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2019-07-10 07:40:46)
标签:

灵鹫禅寺

圆通寺

慈云洞

铃铛塔

鞭塔

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谷积山岭南是房山区青龙湖镇,山北为门头沟区潭柘寺镇鲁家滩村,沿途景物的精华集中于谷积山南麓的盆地山坳中。据文献记载,因风水绝佳,谷积山唐五代时期便有佛寺存在,以后历代累有兴建,以至梵刹林立,塔碑纵横,是古代北京地区著名的宗教圣地之一。因时代变迁,此处诸多古迹早已荒废甚至湮灭于山野之中。谷积山坐北朝南,偏远幽深,古迹众多。现存四寺(灵鹫禅寺、圆通寺、谷积庵、高桥寺);三塔(铃铛塔、鞭塔、舍利塔);两太监墓(张公墓、叶公墓)。

        灵鹫禅寺是谷积山中历史最久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寺院。据辽大康七年(1081)《大辽析津府良乡县张君于谷积山院读藏经之记》碑记载,该寺创建时间不晚于唐代。辽代时名为谷积山院,元顺帝敕赐寺名为“灵严禅寺”,灵鹫禅寺是明正统以后的名称。谷积山院住持兴善崇胜司空在大师怀本,出资从刻经坊刻《契丹大藏经》一部。良乡县绣户,南吕村人(今房山南召乡南吕村)张文绚与妻田氏,将县北公村别墅一所、田地园林约六七顷施于谷积山院,自大康四年(1078)四月十五日始,于谷积山院请众僧侣诵读《契丹大藏经》,年读一藏,周而复始。山院住持兴善崇胜司空大师怀木,还在当地结“华严七处九会千人邑会”。

       房36公交北车营村下车,北行下坡沿村内东西向沥青路西行近 300米,向北进入山谷,沿水泥路行4公里可达灵鹫禅寺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房山区文保牌
   
       历金至元代,谷积山院依然声闻朝野。元末顺帝元统至元年间(1333~1340),谷积山院一度败落,中贵人张氏曾到谷积山院,见“诸佛像悉委草莽”。至正六年(1346)春,荣禄大夫、资正院使高龙普出资重修寺院,重建毗卢殿、罗汉堂、禅室、宾次、钟楼、斋厨等,并于寺左前方凿井一眼,深103尺。翌年春三月十五日,新寺落成,举办华严大法会,燃灯十万,饭僧千人。寺落成之初,仅有一僧留守。华严大会以后,寺内集僧百人。元顺帝下旨令高丽僧天湛住持,封天湛为海印圆明通教长老大师。敕赐寺名:“灵严禅寺”。高丽僧任灵严寺住持,是该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在北京地区佛教史上也有其重要意义,反映了元代宗教发展的开放势态。出资建寺的资政院使高龙普,于至正元年(1341)四五月间,曾与匠作院使申党住施钱千余缗,资助高丽僧人慧月修缮云居寺石经山华严堂,并补刻了堂内的五块经版。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房山区文保碑:“谷积禅寺塔、碑及其他”

  

