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2021-05-26 16:53:51)
标签:

燕京大学

北京大学

乾隆诗碑

未名湖

博雅塔

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燕京大学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成立于1919年,由华北地区的几所教会大学合并而成,包括北京汇文大学、通州华北协和大学、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分别由美国长老会、美以美会、美国女公会、公理会、英国伦敦会等合办,初期名为“北京大学”(不是现在的北京大学),校址在崇文门内盔甲厂胡同。
       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校长。他上任后把学校更名为燕京大学。随后开始建设新校区,向社会各界募捐。于1921年在北京西郊购买前清亲王赐园,聘请建筑设计师墨菲进行总体规划,建造了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环境最优美的一所校园,经过几年(1921——1926)的努力,该大学成为当时中国最美丽和有成就的大学。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国家级文保碑
     
      北京大学所处之地,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时为皇家御园,乾隆皇帝赐予宠臣和珅,和珅借助自己在朝廷的地位,动用大量银两,仿皇家园林之形式,大兴土木工程,增建楼台亭榭。园内出现了几十处景点,既有富丽堂皇的建筑物,又有明媚的园林风光,并改称漱春园。嘉庆二年(1699)和坤被治罪而死,家产没收,漱春园也被籍没,嘉庆七年(1802)被分成两部分,西边叫鸣鹤园,东边叫镜春园。到1920年,燕京大学以6万银元高价买来用作建校基址。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北京市文保碑
     
       未名湖燕园整组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布局手法,结合原有山形水系,注重空间围合及轴线对应关系,格局完整,区划分明,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是中国近代建筑中传统形式与现代功能相结合的一项重要创作,具有很高的环境艺术价值。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原燕京大学未名湖区的主要建筑有校门、科学实验楼、办公楼、外文楼、图书馆、体育馆、临湖轩、南阁、北阁、学生宿舍、水塔及附属园林小品等。
       燕园是北大校园最为流行的名称,燕园是因燕京大学而得名,狭义的概念是指未名湖和周围的旧日园林,也就是过去燕京大学校园的一部分。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校园示意图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未名湖区示意图
  
   燕京大学的东西轴线以玉泉山塔为对景,从校友门经石拱桥、华表,方院两侧是九开间的庑殿顶建筑穆楼和民主楼,正面是歇山顶的贝公楼(行政楼),两侧是宗教楼和图书馆,沿中轴线继续向东,一直到未名湖中的思义亭,湖畔还有博雅塔、临湖轩。东部以未名湖为界,分为北部的男院和南部的女院。男院包括德、才、均、备4幢男生宿舍以及华氏体育馆。女院沿一条南北轴线,分布适楼、南北阁、女生宿舍和鲍氏体育馆。

       燕京大学中路:
  
西校门
 
       西校门处于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的主轴线起始点。当时主持燕园规划建设的是美籍建筑师亨利·墨菲。他虽毕业于耶鲁大学,却十分欣赏中国古典建筑与园林设计。他在这一片岗峦起伏、水流萦回的园林废墟上,根据现代大学应有的设备和要求,采用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和造园艺术的特点,创建了一座新校园。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北京大学西校门是1952年北京大学迁入原燕京大学校址之前,燕京大学主校门,由燕京大学校友于1926年集资修建,所以原名校友门。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墨菲当初在绘制燕京大学校园规划图时,从玉泉山上的玉峰塔得到灵感,认为校园的主轴线,应该指向那座塔;校园的主要建筑和湖,都应在主轴线上;玉泉山的古塔作为端点,向东延伸作为校园的主轴线,由此确定了西校门的位置。这样他就一反北京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将燕园的主校门朝西布置。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西校门坐东朝西,为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建筑,高不过七八米,风格古朴、庄严典雅,建筑风格与颐和园东宫门相似,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与红色的校门浑然一体,两扇铜钉红漆的大门雕梁画栋。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校匾“北京大学”四字是根据毛泽东在1950年给北大校徽题字而来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校门左右两侧的石狮,鬓发虬卷,目光炯炯有神,使西校门更增加了几分庄严。这对石狮是原燕京大学于一九二四年花700大洋从民间购得的。
     
