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桥”就是指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
古代桥梁在17世纪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并按建桥材料把桥分为石桥和木桥。
石桥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桥(即桥身成拱形,一般都有几个桥洞,起到泄洪的功能,桥中间的重量传向桥两端,而两端的则传向中间。)。据考证,中国早在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就出现石拱桥,如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刻有拱桥图形。
北京自元代建都以来,各朝代不断扩大建筑规模,为完善道路街巷的行走畅通而修建了各种桥梁。有据可查的横跨在大河小沟之上古桥成百上千,桥型千姿百态。
随着时代的变革,各朝代在北京修建的桥梁多已不存,为了欣赏古桥建筑的美妙造型,笔者循着历史的踪迹一一进行了走访,遗憾的是在走访期间还不断发现有古桥消亡。
舒乙曾经说,应该将整整一批古桥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挂上牌子,哪怕是区县级的。因为挂牌的第一功能,就是不能拆,而不能拆,是一切问题的前提。
潭拓寺石桥
潭拓寺石桥位于潭拓寺山门前的山沟上,是一座单孔石桥,长9米,宽6.5米,桥两侧各有四根素方顶连珠望柱,三块镂空护栏板,桥头两端是云头抱柱石,桥面大青方石铺面,桥坡平缓,桥两侧是石砌侧墙,单孔石拱券,再下边是山石砌桥基。石桥始建年代不详,有资料称其为“怀远桥”。
万佛堂村古桥
《京西古村——万佛堂》:万佛寺遗址尚存。寺院坐西朝东,山门前有一道流泄山洪的深沟,沟上架有单孔石拱桥一座,花岗岩砌拱券,拱为三心拱,故而很宽大,遇到再大的山洪也不妨碍走水。虽已修建了数百年,但异常坚固,至今仍在使用。拱券以上用山石砌筑和用土垫平,以便于通行,桥上两侧原来装有石栏杆,今已不存。在桥前面有一下马石,花岗岩质,长宽各一尺,一半埋于土内,地面上露出一尺有余。通往潭柘寺的古香道从寺前经过,同时也是万佛寺的香道、神道。
《京西进香古道》:万佛堂村有四座古桥,全都在古香道之上。……;其四在万佛寺前,单孔,桥面用青石铺砌,石砌券拱,券洞高2.2米,进深6米,宽5米,此桥现今仍在使用。
《京西商旅古道》:万佛堂村
出村折向西北,古道边有一石桥,过桥即为万佛寺遗址。石桥为从何各庄西古迹太清观到万佛寺的第四道桥,建造年代与万佛寺同。
《北京不可移动文物目录》: 110109943210000511
万佛堂老村古桥
王村东大桥(大石桥)
《门头沟政区通览》:东大桥
又名大石桥,尚存。坐落在村东孙家沟之上,桥体为条石结构。
《古村落(2011第三期
总第7期》——《王村记事》(纪寅):东大桥,又称大石桥,坐落于村东孙家沟之上,桥高3厘米,宽4.5厘米,长2.5厘米。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110109805190000507
王村石板桥 民国

桥下一侧已用碎石垒砌填封,无法通行,过此桥继续向上是去大灰厂的古道。

桥面
王村西大桥
《门头沟政区通览》:西大桥 又名西拱桥,尚存,坐落在村西老沟之上,桥体为拱券结构。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110109803210000506
王村西大桥
经访,桥又名和尚桥,应与塔洼的和尚塔有关。塔洼的和尚塔,有称月严寺和尚塔,也有称皇姑塔。
南官园村枫桥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民国年间,军人李枫桥,在此建有“枫桥别墅”。一厅一阁,颇为精巧。在庭院外水沟上修建的石拱桥犹存,桥南北长七八米,宽约三米,桥上嵌石“枫桥”二字。
《京西重域龙泉镇》:桥为石砌,长条石发券,
桥洞宽1.9m,高1.7m,进深2.4m,南面桥洞上有匾额,上楷书“枫桥”匾
额宽0.7m,高0.46m,桥面为块石铺砌而成,长约10m。……清乾隆时,八旗贵族尤警斋在此辟“乐静山庄”,又称“杏泉峪”。民国时,阎锡山的亲信副官李枫桥在此建造“枫桥别墅”。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110109945210000218
