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殿、后殿及后院东、西配殿均为殿内两根石柱,木架顶。后殿保存还好,面阔三间,有东、西配殿各三间。

后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前檐汉白玉券门。门左右自下而上各浮雕三宝瓶,衔叠而上如塔状,瓶口两侧各浮雕一枝破蕾初发的雏莲,浮雕上部为一朵仰莲承托的火焰。门顶券形部分均匀地浮雕着九个环状法轮,法轮环内各雕开莲一朵。其间浮雕串串垂珠璎旒。殿内竖汉白玉通天柱二,通过二横梁承托着殿顶,正位释迦牟尼神像已失,左右殿壁佛龛密布,原奉十八罗汉和千佛,今仅存龛位。

从西南角看后殿及东配殿(右)

后殿前有一块高台基,额书“普光明殿”。

后殿石券门雕有花纹、宝瓶等纹饰,券门顶由汉白玉砌成,刻有梵文佛经。

殿内东西墙壁下部有大佛龛九个,四面墙壁上还有无数小佛龛,供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


后殿未修复前状况

东配殿额书“僧宝之殿”。

东配殿未修复前状况

东配殿南边有一座明代石碑,龟趺方首,额篆“敕赐灵鹫寺修建记”,落款为“大明正统五年岁在庚申四月八日”。

原址复建的西配殿

东配殿南山与前殿之间东向开一便门

未修复前东门

后殿的后面有辽、元碑各一块,均为龟趺螭首。

东侧为辽碑,额篆 “大辽析津府良乡县张君于谷积山院读藏经之记”,落款为“大康四年(1078年)岁次戊午四月甲辰初十五日”

西侧为元碑,额篆 “大元敕赐灵严寺碑”,落款为“大元至正七年(1347年)三月吉日立石”

后院内西南角处有“圆通禅寺”的石额

寺庙北面柏树林里有一座和尚坟,据说是寺里最后一位和尚的墓丘。
距博友天下古迹近期寻访,发现两通圣旨碑后新建高台,上新建有正殿五楹,两侧配殿各三楹,不知何意。
从灵鹫禅寺北行200余米可达圆通寺。 圆通殿为明西华门写字内使(后为门正)姚彪出资并募缘所建。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四月八日始建,代宗景泰五年(1454)四月八日落成,历时七年。据《护国圆通创建记》记载:进山门,左右有钟鼓楼,一井天王殿。再进圆通殿,左为伽蓝殿,右为祖师殿。圆通殿之后为毗卢殿。该寺周围山场四至:东至马喊岭,西至青龙坨,南至臭水湖,北至大岭分水岭。天顺元年(1457)圆通寺已倾圯殆尽,只残存圆通殿一座。殿南向,六角形,外壁涂红色,造型别致,高3.90米,周16.50米。汉白玉券门石额镌:“圆通殿”。殿顶为攒尖式,已残。圆通寺内有一整块巨石雕刻的盘龙藻井。

圆通寺与灵鹫禅寺、谷积庵、般若禅寺同属明英宗敕赐寺院。圆通寺的出现,标志明代谷积山佛教进入空前鼎盛时期。从谷积庵始建,到圆通寺落成,历三帝,二十二载,明人于谷积山中累兴土木,从未间断,谷积山俨然成为佛国法海。


门额为“圆通殿”


殿顶为汉白玉蟠龙藻井及彩色图案


殿前有两座龟趺螭首石碑,各述修葺庙宇之经过,形制几乎完全相同。

殿前东为天顺元年(145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圣旨”碑

殿前西为成化十一年(1475年)三月吉日“敕赐圆通寺创建记”碑。
从圆通殿向西上坡,转向北走上一条新修复的石板路,西北向上升几十米,可达最西端山头上的般若禅寺寿塔(铃铛塔)。