三孔石拱券桥
     
         三孔石拱券桥位于北京大学西门内10米处,桥长17米,宽4.5米,桥堍宽8米。桥上12对方锥形石望柱,11对宝瓶镌空石护栏,两对云堆抱鼓桥头石,中间拱券顶沿刻螭状吸水兽,桥墩两端是尖状分水石。只是桥侧墙石缝勾边和桥面用水泥材料修补了。此桥为清代所建。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过桥向东就是北京大学办公楼,其间空地上还耸立着从圆明园迁来的两只华表。西校门向北而行,是清代名园鸣鹤园的遗迹;往南的一片绿地和荷塘,是明末画家米万钟勺园故址。

华表
 
       这两座华表由汉白玉雕成,通高约8米,下方的八方形须弥座高1.24米。华表柱身刻有云彩和姿态各异的蟠龙。它们与北京图书馆院内的两座华表都是圆明园安佑宫中的遗物。但由于搬运时的阴差阳错造成配对错误,除了柱身一粗一细,基座的纹饰云纹也不一致。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办公楼前草坪北侧华表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办公楼前草坪南侧华表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外文楼
   
       外文楼在办公楼前北侧,原名“穆楼”,由银行家穆布莱捐款10万美元所建,后被称为外文楼。始建于1921年至1928年间,建筑属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依清代宫殿式建筑为蓝本设计。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外文楼南立面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外文楼后是1986年建设的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日晷
  
       日晷现位于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前,原位于老北大的沙滩红楼前,八十年代后期移放到校园勺园附近,1992年博物馆建成后移到此处,并恢复了晷盘与晷针,以期与博物馆在内容、气势上形成一种和谐的旋律。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日晷,汉白玉制,高近3米,由大底座、碑身和日晷组成。碑身刻着篆字碑文。东西南北四面的碑文分别为:“近取诸物”、“远取诸身”、“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由于北大各楼均偏西5°49′,如果日晷正底座按正北方向定位,则显示建筑、甬道是斜的。为了艺术的和谐,日晷底座便按楼的位置定位。

化学北楼
   
       化学北楼在办公楼前南侧。 化学北楼,原名“睿楼”,始建于1923年至1925年间,属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依清代宫殿式建筑为蓝本设计。与办公楼、外文楼构成了主轴线上的一组三合院式格局。其南面的化学南楼为后期建设。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化学北楼北立面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化学北楼南立面
   
办公楼
     
       建于1926年,原名“施德楼”,属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依清代宫殿式建筑为蓝本设计。1931年6月燕京大学校楼命名委员会曾定名为“贝公楼”。楼体位于未名湖古建筑区中轴线上。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办公楼坐东朝西,入口有红色的柱子,配以蓝绿色调的彩画,形成了高雅古朴的气质。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办公楼前的这对石麒麟原是圆明园安佑宫前的“守护神”,清末时,石麒麟被盗出准备高价出卖。当时的朗润园园主载涛知道此事以后,便出高价买回。以后载涛把朗润园卖给燕京大学作为校址,石麒麟也归燕京大学所有。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在办公楼西面两麒麟间的丹墀,以前安置在圆明园安佑宫前,后为载涛购得。原有两块,另一块在颐和园东宫门入口。“墀”指古代皇帝前面的台阶,“丹”即红色,“丹墀”即为红色的台阶。丹墀长315厘米,宽130厘米,其中龙云浮雕宽100厘米,上面所刻的二龙戏珠图,形态逼真。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办公楼东立面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民主楼 
   
       民主楼,建于1922年,是燕园内的第一座建筑,作为宗教学院所在地。属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依清代宫殿式建筑为蓝本设计。由上海的甘维尔夫妇捐赠,原名宁德楼,以纪念前美会会督宁德·威廉牧师。宁德威廉牧师与其妻1895年来华,自此从未中断过祷告,祈求这个伟大而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早日福音化。宁德楼二楼有小礼拜堂,学校的主要圣事都在这里举行,这里还进行许多重要的选举,这个礼拜堂至今犹在。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档案馆
 