        明代正统元年(1436),灵严禅寺已废,明廷官员陈某与刘普虚、白觉志、王德正等人出资重修。历时三年,于正统四年初竣工。明代建寺没有承袭元代旧寺,而是再创寺院。时首建普光明殿,依次建天王殿、伽蓝殿、师堂、方丈、禅堂、积香殿、僧纺、山门等,于山门内、天王殿前建碑幢二阁,山门外寺院左手小山包上建钟楼,右手台地建鼓楼。正统四年春,明英宗特赐额:灵鹫禅寺,命金台沙门行寿住持。此后,灵严禅寺更名灵鹫禅寺。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灵鹫禅寺历经战乱、文革,早已破败不堪。近年对殿堂进行了修复,从院落四周散落的残破砖雕、石刻、琉璃等建筑构件看,原来的寺院十分瑰丽辉煌。从寺庙各处的碑记、额匾看,该寺具有一定的宗教历史价值。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沿修复的山路直达寺庙山门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山门高3.3米,灰筒瓦调大脊歇山顶无梁殿,前檐为汉白玉发券过堂门。门宽1.84米,高2.20米。台基高0.97米,台阶五级。山门内左右有二龛,原奉哼哈二将,已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山门为硬山式,上书“菩提场”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修复前山门状况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东门外的坡上有二层钟楼一座,正统时所建鼓楼久已倾圯。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进入山门后的前院东、西各有一组残破的夹杆石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前院西侧仅存明正统四年碑一方。方首龟趺,篆额:“敕赐灵鹫禅寺”。该碑记述明正统年间创建灵鹫禅寺及英宗赐寺额事。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前殿面阔九间。正中三间为天王殿,殿顶已圯,汉白玉券门,左右各开一汉白玉石券窗。殿后壁开汉白玉券门穿堂南而过,石额镌:“灵鹫禅寺”。天王殿左右原有配殿三间,已圯,1997年复建,改北向殿。天王殿左右配殿前,明人所建碑幢二阁亦圯,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前殿(夏季)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前殿未修复前状况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前殿门额漫漶不清,殿内匾书“灵鹫禅寺”。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前殿、后殿及后院东、西配殿均为殿内两根石柱,木架顶。后殿保存还好,面阔三间,有东、西配殿各三间。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后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前檐汉白玉券门。门左右自下而上各浮雕三宝瓶,衔叠而上如塔状,瓶口两侧各浮雕一枝破蕾初发的雏莲,浮雕上部为一朵仰莲承托的火焰。门顶券形部分均匀地浮雕着九个环状法轮,法轮环内各雕开莲一朵。其间浮雕串串垂珠璎旒。殿内竖汉白玉通天柱二,通过二横梁承托着殿顶,正位释迦牟尼神像已失,左右殿壁佛龛密布,原奉十八罗汉和千佛,今仅存龛位。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从西南角看后殿及东配殿(右)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后殿前有一块高台基,额书“普光明殿”。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后殿石券门雕有花纹、宝瓶等纹饰,券门顶由汉白玉砌成,刻有梵文佛经。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殿内东西墙壁下部有大佛龛九个,四面墙壁上还有无数小佛龛,供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后殿未修复前状况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东配殿额书“僧宝之殿”。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东配殿未修复前状况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东配殿南边有一座明代石碑,龟趺方首,额篆“敕赐灵鹫寺修建记”,落款为“大明正统五年岁在庚申四月八日”。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原址复建的西配殿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东配殿南山与前殿之间东向开一便门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未修复前东门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后殿的后面有辽、元碑各一块,均为龟趺螭首。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东侧为辽碑,额篆 “大辽析津府良乡县张君于谷积山院读藏经之记”,落款为“大康四年(1078年)岁次戊午四月甲辰初十五日”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西侧为元碑,额篆 “大元敕赐灵严寺碑”,落款为“大元至正七年(1347年)三月吉日石”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后院内西南角处有“圆通禅寺”的石额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寺庙北面柏树林里有一座和尚坟,据说是寺里最后一位和尚的墓丘。

       距博友天下古迹近期寻访,发现两通圣旨碑后新建高台,上新建有正殿五楹,两侧配殿各三楹,不知何意。

     

        灵鹫禅寺北行200余米可达圆通寺。 圆通殿为明西华门写字内使(后为门正)姚彪出资并募缘所建。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四月八日始建,代宗景泰五年(1454)四月八日落成,历时七年。据《护国圆通创建记》记载:进山门,左右有钟鼓楼,一井天王殿。再进圆通殿,左为伽蓝殿,右为祖师殿。圆通殿之后为毗卢殿。该寺周围山场四至:东至马喊岭,西至青龙坨,南至臭水湖,北至大岭分水岭。天顺元年(1457)圆通寺已倾圯殆尽,只残存圆通殿一座。殿南向,六角形,外壁涂红色,造型别致,高3.90米,周16.50米。汉白玉券门石额镌:“圆通殿”。殿顶为攒尖式,已残。圆通寺内有一整块巨石雕刻的盘龙藻井。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圆通寺与灵鹫禅寺、谷积庵、般若禅寺同属明英宗敕赐寺院。圆通寺的出现,标志明代谷积山佛教进入空前鼎盛时期。从谷积庵始建,到圆通寺落成,历三帝,二十二载,明人于谷积山中累兴土木,从未间断,谷积山俨然成为佛国法海。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门额为“圆通殿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殿顶为汉白玉蟠龙藻井及彩色图案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殿前有两座龟趺螭首石碑,各述修葺庙宇之经过,形制几乎完全相同。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殿前东为天顺元年(145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圣旨”碑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殿前西为成化十年(1475年)三月吉日敕赐圆通寺创建记”碑。