南官园村枫桥
石佛岭古桥涵
在石佛岭古道相邻的两座山脊之间,有一座用石块垒砌的石桥,高10多米,砌石方数量超过百余方。这是清同治年间被洪水冲断古桥涵后修复的,历经130
多年保存完好,仍可通行。
啦啦湖村古桥
桥未见定名,地在啦啦湖村,《长安可游记》中称此地为“流水壶泉”,故今人有称其桥为“流水壶泉桥”。
黄石港村古桥
黄石港村古桥在《古今北岭》书中村落示意图内有标注。
焦家岭村古桥
焦家岭村古桥在《古今北岭》书中村落示意图上有标注。
东马各庄村古桥
古桥位于王平镇东马各庄村,此石全长30米,宽4.5米,高3.5米,全部用白灰石砌筑而成,现承载能力达10吨。这座古桥是一座修建于清代的三孔石桥,像这样的古桥门头沟只有两座,另一座位于永定镇,今已无存。这座古桥将东、西马各庄村(东、西马各庄村原为一个村子称为马各庄)连在一起,而且这座古桥位于京西古道上,这条古道是从三家店村经琉璃渠村、斜河涧村、水峪咀村、牛角岭、桥耳涧、韭园村,从将军坨(当地人称为将坨儿)进入东马各庄村(当地人称为下街),然后从西马各庄村(当地人称为上街)经付家(读音为jie街轻声)、道须到原北岭乡的大窖运煤的古道。
《北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11010994318000010 东马各庄古桥
清
2015年修复前旧照
桥耳涧村古桥(一号古桥)
《京畿重地王平镇》:桥耳涧村至今还保存着数座古桥,是古道沧桑及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及纯朴、注重质量的象征。尤其是村西头立有古碑的那座石砌拱桥,从建造至今至少也在136年以上。
《北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110109943180000109 桥耳涧村一号古桥 清 王平镇


村中石桥横跨河沟上,驿道从涧沟的一侧过桥到另一侧,石桥起到了连接往来的作用。
桥耳涧关帝庙前石桥
桥耳涧关帝庙前石桥是村中最小的一座古桥,造型与其它两座石桥差不多。
西马各庄村古桥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村古头古桥
为石拱桥,桥拱洞中间有青石,上刻有“嘉庆二十三年重修”刻字,整修前,桥上有古道,后改为水泥路面。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北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110109943180000103 西马各庄古桥
清
桥面已被水泥路覆盖,排水道穿桥洞而过,两侧排水道顶部已盖板。


桥拱中嘉庆朝刻字尚存,仍可辨认。
苇子水村一号古桥
《京西古村苇子水》:第一桥
这是最大的石拱桥,建筑在村的西端。据村民讲它是村里最早建筑的一座桥。该桥长7.8米,外宽4.9米,内宽3.8米,拱券为两层,第三层是平铺的一层,再上一层有出檐,成为桥面。桥上的护栏位置砌筑着石墙,现在测量西边高1.45米,东边高1.90
米,村民称这桥翅。
《北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110109803180000067 苇子水村一号古桥
清
苇子水村二号古桥
《京西古村苇子水》:第二桥
距离第一桥11.5米,由于桥北已经抬高,是一座上坡桥,反过来也可叫下坡桥。桥面也是铺砌着山石,已被踩踏得很光滑。桥的护墙比较低矮,已经用水泥抹光。
《北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110109803180000068 苇子水村二号古桥
清
《京西古村苇子水》:第三桥
外宽6.5米,内宽5.8米,长4米。桥翅高0.6米,距离第二桥有20米。桥面铺砌的石头也都踩踏得很光滑了。此桥所以较宽,因为在它的东侧附加了一座桥,是一正一副两桥连体并列的,叫双桥或对对儿桥更为合适。这里是街道方位转换的地方,过桥之后,就走沟南了。桥面加宽,方便南北交通,特别是大大方便了汽车通行,转弯更加方便了。
苇子水村四号古桥
《京西古村苇子水》:第四桥
