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戏楼(延庆)
花盆村戏台
花盆村西有一关帝庙,始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1985年被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戏楼的台口朝关帝庙寺庙,戏楼低于寺庙,方便人们看戏。戏楼为青色筒瓦屋面卷棚顶,戏台口四根立柱,台口宽7.8米,前台进深5米,后台进深3米,台基座高1.7米。后台无门窗,台口东西两侧设铁管护栏石台阶上下。
北京市文保碑



戏楼的大柁因跨度太长,中间立根木柱通屋顶,把大柁分两节。
沙梁子龙王庙戏楼
沙梁子村位于千家店镇,村南山坡有一座龙王庙。龙王庙戏楼是在龙王庙东面的旧址上重新翻建的。戏楼高大有气势,青灰瓦屋面卷棚顶,戏台的台口两旁各一耳房,戏台有了侧台的设施,使得戏台侧幕增添一块空间。后台西侧设小门供演员出入。
干家店朝阳寺戏楼
千家店朝阳寺原称太神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一座典型的佛道合一的寺庙。朝阳寺戏楼原为祭奠太阳神,1993年重新翻建,新戏楼比就戏台规模大,戏楼的建筑形式与沙梁子龙王庙戏楼差不多。建筑平面呈凸字形,台口宽11.7米,进深11米,两侧各一间侧幕间,戏台背景彩绘朝阳寺及周边风景画。
岔道城关帝庙戏楼
岔道城是北京通往西北的军事据点和驿站,紧邻八达岭长城,如今保存尚好。西门内大街北侧有一座两殿合一的城隍庙,一殿是城隍殿,另一殿是关帝庙。关帝庙前是一座戏楼,坐北朝南,单脊卷棚顶三开间半敞式戏楼,背靠临街大影壁,影壁上有“忠义”两字。戏台基座高1米,台口宽8米,立四根红漆柱,进深4.8米,无后台建筑,东西两墙各开一宽0.8米的拱卷门。
戏台背靠临街大影壁,影壁上有“忠义”两字








大泥河村在大榆树镇辖区内,位于延庆县城东南5.9公里。戏楼始建时间为清代咸丰年之前。戏楼坐南朝北,筒瓦屋面卷棚顶砖砌山墙,台基座砖石砌,条石压边高1.7万,台口宽7.6米,总进深5米。前后台间砌一段砖隔墙,后墙朝南有一大窗户。2010年在戏台口安装了金属栅栏进行封闭。
延庆县文保牌
东红寺村戏楼
东红寺村戏楼始建于清代康熙六十年(1721年),后多次修葺。距戏楼西侧6米多是龙王庙。戏楼坐南朝北,青灰筒瓦卷棚顶,面阔三间,西侧跨一间小耳房,戏台口朝北,台基座高1.2米,台口四根红漆立柱宽8.2米,前后台立柱木隔扇墙分开,设有上场门和下场门,南墙设三个窗户。2002年村里集资,重修戏楼,青砖补墙头,小瓦砌垄沟,方砖新墁地,大红漆刷柱,彩绘横木檐,寿星老装饰隔扇墙。
延庆县文保碑
中挂“神听和平”戏楼匾,上场门挂“今生”,下场门悬“鉴古”,三匾并展,为古色古香的戏楼穿上了新妆。
戏楼的耳房外墙镶嵌的大理石牌记录群力鼎助修缮戏楼之事。
胡家营村戏楼
胡家营村是张山营镇下辖村,村里206户,560人。村北有古崖居遗址,村东南发现了北京市唯一一处商周聚落遗址。戏楼坐南朝北,三开间卷棚顶,台口四立柱宽7.8米,两侧半敞开,前后台总进深6.4米,前后台中间木板隔山墙,设有上场门和下场门。基座是砖石砌条石圈边高不足一米。
延庆县文保碑
中羊坊村戏楼
中羊坊戏楼靳家堡乡中羊坊村。戏楼建于清代,是延庆县文物保护单位。戏楼坐南朝北,为卷棚硬山式,灰筒瓦。台高1.3米,通阔三间,前台进深4.2米,后台进深2.3米,面宽8.1米,台口四柱,可三面观看,后台东侧山墙开一小门,供演员上下。戏楼旁是一颗300多年的老榆树。
延庆县文保碑
延庆县文保碑(1985年)
西五里营村戏楼
西五里营村位于张山营镇。西五里营戏楼坐南朝北,建筑年代不详。戏楼双脊勾连搭式结构建筑,前后台为卷棚顶,后台部分为合瓦屋面清水脊屋顶,两山墙各有内方形外圆形窗户很有特色,后墙有两个大窗户。台口四根立柱,两侧门框式敞口,形成三面可观戏。
延庆县文保碑
下板泉村戏台
下板泉村位于张山营镇,又称下阪泉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史记》上记载黄帝与炎帝大战蚩尤的地方就是在阪泉一带。戏台建于清代,20世纪60年代在戏台的基础上加建青砖与钢筋水泥结构的屋顶,至今戏台前脸的文字还反映了那个时期的宣传痕迹。
下营村戏台
下营村隶属延庆县张山营镇,位于延庆县最西端,南临110国道,紧邻怀来县北辛堡乡,背靠马鞍山,山里面有千古之迷古崖居遗址。村里还有崇善寺等古寺庙遗存。村内有戏台一座,在北京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将其列为现代文物,编号:110229805200000002,据村民讲,新戏台是60年代在老戏台的条石基础上建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