    

        从圆通殿向西上坡,转向北走上一条新修复的石板路,西北向上升几十米,可达最西端山头上的般若禅寺寿塔(铃铛塔)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铃铛塔,又称西塔、白塔。建于明代,八角形九层楼阁式塔,塔身为汉白玉石料砌成,塔内有环状回廊,可逐级上至塔顶,原仅存下面二层,2013年已重新修复。塔身的每个檐角都留有孔洞,当初设计时用来悬挂铃铛,因此很多人称此塔为铃铛塔。塔下有地宫,塔后有一石碑,风化严重,碑额位置有个“若”字隐约可辨。铃铛塔属高僧寿塔,但主人目前无法确定。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铃铛塔旧貌


       从铃铛塔向西北行进,经过几间已废弃的房子及一口至今尚可打水的古井,有一条南北向的山谷,上行约200余米的西侧崖下,就是谷积山慈云洞,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据说属于现已无存的“般若禅寺”。

      据明正统十三年(1448)《敕赐般若禅寺之记》考之,般若禅寺创建于明正统年间,是继灵鹫禅寺之后,明人在谷积山创建的一座佛寺,寺落成后明英宗钦赐寺额。据载朝鲜僧适休来中国,云游至谷积山,与“恩礼超然居士”发起,在此地创建寺院。该寺规模宏大,殿阁洞塔,散布于绵延数里的岩壑峰谷间。寺中主殿为光大殿,殿内奉弥陀圣像,壁绘三十三祖。光大殿前建天王殿,外围金刚墙,中为圆通殿,殿内奉观音圣像,绘十八罗汉。圆通殿左为雨华室,右为正受堂。寺前,建钟楼和鼓楼。寺东之山岩香水竹林泉畔,建卧云轩,作为当寺住持居处。寺西之山岩建慈云洞,洞内奉观音石像一尊,洞之前建六角宝藏殿,殿内奉毗卢像。寺内还建有藏经殿,藏经殿之左右岩,设承恩、布应二堂。靠悬崖,立宜明殿,殿内奉释迦圣像、安大藏菩萨。寺之东建药师殿,起寿堂一座,塔前建大字般若禅寺遂废。般若禅寺遗址,在谷积山西北的山峪内,峪口北有石井一眼,此井是般若禅寺的遗物,即明正统创寺时于寺之南所凿石井。紧靠古井上方有一块台地,是般若禅寺主寺所在,已变成家田,遗迹皆无。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台地西侧岩壁上有当年僧人们开凿的方形石窟,窟穴深3米余,外口长4.4米,高2.8米,内口略小,中间由4块白石刻件镶嵌连接,形成内方外圆式样,外圆直径1.65米,中间方孔边长1.08米,进深0.63米,形似一个巨大的石刻铜钱;远看又似一轮满月,因此有人形象地称其为“月亮洞”。中间的方形石龛上原有一尊汉白玉盘腿佛像,无头,是一尊观音坐像。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这里原有一块石匾。该石匾长0.9米,宽0.6米;顶端右起横刻“移嵩山祖庭大少林禅寺宗派之图”字样,下端右起竖刻70字的碑文,每行5字,共14行,碑文:福慧智子觉   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    道庆同玄组    清净真如海    湛寂淳祯素    德行永延恒    妙体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    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禧祥    谨悫愿济度    雪庭为导师    引汝归玄祖