俗称小槐树桥,现在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外宽2.5米,内宽1.5米,长3米,桥翅高0.5米,距离第三桥24米。这座桥是桥北主人高永清自家于清代所修建的,也是他家出门的唯一通道,是他家一家使用的拱桥。现在,桥北已被院墙遮挡,成了“断桥”,失去了使用价值,桥上堆放着一些山柴。该桥拱长工2.7米,拱高0.25米,拱厚0.3米。起拱不足十分之一,且拱桥砌筑不十分整齐。
这里的桥虽然起拱,已放大到2.3米,已超越安全系数之外。当初建桥时候是出于怎样的原因而造成这种状态,我们不一定能查找出来,但是,该桥只是一家人使用,而后又处于闲置,没有经过更多人的踩踏和负荷更大的重量,所以没有出现任何事故,无论如何,它不会比其他桥坚固。这是一座更要加以保护,可作欣赏观看而不要再去使用的桥梁。
苇子水村五号古桥
《京西古村苇子水》:第五桥
1983年,村集体考虑到北边碾子院一带去街南距离太远而修建的。村中的第四桥已久不通行,从第三桥到第八桥距离约169米,为南北通行方便,在第三桥与第四桥间而偏西地方修建了一座宽1.5米、长3.9米的水泥桥,两旁安装了铁管做成的护栏,桥上两三个人可以并行,就使南北街道有连接距离大大缩短了。
《京西古村苇子水》:第六桥
2006年兴建的水泥桥,距离第五桥仅仅9米。桥面宽12.5米,长6米(加上街道宽度有12米以上的宽度)、厚0.26米。因村内有多辆农用汽车,130卡车等车辆,是村委会领导为解决进街汽车掉头用而建的桥梁。为使用便利,桥上未设护栏。
苇子水村七号古桥
《京西古村苇子水》:第七桥
距离第六桥45米,桥宽4.95米,长54米,厚度0.20米。该桥的出现与个体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这里只有高增春一家。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高增春家富裕了,为存放自家的农用汽车和过沟的便利,他在建房同时,建起了水泥大桥,桥两旁安装了铁管护栏,门前虽有深沟,却如坦涂。
苇子水村八号古桥
《京西古村苇子水》:第八桥因这一带称上园,而称上园桥。它也是一座古桥。距离第七桥25米。桥长3.5米,宽3.4米,桥翅0.6米,桥下深2.5米。这里是一处河沟的自东向北的拐弯处,街道也向此从河沟的右侧变到左侧,到了此地,使人确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据说夏季雨量最大时,山洪暴发,洪水漫过桥面,而这座坚固的桥,也没有被冲垮,桥旁人家的房子地基也是从河沟里砌筑上来的,如今依旧岿然不动。可以说,过去村里人实在,活茬实在,桥在,房在,奋斗精神,千古不坏。
苇子水村九号古桥
《京西古桥苇子水》:第九桥
也叫做一队办公室桥。桥长4米,外宽3.5米,内宽2.6米,桥翅高0.7米,距离第八桥44米。原来村内分三个生产队,这里是第一队,20世纪60年代,由生产队出工烧制白灰,运来石头,分两层发券,最后铺筑桥面石。现在办公场所仍在。
苇子水村十号古桥
《京西古桥苇子水》:第十桥
早年修造的拱桥,也叫桥儿。桥长4米,分宽3米,内宽2.1米,桥翅高1米,距离第九桥36米。这里已经到了村子的边缘,有许多人去房空,无人居住的院落,周围环境安静得使人如在世外一般。但是这里却是村子的原始发祥地,有初民高自笔、高自墨曾经居住的石屋,那可是高氏祖先的居住地啊!
苇子水村十一号古桥
《京西古桥苇子水》:第十一桥位于村东,是为南北通行车辆行人而建的水泥桥,距离第十桥52米,桥面外宽2.4米,内宽1.8米,长2.9米。两旁建有低矮的拦脚墙,人在上面行走,不至于因为不小心滑到桥下。
苇子水村十二号古桥
《京西古桥苇子水》:第十二桥
原来是生产队建筑的石拱桥,2006年村委会在原来石拱桥上进行了扩建,在上面又铺砌了水泥砂浆,使之更加平坦。
斜河涧村无名古桥
《京西商旅古道》:村北及铁路外、公路里侧,至今各存单孔古桥一座,上半部露出地面,桥面两边拦墙遗存,桥东西两端古道已断。这即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西山大路时修建的。古桥整体保存完好,只是下半截被堆积的土石掩埋了。古桥券洞为南北方向,想当年,斜河涧沟里的水就是从这两座桥的券洞内流入汇入永定河的。
桥无确名,俗呼“斜河涧古桥”。紧临铁路,两端被铁路涵洞口通路截断,现已废弃不用,桥涵洞内已被土石堵塞,拦墙亦有不同程度破损,桥面古道痕迹仍清晰可辨。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西山大路碑记》中开文便有“盖闻造桥梁以人济人渡,修道路以便人行……”,后列周近稠儿岭、水峪嘴、郝家楼、桥儿涧等名,今文称其“修建于同治年间”,想是以此为据。桥无保护措施,也未列入普查登记,日久难免塌毁。