        北京大学档案馆,建成于1925年,曾为燕京大学图书馆使用。1952年成为北京大学图书馆,后为档案馆使用至今。由托马斯·百瑞和珍妮·百瑞夫妇的三个女儿(贝式姐妹)为了纪念父母的遗愿——“在全中国推广学习”而捐款五万美元兴建的。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档案馆东南角

       化学南楼西南侧的树丛中立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三一八烈士纪念碑、葛利普墓碑、塞万提斯铜像等。
   
三一八烈士纪念碑

       三一八烈士纪念碑位于校史展览馆后身。 1926年3月18日,北大、清华、燕大和北京总工会二百多个社团五千多人举行集会,抗议帝国主义国家的强盗行径,会后到执政府门前示威请愿,遭到当时政府的镇压。在这一惨案中受伤200多人,牺牲47人,其中有北京大学学生张仲超、李家珍、黄克仁,燕京大学学生魏士毅,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张仲超、李家珍、黄克仁三烈士碑于1929年5月立于北大三院(沙滩),1982年迁此;魏士毅烈士碑1927年3月立于此。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左侧为张仲超、李家珍、黄克仁三烈士碑,右侧围魏士毅烈士碑。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碑座高三尺,腰高一尺、身高八尺,系取纪念"三一八"之意。碑身三面分别刻有烈士的名子,相应的碑座上刻着烈士的略历。碑身的另一面篆书刻着:中华民国十有八年五月三十日立石。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下面的碑座刻有铭文:死者烈士之身,不死者烈士之神。愤八国通牒兮,竟杀身以成仁。唯烈士之碧血兮,共北大而长新。踏着三一八血迹兮,雪国耻以敌强邻。繄后死之责任兮,誓尝胆而卧薪。北大教授黄右昌撰。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魏士毅烈士墓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碑座四周雕以精美图案,并刻有碑铭。铭文中介绍了烈士生平略历后,写道:国有巨蠹政不纲,城狐社鼠争跳梁。公门喋血歼我良,牺牲小我终取偿。北斗无酒南箕扬,民心向背关与亡。愿后死者长毋忘。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与中国抗战共始终的一所著名大学,系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简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从1937年平津沦陷后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至抗战胜利后复员北上(1937年11月1日-1945年7月31日),前后共计八年,为战时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直到今天依然活跃在各个学科领域。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葛利普墓碑
 
       葛利普,著名美国地质学家,近代地质学的创始人之一,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20年应邀来华任中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顾问,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他在中国从事地质研究和教学工作26年,对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热诚的培养了一代中国地质学家。他热爱中国,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72岁高龄的葛利普被关进集中营达四年之久,备受折磨。1946年3月26日逝世。北京大学教授会遵照他的遗嘱将他的骨灰葬于北大红楼西的地质馆前。1982年中国地质学会倡议移墓于此。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塞万提斯铜像

       塞万提斯铜像位于勺园荷花池北侧的草地上 ,塞万提斯(1547-1616),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他一生中写过很多的诗歌、剧本和小说。其中名扬四海的小说《堂吉诃德》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开创了西方近代小说的先河,跨出国界走向世界,对整个人类文化做出了伟大贡献。
       1986年北京市与西班牙马德里市结为姊妹城市,之后,马德里市政局特意复制矗立在该市区广场的塞万提斯像,赠送给北京市民。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它安放在北京大学校园。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俄文楼
  
       俄文楼始建于1924年,初为燕京大学女子学院教学楼,1931年改为燕京大学贤者纪念馆(圣人殿,俄文楼Sage Hall,适楼)。建筑属典型的墨菲时代建筑,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由罗素·塞奇基金会为纪念塞奇夫人而捐资兴建。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俄文楼后身
 