       左侧竖款为:时大明正统十三年八月吉日立石。

       现在无头石像及石匾均已去向不明。只剩洞窟以及石刻铜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距峪口1公里,峪一分为二。左峪口东壁有石洞二,北洞纵深5米,洞口宽10米,洞内有汉白玉石刻匾额一方,长1.20米,宽0.49米,行楷题:“戒定惠”,左侧小字竖款:“光禄大夫柱国都总运闲居书”,此匾原镶于此洞后壁上方。南洞纵深约10米,宽5米。二洞前是般若禅寺宣明殿遗址,宣明殿当是依洞而建,原奉有释迦牟尼和大藏菩萨。右峪口西壁有石洞一,深且狭窄,与西峪口二洞一岩之隔。三洞所在为般若禅寺北界。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般若禅寺返回至铃铛塔,沿砂石路北行,再转向东,前行约五十米,即到达张公墓。张公墓建有汉白玉石制双门。上檐带门簪。门楣横书“内府供应库掌印南溪张公寿域”,四个门簪原皆刻有花纹,现均已无存。门环为一对兽头的浮雕,门后约四十米处,立有六陵石幢一通,上写“明皇 乾清宫管事兼掌内府供应库印御马监太监南溪张公之墓”。墓地坐北向南,石匾长2米,宽50厘米,石门内为椭圆形的墓地,占地约100平方米,宝顶无存。靠山砌的北墙呈半圆,高约2米,灰石结构。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从张公墓沿砂石路向西南,路南侧山脊上即为鞭塔(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鞭塔建于辽代,六角形七级密檐砖塔,通高约7米,全部为砖结构,原塔基缺损较为严重,从残砖特征看,是典型的辽金沟纹砖,是谷积山标志性建筑,具有难得的科考价值。2013年已重新修复。塔基为须弥座式。塔身中部有券门,可进塔内,为穹隆顶。塔门楣上原有铭文,但风化严重,字迹不清。其他五面开直棂假窗,并有仿木结构的砖斗拱,上为七层密檐,无刹。鞭塔极具形胜,所在山势如猛鹫振翅,其岗雄如鹫首,东西二岗远展如翅,鞭塔即镇于鹫首之上。塔砖为典型的辽金沟纹砖,质地坚硬。因塔略显红褐色,故也称其为红塔。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鞭塔原貌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沿砂石路继续前行,不远即到达叶公墓,墓前也是一座汉白玉石门,风化较严重,墓门额枋处原有精美的火焰珠云纹石刻,门框两侧雕有云朵、花卉和虫鸟图案,现已不存。石门额枋处提款虽不太清晰,但仍可辨认出 “内官监太监叶公之墓”几字。石门后面有好几处盗洞。此墓应为明代太监之墓。主路四岔口处一个敞开的洞口内,地宫尚存。太监墓院,中设覆钵塔。破坏更甚,塔件遍地。墓碑也完全挖出。根据墓碑推断,叶公墓葬的就是山下圆通寺“施地功德主”、东侧舍利塔万历碑中“乐善好施”的叶景荣。
《内官监左少监叶公寿藏碑记》墓碑断为两截,上段碑文磨损严重,下端相对清晰。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从叶公墓继续沿砂石路东北行,约百余米后道路转向东,变为土路,继续沿路前行,不远处路北侧几棵大树下有谷积庵遗址,谷积庵在去舍利塔的石砌挡墙路北侧。虽近在路边十来米,但林密不易发现。密草中躺着一块石碑,额篆:“敕赐谷积庵记”。落款为:正统七年(1442年)岁次壬戌正月十五日住持沙门行一立石”。由此可见,谷积庵与灵鹫禅寺、圆通寺、般若禅寺同时存在。另有其他石刻(汉白玉构件、柱础等)散落周边。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谷积庵,倾圯已久,现存明正统《敕赐谷积庵碑》一方,碑高1.42米,宽0.62米,碑文记此庵创建经过。谷积庵创建年代不详,明宣德乃是重建。山庵落成后,明英宗敕赐“谷积庵”额。谷积庵坐北朝南,前有钟鼓楼,山门内,正殿为毗卢殿,禅堂、厨库一应俱全。