娼妓桥
娼妓桥位于岢罗坨村路北,古桥南北走向,紧邻庞谭古道。娼妓桥,建于明代,据说原为三拱石桥,桥基、涵洞券石、桥栏均为青石材质,石桥总长20余米,桥基总宽5米多,桥宽4米左右。栏板雕宝瓶、莲叶,拱的正顶部雕刻有龙头,雕刻精细,美观大方。桥体、桥洞部分被掩埋,已无水道残留,目前只剩一桥拱洞。
门头沟区文保牌
该地区古迹繁多,有戒台寺、潭拓寺等敕建庙寺等,有人们敬香、参拜的多条古道,又是晋陕、西部省份进京的咽喉要道,同时,该地区矿产丰富,是京西产煤区,可以想象明清时代,一定是香火缠绕、商贾闲人、南来北往的人们的集聚地,包括艺人、妓女、歌姬等形形色色的文艺人物。
据说是因为该桥由明代的娼妓捐资所建,故曰“娼妓桥”。相传当年号称“天下第一坛”的戒台寺香火鼎盛,全国妓女“赶秋坡”,去戒台寺烧香拜佛。为了今生能早日脱离苦海,来世远离娼门而捐资修建此桥,情愿将此桥作为自己的替身,让千人踩,让万人踏,以赎自己的罪过,故名“娼妓桥”。此桥横跨河流南北两岸,向南直接庞潭古道,是去往戒台寺必经之地,可见娼妓桥当时的作用是了不起的,分洪、行路,更有一些文化的色彩。





天桥浮村梁桥
《京西商旅古道》:梁桥,又名梁家桥,即“门头沟四大家族”之一的梁家,村西头有一跨沟古桥,桥以姓氏名,村又以桥名。古桥至今完好,近年有人在桥南头一巨石上刻有“梁桥”两个大字,字径逾尺,阴刻,涂以红漆,为今人所作。
《北京古桥》:桥也叫梁家桥,在孙桥以西大约一公里的山沟中,桥为片状石砌拱券的单孔桥,青条石桥面,桥长10.5米,宽4.9米,拱桥跨径8米,高6米,拱顶到桥面厚度只有0.8米,桥身完好,沿眉石完整,护墙正在修复中。据当地老人讲:梁桥与孙桥属同一时期建造的,因为是城里的官人梁九公出资修建的,所以叫梁桥。
《北京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9803210000186
天桥浮村梁桥
门头沟区文保牌
琉璃渠村丑儿岭古桥
琉璃渠村丑儿岭古桥未见资料记载,据有孔铜钱寻访,桥有称为“流白水”。桥在古道途中,自琉璃渠上丑儿岭古道,经此可至斜河涧,为京西古道(北道)的一部分,有称
“京西古道(北道)”为王平古道,似还是“北道”之称更宜。
三店村孙桥
《北京古桥》:孙桥也叫孙家桥,在门头沟圈门以西的三店村,横跨山沟中,据当地村民讲:孙桥始建于明代末年。孙桥为土石结构的石台式单孔石桥,青色花岗岩石砌拱券,扁鹅卵石砌桥身侧墙,桥全长10.2米,净宽4.5米,拱券跨径8.2米,高5.5米,桥上有四根花岗岩桥柱石和石砌护墙。墙高1米,墙厚0.5米。全桥保存良好,只是桥面和桥护墙修补过,目前孙桥还能承载十几吨的卡车。
《北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110109943210000185 三店村
孙桥
王平口古桥
王平口古桥位于王平口村西两公里大北道中间,原是一座清代建造的石桥,石桥用当地石块砌成,从石缝的黏土看石灰的成分比较少,直接影响了石桥的坚固程度,加之洪水冲刷造成坍塌。与2013年修复。
黄安村兴龙桥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兴龙桥是圣泉寺建成以后兴建的,是黄安村通往圣泉寺的过河桥。桥上左侧桥栏中间石板上有“兴龙桥”三个大字,右侧桥栏也刻有“圣泉寺住持僧明宽,惠宽自修”及“大清光绪丙午年四月六日立”等字样。改革开放后,刻有“兴龙桥”字样的石板曾存放在北京华门月亮城贸易有限责任公司黄安农场院内。兴龙桥主体保存基本完好。”
十里八桥
在北京西部的群山之中有一条历经千年的古道,这就是京西古道,沿古道过王平口一路向西为过山总路,从王平口到大寒岭一段古道蜿蜒曲折穿行于深山沟壑之间,群山之中散落着八座古石桥,因这八座古桥连接了约十华里的古道又称做“十里八桥”。
第一座:
潘涧子村玉成桥
《京西古道》:潘涧子村已成废墟,村东现存断桥是“十里八桥”的第一座桥玉成桥,据资料记载桥为单孔券洞式,桥面距沟底高6.5米,宽6.6米,通长25米,过水券洞高5米,宽9.4米,两侧均建于山体基岩上,十分雄伟。此桥曾在清乾隆年间重修,民国初年被洪水冲垮未修复,现在只留半个桥墩耸立在山崖旁,透过断壁残桥仿佛可以感受到当年它高挺拔的身躯。