李大钊铜像

       李大钊铜像位于俄文楼前,李大钊1916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任北大图书馆馆长兼经济学教授,毛泽东则在1918年到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燕园里的建筑多为长方形,但是在俄文楼前、正对着李大钊铜像却有一对方形的“孪生”式建筑,这就是著名的南北二阁。南北阁的造型、体量、色彩完全一样,所以又称姐妹阁。
       南北二阁落成于1925年,与俄文楼组成了一个品字形的独立单元,这与燕园建筑整体上的品字形设计模式是一致的。从初建至今,光阴荏苒,它们一直是燕园里代表性的景观之一。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南、北阁西立面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南、北阁东立面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北阁

       北阁最初叫“麦风阁”。“麦风阁”(Miner Hall)为音乐教室和男女学生活动室,以麦美德博士的名字来命名的。麦美德博士是原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校长,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以后,便自动成为燕大的女部,麦美德就成为燕大首任女部主任。麦博士在任只有三年,但是为燕大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南阁

       南阁最初叫“甘德阁”。“甘德阁”(GambleHall)由甘伯尔夫人捐款建造,当时作为女部的办公楼使用。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南阁西立面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南阁南立面
    
       在未名湖的北畔,坐落着一组仿明清式中国古典建筑群落,这一组建筑分别是“德斋”“才斋”“均斋”“备斋”“体斋”“健斋”“全斋”,合称“德才均备体健全”。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德斋(红一楼)”、“才斋(红二楼)”、“均斋(红三楼)”、“备斋(红四楼)”四斋一模一样,在未名湖北岸由西向东呈直线排列,合称“德才均备”。   “德才均备”四斋建于1920年至1929年间,曾为男生宿舍。其中德斋为纪念费先生捐款而建,才斋为纪念惠先生捐款而建,均斋为纪念甘伯尔所捐,才斋为佛布思夫人纪念其父所捐。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这四斋古色古香的雕梁、木柱、瓦当、石阶和中国传统的门窗结构,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四合院的衣钵,又明显带有西方文化的痕迹。它们在民国时期是男学生的宿舍,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水北为阳”的含义。对比于作为燕京大学女生宿舍的静园院落,德才均备四斋的建筑及其所夹庭院的设计风格都更为雄浑有力、开阔豪放,很符合男生的性格特点。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四斋均为砖混结构,灰筒瓦单檐歇山顶,勾头滴水檐,五脊六兽五小兽,旋子彩画。屋身用十根粗大的红柱将白墙面分为九开间。每间三扇仿清窗,一层明间为五抹步步锦隔扇门两扇。前出垂带踏跺三级。基础为花岗岩块石砌筑。山面五间,红柱白墙,柱间带雀替,每问开一窗。南侧山面前出廊,二层带红漆护栏,一层明间为出入口。北侧山面有走廊与中间部分的宫殿式建筑相连。
 
德斋(红一楼)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东立面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才斋(红二楼)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西立面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西南角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南立面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东南角
  
均斋(红三楼)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东立面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西南角
  
备斋(红四楼)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西立面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南立面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东南角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东立面
   
       从建筑外观上看,这四斋因循的分为两组三合形式,“德斋”和“才斋”为一组,“均斋”和“备斋”为一组。每组的两斋之间有一栋狭长的东西走向的仿明清宫殿式建筑,将两斋连接在一起,形成品字形结构,两组品字形的结构构成两个小院。
 
红五楼、红六楼
  
       四斋中每两斋中间建筑原为食堂与公共用房,称为红五楼、红六楼。该建筑坐北朝南,砖混结构坐北朝南,砖混结构。灰筒瓦单檐庑殿顶,勾头滴水檐,五脊六兽七小兽。檐下施双昂五踩蓝绿斗棋,旋子彩画。屋身用六根红柱将立面分为五开间,二层每间开三扇窗,一层每间开两扇,步步锦装修。基础为花岗岩块石砌筑。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在红一楼、红二楼之间的北面是红五楼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在红三楼、红四楼之间的北面是红六楼
    
