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故居
朱彝尊故居位于海柏胡同16号,原广东顺德会馆,是朱彝尊清康熙二十三年后在北京的住所。朱彝尊在北京住过几个地方,这里是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由于他曾任起居注官职,接触了解大量的宫廷史料,因此撰写刻印了《日下旧闻》一书,此外,还著有《曝书亭集》等书籍,为北京留下了珍贵的地方文献。故居中原有两株古藤和曝书亭一座,现已无存。
北京市文保牌
朱彝尊(1629~1709)是清初著名学者、词人。字锡鬯,号竹,晚号小长芦钓鱼师。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参加博学鸿词科殿试,入选,授翰林院检讨,任《明史》纂修官。后曾出典江南省试。康熙二十年任日讲起居注官,入值南书房,赐第黄瓦门(今地安门大街黄化门街),成为皇帝的近臣,有机会大量披览宫廷秘籍。康熙二十三年编纂《瀛洲道古录》,因私带小吏入内廷抄录《四方经》,遭到弹劾,受降职处分,离开内廷,迁居宣武门外海波寺街。他的《日下旧闻》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完成的。王士祯等许多文人墨客常来此访聚。康熙二十九年官复原职,两年后乞假归乡。朱彝尊通经史,擅作文,精考据,词尤佳,与姜宸英、严绳孙并称为“江南三布衣”,与王士祯齐名,有“南朱北王”之称。他是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顾贞观、陈维崧并称“清代词家三绝”,所作词现存500多首。著有《经义考》、《曝书亭集》,编有《词综》、《明诗综》等,但其“布衣”时所著述的《日下旧闻》影响最大,被视为第一部北京地方志。而海柏胡同正是他潜心撰写该书的地方。

朱彝尊居住在南屋,因屋前植有两株青藤,名“古藤书屋”。屋前有亭,名曝书亭。朱彝尊迁出后,由顺德籍在京官员集资购买,改为顺德会馆。后馆舍拓展,占地南北长56米,东西宽48米。朱彝尊的书房是南屋,名叫“古藤书屋”,其窗前有一架古藤为朱公亲手所植,其藤枝干苍劲,紫花垂窗,朱公有诗云“爽开寻丈地,藤花紫满檐”。古藤书屋里,曾藏书万卷,这里也是文人墨客吟诗赋词常来之所。当时的名士如王渔洋(士祯)、查慎性、孔尚任等都是这里的常客。

故居建筑现大部份都已拆除,仅余院门和方亭。

方亭
梁启超旧居
梁启超旧居位于粉房琉璃街,此处原为新会会馆。据北京旅游局白鹤群先生《粉房琉璃街新会会馆》文中记载,“新会会馆东西长53米,南北宽40米,会馆大门朝东,由东院、中院和西院三个小院组成,有50间房子,其中瓦房47间,灰房三间,是宣武门文物保护单位。”
梁启超“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期间,就居住在中院的三间北房里。不过这院子里的房子几乎全翻盖过,除了地基是老的其他全是新的。
西城区文保牌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目录:
|
名
称
|
单发
|
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北京鲁迅故居、梅兰芳故居、纪晓岚故居、李大钊故居
|
一
|
齐白石故居、冯公度故居、马连良故居、康有为故居
|
二
|
继禄家宅、 庄士敦故居、张之洞故居、蔡锷故居
|
三
|
陈垣故居、溥杰故居、张自忠故居、傅增湘旧居
|
四
|
程砚秋故居、鲁迅家族旧居、朱彝尊故居、梁启超旧居
|
五
|
尚小云故居、余叔岩故居、 林白水故居、荀慧生故居
|
六
|
秦良玉屯兵处、施愚山故居、萧长华故居、梁诗正旧居
|
七
|
王士祯故居、谭鑫培故居、王瑶卿故居、梅兰芳祖居
|
八
|
沈家本故居、龚自珍故居、谭嗣同故居、李万春故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