铃铛塔,又称西塔、白塔。建于明代,八角形九层楼阁式塔,塔身为汉白玉石料砌成,塔内有环状回廊,可逐级上至塔顶,原仅存下面二层,2013年已重新修复。塔身的每个檐角都留有孔洞,当初设计时用来悬挂铃铛,因此很多人称此塔为铃铛塔。塔下有地宫,塔后有一石碑,风化严重,碑额位置有个“若”字隐约可辨。铃铛塔属高僧寿塔,但主人目前无法确定。
铃铛塔旧貌
从铃铛塔向西北行进,经过几间已废弃的房子及一口至今尚可打水的古井,有一条南北向的山谷,上行约200余米的西侧崖下,就是谷积山慈云洞,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据说属于现已无存的“般若禅寺”。
据明正统十三年(1448)《敕赐般若禅寺之记》考之,般若禅寺创建于明正统年间,是继灵鹫禅寺之后,明人在谷积山创建的一座佛寺,寺落成后明英宗钦赐寺额。据载朝鲜僧适休来中国,云游至谷积山,与“恩礼超然居士”发起,在此地创建寺院。该寺规模宏大,殿阁洞塔,散布于绵延数里的岩壑峰谷间。寺中主殿为光大殿,殿内奉弥陀圣像,壁绘三十三祖。光大殿前建天王殿,外围金刚墙,中为圆通殿,殿内奉观音圣像,绘十八罗汉。圆通殿左为雨华室,右为正受堂。寺前,建钟楼和鼓楼。寺东之山岩香水竹林泉畔,建卧云轩,作为当寺住持居处。寺西之山岩建慈云洞,洞内奉观音石像一尊,洞之前建六角宝藏殿,殿内奉毗卢像。寺内还建有藏经殿,藏经殿之左右岩,设承恩、布应二堂。靠悬崖,立宜明殿,殿内奉释迦圣像、安大藏菩萨。寺之东建药师殿,起寿堂一座,塔前建大字般若禅寺遂废。般若禅寺遗址,在谷积山西北的山峪内,峪口北有石井一眼,此井是般若禅寺的遗物,即明正统创寺时于寺之南所凿石井。紧靠古井上方有一块台地,是般若禅寺主寺所在,已变成家田,遗迹皆无。

台地西侧岩壁上有当年僧人们开凿的方形石窟,窟穴深3米余,外口长4.4米,高2.8米,内口略小,中间由4块白石刻件镶嵌连接,形成内方外圆式样,外圆直径1.65米,中间方孔边长1.08米,进深0.63米,形似一个巨大的石刻铜钱;远看又似一轮满月,因此有人形象地称其为“月亮洞”。中间的方形石龛上原有一尊汉白玉盘腿佛像,无头,是一尊观音坐像。

这里原有一块石匾。该石匾长0.9米,宽0.6米;顶端右起横刻“移嵩山祖庭大少林禅寺宗派之图”字样,下端右起竖刻70字的碑文,每行5字,共14行,碑文:福慧智子觉
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
道庆同玄组
清净真如海
湛寂淳祯素
德行永延恒
妙体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
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禧祥
谨悫愿济度
雪庭为导师
引汝归玄祖
左侧竖款为:时大明正统十三年八月吉日立石。
现在无头石像及石匾均已去向不明。只剩洞窟以及石刻铜钱。

距峪口1公里,峪一分为二。左峪口东壁有石洞二,北洞纵深5米,洞口宽10米,洞内有汉白玉石刻匾额一方,长1.20米,宽0.49米,行楷题:“戒定惠”,左侧小字竖款:“光禄大夫柱国都总运闲居书”,此匾原镶于此洞后壁上方。南洞纵深约10米,宽5米。二洞前是般若禅寺宣明殿遗址,宣明殿当是依洞而建,原奉有释迦牟尼和大藏菩萨。右峪口西壁有石洞一,深且狭窄,与西峪口二洞一岩之隔。三洞所在为般若禅寺北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