       在“德才均备”四斋的东面是一大一小两座漂亮的古典建筑,即为“体斋”和“健斋”,两斋紧紧相连依偎,在“体斋”“健斋”的正后方就是“全斋”。 
 
体斋、健斋

       体斋和健斋建于1920年至1929年间,在燕京大学时期曾是青年教师的宿舍。两建筑之间设有回廊与台阶,使二者更显亲密,在建筑形象上也是一刚一柔,彰显了空间上的美感。体斋是海克尼姊妹纪念其父所捐,健斋是北京、天津两地的中国实业家所捐建。
     “体斋”和“健斋”一大一小,相连相依。“体斋”是一座小巧玲珑的两层八角亭式建筑,“健斋”高大雄浑,两斋一回廊和台阶相连。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体斋西南角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体斋东立面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体斋南立面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健斋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健斋东南角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健斋西南角的爬廊与体斋连接
 
全斋
 
       “全斋”建成于1952年,作为当时男教师宿舍。全斋是七斋中唯一的一座封闭式平房大院,分为南北两排,起初共有40余间平方余间平房,每间可住一户人家。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全斋里面是回廊式庭院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全斋南门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未名湖
 
        未名湖是北京大学校园内最大的人工湖。20世纪20年代,该湖由钱穆命名为未名湖。未名湖形状呈U形。湖中央有湖心岛,有桥与南北岸相通。湖心岛的南端有淑春园石舫。湖北岸有四扇屏,湖东岸有博雅塔。湖南岸上有钟亭、临湖轩、慈济寺山门、梅石碑记、乾隆诗碑、翻尾石鱼等古迹及和斯诺墓等。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湖心岛是淑春园的遗迹之一,岛上当年和珅仿圆明园的“蓬台仙岛”所建的豪华建筑都毁于英法联军。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石舫

       石舫在湖心岛东边。清乾隆朝和珅所建淑春园的遗物。 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皇帝把与圆明园最近的淑春园赏给宠臣和珅。和珅便在此兴建园林风景,石舫便是著名风景之一,它是仿颐和园之“清晏舫”而建。石舫立有四条石屏,刻有诗文“画舫平临苹岸阔,飞楼俯瞰柳荫多,夹镜光澄风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后来上部结构被焚毁,今仅存石质基座。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四扇屏
   
       四扇屏,又名乾隆石屏风,位于未名湖北岸。四扇青石屏风并立,四扇石屏每一扇自成一景又联为一体,与未名湖的湖光塔影依依相望,很有古典园林的韵味。四扇石屏镶嵌在土丘之中,周围是高高低低的石头,石屏前面是一个扇形的空地,以石屏为中心辐射开来。石屏面水背山,别有一番景致。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石屏上的题字是乾隆御笔题写的两幅对联,虽然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至今仍然清晰可辨。第一至第四扇石屏上依次所题为:“画舫平临苹岸阔”、“飞楼俯映柳荫多”、“夹镜光徵风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四句组成两幅佳联,文字上下分别有荷叶卷边纹。
  
博雅塔   
             
       博雅塔在未名湖东南,是一座十三级密檐宝塔。1924年7月,燕京大学为了解决全校生活用水,在此掘水井1口,井深164尺,喷水高于地面10余尺。博雅塔是当时为深水井专造的塔式水楼建筑。塔型仿照北京通州燃灯塔(燃灯佛舍利塔),即辽代密檐砖塔。塔共13级,高达37米,除塔基座以外,全部用钢筋水泥建成。因为此塔主要是由当时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捐资兴建,所以命名“博雅塔”。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博雅塔的位置看似平常,但却是设计者独具匠心的巧妙安排,高高的塔身能让校园内外随处可见它美丽身影。对水塔构筑物采取的巧妙造型,使之成为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面高度统一的杰作。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鲁斯亭
 