《北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110109943180000003 潘涧子桥
清
第二座:
黑虎桥
此桥在民国初年修建门斋铁路支线时被埋在路基下面,可惜现在看不到它“虎虎声威”了,黑虎桥已为铁路让道完成使命,但桥去英名挽在,桥原址旁的石壁上还保留着一块已不完整,刻于清乾隆年间《继序修补道路功德碑》,记录了当年黑虎桥的威名。

刻于清乾隆年间《继序修补道路功德碑》
第三座:
板桥村金锁桥
《京西古道》:金锁桥,桥高4米,长约15米,宽约4米。金锁桥建在主河道上至今傲然屹立,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其一,长跨度。它长长的跨度犹如彩虹,这样保证每年丰水季节,洪水顺利从桥下通过。圆孤的跨度均衡了压力,使得古桥历经漫长岁月人行马踏、风雨侵蚀、洪水冲击至今完好。其二,选桥址。金锁桥建桥的位置选的十分巧妙,在桥的西边河道上游有个大拐弯,水流通过这个弯道,减少了水流的冲击力。其三,修河坝。在河道上游每隔约五十米,用大块河卵石健一道高约一米五宽约一米的拦河坝,这一道道的石头坝,层层设防减少了洪水的冲力,这些措施体出了这里人们的勤劳智慧,有效的保护了河道下游的村舍和古桥。
《北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110109943210000014
金锁桥
门头沟区文保牌
第四座:
板桥村福龙桥
福龙桥,即板桥,东西板桥村之间,板桥村被北港沟分为东西板桥,沟内有座福龙山,福龙桥因山得名,古桥重修于清道光年间它跨立山谷之间,如同傲立镇山的将军,寒来暑往人们踏过它坚实的臂膀,古桥尽职尽责造福一方。桥高10米,宽5.6米,长35米,券洞高9米,宽10米。
门头沟区文保牌
以下为2015年修复前旧照:
第五座:
板桥村鳌鱼桥
《古今大台》:鳌鱼桥
在板桥村西磨石安往西约100米鳌鱼沟沟口,桥因沟名,石砌单孔拱桥,长14.5米,宽5.8米,北高6.4米,南高7.4米,券洞高4.5米,宽4.7米。
《京西古道》:鳌鱼桥,板桥村的村西头有个小山沟,名鳌鱼沟,石桥跨沟而过,因此称鳌鱼桥。据称,桥都是用黄黏米鳌浆和灰泥石砌成。早年沟内流水不断,相传古时候一条鳌鱼在此成仙升天,雨夜闪电中落到潭柘寺化成石鱼。古桥有如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叟,稳座山中静观世间变迁。
第六座:
黑牛寺桥(卧虎桥)
《门头沟文物志》:黑牛寺桥,在黑牛寺沟南入清水涧沟口处。长8米,宽4.5米,高6米。拱顶厚0.9米。卷洞宽6.7米,高5.1米。桥已毁。古道过桥西行至庄户桥。
《京西古道》:“十里八桥”的第六座落阳桥,因横跨东坟西面黑牛沟沟口,又名黑牛桥,因传说有两只猛虎在此桥上横卧长时间不肯离去,也有人称此桥为卧虎桥。……。”
《北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110109943210000005 黑牛寺桥 、110109943210000008
卧虎桥
普查名录中同时列入黑牛寺桥和卧虎桥,两名所指为同一桥,而鳌鱼桥则未列入普查名录,个人认为,所列黑牛寺桥和卧虎桥中应有一为鳌鱼桥,实为误录。
门头沟区文保牌

第七座:
庄户小桥
庄户村沿山谷两侧而建历史悠久,清水河顺沟谷流淌不惜。庄户村休闲广场旁曾有座坍塌的小桥,2013年复建。小桥、流水、人家别有一番景致。
第八座:
千军台村老桥
《门头沟文物志》:千军台老桥,为曹家铺沟出口桥,在公路桥南侧,大半已埋于地下。地上部:长15米,宽5,5米,券洞拱顶距地面1.5米,宽5.5米。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村东有古桥一座,位于八里沟(又称曹家铺沟)沟口,石砌单孔,俗称千军台老桥。今其大半已埋入地下,地上部分长15米,宽5.5米,券洞拱顶距地面1.5米,桥面为大青石板铺砌。此桥最后一次修缮在清光绪十四年(1888),相传当时由朝迁拨款,由千军台人刘建侠负责施工,皇帝还因此赐给刘建侠顶戴。
《北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110109943210000006
千军台村老桥
门头沟区文保牌
以下为2015年修复前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