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前海西沿18号。原是清代和珅的一座花园,后成为恭亲王奕府的草料场和马厩。民国年间,恭亲王的后代把王府和花园卖给辅仁大学,把此处卖给达仁堂乐家药铺作宅园。1963年10月,郭沫若始居于此,直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郭沫若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15年。
故居为大型四合院,大门内有一座树木点缀的土丘,二门内的5间北房为其工作室和会客厅,东耳房是卧室,东西厢房各3间。四周回廊环抱,有封闭式走廊通往后院。另外还有一东跨院,故居里保存了郭沫若的大量手稿、

国家级文保牌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先生自“五四”运动以来,一直活跃在我国文化科学战线上,他不仅在文学、艺术、史学、古文字学方面成就非凡,而且还是一位富有感召力的社会活动家。

平面示意图

纪念馆正是按照这一主线,通过郭老的手稿、著作、历史图片与其它展品,介绍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在诗歌、戏剧、文艺理论、古文字与古代社会研究以及书法艺术等不同领域中的成就,介绍了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阶段中的历史功绩,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在科学文化教育战线及国际交往、和平运动等方面的不朽贡献。为使观众能对郭老有更深刻的了解,专题陈列室还将郭老在各个学术领域或不同历史时期的成就进行专题介绍。
门票
故居大门外的照壁

正对大门有座小土丘,上种有树,此为前院。

小丘东侧有一颗银杏树(妈妈树)

前院东侧银杏树后是郭沫若铜坐像。


垂花门目前的郭沫若手迹


二进门:垂花门







垂花门前两口不成对的铜钟与两株古柏相伴为伍,稍高的一只铸于明天顺元年,另一只铸于清乾隆年二年。铜钟是郭沫若生前的收藏。

进入垂花门就是故居主院。正房是主人所居、从西至东依次是耳房、客房、书房、卧室。抄手游廊将各处院落衔接起来。
四合院北房为原状陈列室。正中是郭沫若的客厅。
客厅如今已辟为展室。展览从文学、历史和生平三个方面立体地表现了郭沫若这样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纪念馆现藏有郭沫若生前大量著译手稿的原件及研究工作所用的书籍。






客厅后的游廊

从正房西侧的耳房可以进入由后罩房以及东西暖廊组成的里院。后罩房是女主人于立群居住生活的地方,正中是会客厅,被孩子们称为“妈妈房”。
后罩房中间是于立群的写字间,郭沫若常在这儿和夫人一起写字读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