       鲁斯亭,湖心岛上的六角亭,建于1930年。为纪念路思义 (教育宣教士,燕大副校长),这座小亭命名为思义亭 (鲁斯亭)。路思义提议斯克兰顿城的一些朋友们捐建燕大湖心岛,还在岛上面栽满了枫树和油松。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翻尾石鱼

       栩栩如生的翻尾石鱼,原本是圆明园中长春园西洋楼前的遗物。圆明园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焚烧、劫掠,翻尾石鱼也被变卖。后被载涛买下。1930年燕京大学毕业班学生将此石鱼买来送给母校以作纪念。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六角钟亭

         六角钟亭位于未名湖西南的山坡上,亭内悬挂着一口镌有龙、海涛和八卦图案的铜钟。1928年圣诞节,燕京大学用哈佛燕京学社的款项从黑寺购得的。钟亭建于1929年9月。半年以后,古钟运抵校园。从此,每隔半个小时,校园里就会响起深沉、悠远的钟声。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镌有龙、海涛和八卦图案的铜钟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铜钟下端铸成八瓣荷花状,钟体下部雕刻的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和从海面喷薄而出的旭日。钟体上部是十二对腾舞滚动的蛟龙戏珠。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两条粗壮的青龙铰连成的钟耳悬挂在亭顶的一条横木上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铸文:大清国丙甲年捌月制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抗日战争联络点
 
       抗日战争联络点在未名湖西南方向的林荫小道道口不远处。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蔡元培像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早年组织光复会,后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6-1927年间任北京大学校长,为北京大学的发展和中国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毛泽东同志曾赞誉他:“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临湖轩
   
       临湖轩原为和珅淑春园中的“临风待月楼”,1860年英法联军之劫後仅存此楼。1931年由冰心命名为“临湖轩”,胡适题匾,成为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校长官邸,部分也作为燕京大学接待贵宾和开会用地。前北大校长马寅初也曾住此。后为北京大学贵宾接待室。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未名湖南岸有台阶通往临湖轩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台阶底部当年的刻石花纹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两颗大树生长在精美的石构件中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赖朴吾、夏仁德墓
    
       赖朴吾、夏仁德墓位于未名湖南岸临湖轩后的小山坡上。建于1984年。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赖朴吾教授( 1909—1984),英国人,国际著名的地球物理学、数学家,获得剑桥大学数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36年开始任教于燕大数学系。赖教授曾亲自访问了华北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受到朱德、彭德怀等八路军将领的接见。1952年,由于种种原因赖教授全家返回英国。1984年4月,应邀来华讲学期间,因病逝于北京。遵照他的遗嘱,他的骨灰安放在未名湖畔的山坡旁。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夏仁德教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23年来中国任教于燕京大学心理系。抗日救亡运动爆发,夏仁德带头给抗日会捐款。1941年美日两国宣战,夏仁德被日军逮捕。北平解放后,夏仁德继续任教于燕大,1950年,他回国休假,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返回中国。1981年7月,夏仁德不幸辞世,燕大校友把他的名字和赖朴吾的名字一起刻在碑上,以示缅怀和敬仰。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墓碑上刻着RALPH LAPWOOD RANDOLPH SAILER GARDEN (赖朴吾、夏仁德花园)。碑下方的两块石头上,刻着两位先生的亲笔签名和生卒年代Randolph Sailer 1898—1981Ralph Lapwood 1909—1984     
     
慈济寺山门
    
       慈济寺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因古时用于祭祀花神,所以民间也称“花神庙”。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制造的一场大火,重修的庙门是慈济寺仅存的建筑。成为了北大未名湖畔的一处重要景观。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斯诺墓

       斯诺墓位于“慈济寺”庙门对面的土丘上,长方形的墓碑上用中英文镌刻着叶剑英题写的金色字:“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1905年—1972年”。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斯诺于1934年1月应燕京大学之邀兼任新闻系讲师,在燕园里开设过特写课、新闻撰述学和旅行通讯等课程。1936年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考察了苏区,回到北平后,撰写了《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一书。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1972年2月15日斯诺逝世于瑞士日内瓦郊区的寓所中。遵照斯诺遗嘱,斯诺夫人于1973年10月把斯诺的一部分骨灰送来中国安葬。墓地选择在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骨灰安葬仪式于1973年10月19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周恩来、李富春、郭沫若、邓颖超、廖承志、康克清以及北京大学师生参加了安葬仪式。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梅石碑
  
