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的清真寺(一)
西贯市清真寺
位于阳坊镇西贯市村。清真寺始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原称“灌石村清正礼拜寺”,坐西朝东,清朝多次修缮。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该寺主体建筑较完整,院中附属建筑因失修原无,后经政府多次修缮,已基本恢复历史原貌。
昌平区文保碑

西贯市村是北京最大的回族同胞聚集的地区,村内百分之九十五的村民是回族。据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弃北京而外逃经过的第一站就是西贯市村,进驻西贯市村清真寺。西贯市村接待了慈禧一行,第二天村民又护驾引路,使慈禧一行得以脱险。


碑的两侧碑文


进入山门后为前院

前殿

前殿后身

后院

大殿

北配殿


清真寺后窑是六角攒尖顶的亭阁,亭顶累涩出檐,简板瓦垄,兽状鸱吻,翼角高跷,弧线流畅,亭的六面有浮雕和対扇镂空砖雕,做工精细,玲珑美观。
顶尖是御赐近两米高的琉璃宝鼎
五街清真寺
位于昌平中心公园西侧新世纪商城南面胡同内。创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坐西朝东。相传为明代开国元勋常遇春所建,又说是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用修陵的材料所建。于万历44年重修,明清两代多有修建,文革时部分建筑遭到破坏,但主体建筑完好,199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重修,使清真寺重现盛况。

昌平区文保碑

山门内有一幅对联,很值得寻味。


进入山门就是第一进院落,正对着的就是二门。


进入二门,门两侧是抄手游廊,与南北厢房相连。
正对着二门的就是礼拜堂,也就是大殿。

大殿为三卷勾连搭式,前轩后厦。中卷面阔五间,灰筒瓦单檐庑殿顶。前轩面阔三间,筒瓦悬山卷棚顶。后厦面阔三间,明间为二层重檐楼阁式建筑,一层为四角平台顶,二层为灰筒瓦六角攒尖顶,每面有隐做券式合页窗一,次间皆灰筒瓦歇山卷棚顶,山面开窗二,后厦三间皆为穹隆顶。

大殿门口上方悬挂三块匾额

中间为:“开天古教”

绕到大殿后面就能够看到造型精美,独具一格的望月楼。


望月楼上的椽子,榧子都是砖石仿木制,与明十三陵中永陵和定陵的明楼一样,可见工艺水平之高,造价之昂贵。


殿前立有两块石碑,南侧是1996年所立“昌平清真寺重修碑记”。

北侧碑是明万历年间所立“重建礼拜寺记”

大殿门口两侧各有一口水缸,水缸下面有石雕底座。

大殿南北两侧都有配殿,北侧配殿是“展厅”。

南侧配殿是“女殿”
合营清真寺
位于南邵镇合营村。为村级清真寺,地处平房院内,设施简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