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碑额中的“敕赐”两字记载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继续东行上山,路南侧覆钵式塔即为舍利塔,又称东塔、和尚塔,是谷积庵的附属建筑,建于成化15年(1479年),高约10米,由谷积庵住庵比丘通善主持修建,是一个舍利宝塔,形制为白石所砌覆钵式,须弥座以仰莲承托覆钵形塔身,塔身四面各有一佛龛,各置一尊佛身坐像,原仅存东侧一佛,面部已残。地宫内原有一座小铜塔,内置水晶瓶,瓶内珍藏两粒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地宫正面有“释迦涅槃图”彩绘,右为“宝塔记”。2013年已重新修复,地宫已填埋。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东塔原貌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从东塔沿路东行,向东有两条路,走上面的土路,进过爬升和下降可达路东侧的高桥寺遗址,遗址尚存有建筑遗迹,也有许多精美的汉白玉石刻构件,高桥寺建于明代,因地处荒野,很早就遭毁坏,详情已无从考证。从遗址地形上看,寺庙建在半山腰上,坐西朝东,视野开阔,原应有三套院落。据史料记载:“高桥寺,仅存遗址。遗留有条石,石雕残件。高桥寺坐西朝东,寺前脚下的山峪来路有石桥一座跨绝涧间,便是“高桥”,高桥寺即由此得名。石桥顶部已残,石桥东端有山径于谷中蜿蜒通谷口”。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沿路东行下坡,路旁有高桥(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在布满荆棘的沟壑间有一座砖砌石面拱桥,为横跨涧谷的单孔拱桥,砖砌拱券,汉白玉拱脸,干插石边墙,花岗岩桥面及栏板。桥长13米,高10余米,底宽约3米,桥面宽2.2米,两侧有10对护栏(有缺失),护栏高1.5米,栏板部分已被淤土覆盖,只露出高约0.4米的方形栏柱。该桥造型简洁流畅,据说已有约六百年历史。桥面为东西向,从东北及东南有小路可以下到桥下看清古桥全貌。所谓“高桥”,其实桥并不高,只因跨涧悬空,故称高桥,距涧底大约20米上下的样子。桥体基本完整,望柱、栏板等也还好。网上是这样介绍的,“古石桥是建于明代还是元代,无法查证。古桥拱券是用青砖块按竖横竖的形式码砌而成,桥体主要是用石块砌成。石桥望柱为方形束腰柱头,上刻蒲扇叶纹图案,束腰部一圈连珠纹,在古石桥望柱中这样的石刻造型并不多见的。桥身两侧墙是用开凿并未细加工的扁石块,凸凹交错码砌的”。由于几百年尘土的堆积,桥面上升1米有余,现已高过栏板,望柱也有大半埋于土中,桥上有一坑,如一步登空即坠入涧下。此路虽是捷径,却是有一定的危险。“高桥”的含义,或许只有站在山沟底部才能深刻地体会到吧!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沿高桥东侧小路继续东行300余米可达高桥寺塔(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该塔全称高桥寺过街塔。《北京百科全书•门头沟卷》介绍:塔基坐西朝东,高3.22米,平面为正方形,四面为梯形,底部10米见方,上部4.44米见方,塔基东西开一券形拱洞,拱洞宽2.23米,高3.22米。从此塔形制看,当为过街塔,现残存的乃是弥座上的塔当是覆钵式。而今仅存塔基,高约0.20米,四边1.90米见方。此塔通高应在10米以上,加之建于岭上巧借山势,气势夺人。去高桥寺必经塔下拱洞,穿塔而过。塔上供奉有舍利。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467、房山区的寺庙(谷积山)
  

       从过街塔东北侧小路下坡可以去往东南方吕峪沟内的广智禅寺、环秀禅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