       梅石碑位于未名湖西南岸,为清朝石刻碑铭,原属圆明园之长春园、茜园石碑。这座造型独特的石碑,碑身刻着一峰玲珑的奇石和一株苍老的梅树,同时还刻有清乾隆皇帝御笔:碑铭诗序,该碑上有石雕庑殿顶,下有莲花碑座。这块石碑记载的是南宋年间赵构的德寿宫里的一块奇石(芙蓉石又名青莲朵)和一株苔梅的历史缘分。后来这一梅一石先后被明代画家孙杖和蓝瑛刻在石碑上,这就是著名的梅石碑。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乾隆诗碑

       乾隆诗碑位于未名湖西南岸。两面分别镌刻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种松》诗和《土墙》诗。诗碑为畅春园遗物。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诗作于乾隆五十二年,记乾隆十三、十四年事。十三年九月,“诣畅春园恭皇太后圣安,即视事于观澜榭,引见于大西门”,“爱亲御弧矢”,“连发二十矢,中一十有九。”,十四年,“陈马技以娱慈颜,亲发十矢,复中九,县破其的三焉。”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诗碑正面《种松》诗:
       清明时节宜种树,拱把稚松培植看。欲速成非关插柳,挹清芬亦异滋兰。
       育材自合求贞干,絜矩因之思任官。待百十年讵云远,童童应备后之观。
       种松戏题
       丁未仲春中澣御笔(钤印)古稀天子之宝 犹日孜孜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诗碑后身《土墙》诗:
       苑西五尺墙,筑土卌年矣。昔习虎神枪,每尝临莅此。
       木兰毙於菟,不一盖已屡。土墙久弗试,数典忍忘尔。
       得新毋弃旧,可以通诸理。
       土墙一首
       丁未仲春中澣御笔(钤印)古稀天子之宝 犹日孜孜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石雕五供及石供桌
    
       石雕五供及石供桌位于未名湖南岸边钟亭小山的东侧。包括石供桌、香炉、蜡矸和宝瓶。石供桌由上枋、束腰、下枋构成,束腰上、下有莲花瓣(八达马)图案。圭脚为云纹图案,美轮美奂。香炉上为炉盖,饰以青竹花纹,下有花卉图案。在香炉的两侧各有一个蜡矸,下有底绘,绘有云纹图案。在蜡矸的外侧各有一个宝瓶。这是一组保存比较完整和雕造精美的石五供,是陵墓的祭器,用于供奉先人,追思恩泽。蜡矸和香炉部分有部分缺损。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单孔石拱桥

   

       该桥位于未名湖东北(第一体育馆北侧)。石桥单孔高拱劵,桥长13米、款3.7米、高4.3米。花岗岩主体,桥上八对四层浮云望柱,镂空护栏和抱鼓石却是青白石。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四墩五孔桥

    

       四墩五孔西式石平桥是未名湖北岸唯一能通往湖心岛的石桥,又称“回头桥”,是圆明园的遗物,原为西洋楼方外观门前的五孔溪桥,桥栏已丢失。平桥的石质为长石石英砂岩,有些部分为含砾长石石英砂岩,总体颜色为青灰色与灰白色。两侧桥沿为石刻浮雕花,雕花的纹饰吸收了西方建筑装饰浮雕的造型风格。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第一体育馆
    
       第一体育馆在未名湖东面,原名华氏体育馆。建于1920年至1929年间,是当时燕京大学的男子体育馆,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是未名湖燕园建筑群早期建筑之一。由燕京大学在美国的托事部主席Mr. Franklin Warner捐资兴建。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体育馆东立面
   
806、海淀区的学府:北京大学(1)
体育馆后身西立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