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的古桥
所谓“桥”就是指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
古代桥梁在17世纪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并按建桥材料把桥分为石桥和木桥。
石桥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桥(即桥身成拱形,一般都有几个桥洞,起到泄洪的功能,桥中间的重量传向桥两端,而两端的则传向中间。)。据考证,中国早在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就出现石拱桥,如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刻有拱桥图形。
北京自元代建都以来,各朝代不断扩大建筑规模,为完善道路街巷的行走畅通而修建了各种桥梁。有据可查的横跨在大河小沟之上古桥成百上千,桥型千姿百态。
随着时代的变革,各朝代在北京修建的桥梁多已不存,为了欣赏古桥建筑的美妙造型,笔者循着历史的踪迹一一进行了走访,遗憾的是在走访期间还不断发现有古桥消亡。
舒乙曾经说,应该将整整一批古桥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挂上牌子,哪怕是区县级的。因为挂牌的第一功能,就是不能拆,而不能拆,是一切问题的前提。
张家湾虹桥遗址
张家湾虹桥遗址位于张家湾城东北。从通运桥沿着萧太后河东行,在玉带河交汇处顺着玉带河北行700米,可见张家湾虹桥遗址。虹桥曾以状若雨后出虹故名,明代前期此桥南北是运河北端大码头。

国家级文保碑


遗址被围栏隔离保护,护坡处露出一些石块清晰可见。
虹桥旧照:
张家湾东门桥遗址
顺虹桥遗址向前300米,可见东门桥的遗址。明代前期,通惠河近河口一段河床淤窄,附近又有大运河北端码头,为便于码头上货物运往通州和北京,修建石桥以利车行,桥下通行驳船,转运漕粮入京。
国家级文保碑
漷县东门桥
漷县东门桥位于漷县水库的港沟河上(公交漷县镇政府站下,南行至丁子路口西行1500米),漷县东门桥因位于漷县东门外,故名。东门桥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漷县古为镇,后升为县,元朝再升为州,明降为县,清降为镇,民国再降为村,其兴衰历史皆与河水有关。明朝正德初年(1506)始筑土城,嘉靖二十二年(1543)扩建,始有四门,但很低矮。东门外漷河支流(即港沟河)历来无桥可通,来往行人只能靠小船摆渡过河,每逢大雨洪水,船翻人亡的事经常发生。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897),武清县王善人在北京做厨工,攒了些钱。一次从港沟河渡船回乡,船在河心被水浪掀翻,同船之人死于洪水急流之中,他则被人救起,幸免于难。从此以后他发誓建桥,倾其所有仍不够,便多方募捐集资,终建石桥一座,称漷县东门桥,行人称便。
通州区文保碑
东门桥全长四十四米,宽七米,为平面石桥,用花岗岩石细磨精筑。桥面顺铺条石,规整而有序,两侧原有石栏,方头望柱,栏板素面光洁。十三间方孔,高三米而略有余,没有分水石和镇水兽之类东西,长方石块所砌雁翅,一陡三伏。1958年在桥下建闸,两侧修筑石护坡,建成水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