镜春园。但镜春园相对来说比鸣鹤园要小得多,不到鸣鹤园的五分之一。镜春园位于未名湖东北端一带,北接朗润园,南到未名湖北岸,东至北大校园东墙,西接鸣鹤园遗址。昔日的镜春园的主要建筑四周有水道环绕,略成圆形,很像一面镜子,“镜春园”因此而得名。现存的镜春园和朗润园建筑应都是在民国之后甚至近年修建的。
 
镜春院75号: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镜春院75号,现为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使用。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镜春院78号 :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镜春园79号院: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镜春园79号院,是嘉庆皇帝之女庄静公主的故居。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镜春园79号甲: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镜春园79号甲西侧禄岛上有一个三合院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通过一个小石桥可达小院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镜春院81号 :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镜春院82号 :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两墩三孔缓坡桥
 
       两墩三孔缓坡桥位于镜春园75号院门前。石桥长11米,宽3.7米。桥墩呈两头尖状。2001年修复。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从镜春园再继续往北走200多米,就到了朗润园。1995年10月到1997年5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筹资对朗润园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和增建。2001年,北京大学又对朗润园主岛的土山岗阜进行了整修,

朗润园

       朗润园位于镜春园之北,万泉河之南。初为圆明园附园,称春和园。清嘉庆年间赐乾隆十七子永璘,因永璘封庆王,俗称庆王园。咸丰年间,转赐恭亲王奕訢,始名朗润园。后几经周折,载涛成为朗润园的最后一个园主。如今的朗润园是朗润湖围起的小岛,有东南和西面两座石桥可进入朗润园。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季羡林先生题字“朗润园”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断桥残雪”石牌坊
 
       “断桥残雪”石牌坊,来自圆明园。2013年12月,北京大学在朗润园环境整治和修复改造过程中,比较完整地发现了“断桥残雪”等遗存遗迹,与校园现有的众多圆明园流散石构件性质相同。北大对“断桥残雪”等遗存遗迹进行了妥善修复和发现地原址恢复工作。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断桥残雪牌坊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坊楣乾隆御书: “断桥残雪”四字,上方还有“乾隆御书”四字的印。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南面上联“杨柳似含烟羃历”(历字上边有“四”字)。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南面下联“楼台仍积玉嵯峨”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坊阴则刻有乾隆御制诗,“在昔桥头密雪铺,举头见额忆西湖。春巡几度曾来往,乃识西湖此不殊。”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北面上联“连村画景张横幅”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北面下联“著树梅花丛野(?)”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807、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2)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中涉及北大校园的有如下项目:

110108805200000194 北京大学近现代建筑群中华人民共和国

110108915190000274 未名湖燕园建筑民国燕园街道

110108804180000107 北京大学燕南园万古流芳碑清燕园街道

110108804180000108 北京大学杭爱墓碑清燕园街道

110108805190000106 北京大学三一八烈士纪念碑民国燕园街道

110108805190000109 北京大学抗日战争联络点民国燕园街道

110108805200000110 葛利普墓中华人民共和国燕园街道

110108803180000284 镜春园清燕园街道

110108945200000104 埃德加·斯诺墓中华人民共和国燕园街道

110108803180000283 勺园篓斗桥清燕园街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