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东廊下教堂
基督教东廊下教堂位于东廊下胡同1号。这座教堂风格类似中华圣公会教堂,属复古主义风格,二层楼房,建筑材料选用中式的青砖、灰筒瓦,整体风格颇具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但建筑平面以及细节的处理却均为典型的欧洲建筑风格。
西城区文保牌
教堂临街的东墙,教堂已成住宅。整个建筑在一层窗户顶上的位置围了一圈槽钢,加固楼体。


教堂南端顶部建有一座中式木质四角攒尖亭子作为教堂的钟楼
门上匾额字迹被水泥盖住,疑似“福音堂”三字。

北侧山墙
马尾沟教堂
马尾沟教堂位于车公庄大街6号中共北京市委党校院内。马尾沟教堂又名石门教堂、法国教堂、圣母修道院、致命圣教堂等。马尾沟教堂的所在地曾经是欧洲传教士在北京的公共墓地,后在在此兴建教堂,此后还曾经在这里设立了专门培养高级神职人员的神学院——文声学院,现在中国大陆著名的葡萄酒品牌龙徽也是诞生在马尾沟教堂的地下酒窖。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中国北方掀起了排斥洋教的浪潮。在这次运动中,栅栏墓地被毁,传教士的墓穴被掘开,墓碑被破坏。事后根据《辛丑条约》的约定,清政府斥资万两白银于1903年在栅栏墓地修建致命圣教堂,并将在义和团运动中散落的教士墓碑镶嵌在教堂墙体中,致命圣教堂即马尾沟教堂。因教堂前有石牌坊因而又被称作石门教堂。1910年,法国圣母天主教会的沈蕴璞修士在颐和园北门外黑山扈教堂附近种下酿酒葡萄,并在马尾沟教堂的山字楼地下室内建立葡萄酒窖,生产法国风格的红、白葡萄酒,专供法国圣母天主教会总院及全国各地圣母天主教会使用。

西城区文保碑
此后,马尾沟教堂不断扩建,除教堂主体建筑外,还兴建了口字楼、东西平房和山字楼等附属建筑。口字楼和山字楼的名字取自其建筑平面,最初将府佑街的法国圣母会和修道院迁来安置在这两栋楼中,后来山字楼被刘克明神甫买下兴办文声学院,口字楼继续作为圣母修道院。马尾沟教堂的文声学院曾经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神学院之一,培养了大量本土神职人员,现任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教傅铁山便是毕业于此。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整个马尾沟教堂和栅栏墓地均被日军占领,教士被遣散,文声学院的学生流落社会,马尾沟教堂开始衰落。1949年后,马尾沟教堂的外国教士离开中国,整个教堂由中国教会人士管理。1954年,教会将山字楼和口字楼出售给中共北京市委,两座楼被用作北京市委党校的食堂和职工宿舍,1958年教会将马尾沟教堂和整个栅栏墓地无偿赠与北京市委,1973年教堂建筑被拆除建食堂,从此马尾沟教堂作为一处宗教建筑,彻底从北京的地图上消失了。

西城区说明牌
除主体教堂外,1906年又修建了口字楼及东西平房和山字楼等附属建筑。山字楼平面为"山"字形,灰砖红瓦,钟楼高耸,是专门培养神父的文声学院。口字楼平面呈"口"字形,灰砖砌筑,简洁肃穆,是圣母修道院。
山子楼:
口子楼:

口子楼内部西北角
基督会礼拜堂旧址
基督会礼拜堂旧址位于新街口南大街12号。新街口堂,建于1924年。早年是长老会下属鼓楼西堂的外堂。1927年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成立,北京的长老会和伦敦会联合成立中华基督教会北京区会。办公处就设立在鼓楼堂,新街口堂改名为“中华基督教会新街口堂”,成为一个独立的华人教堂。
如今已成商铺,很难看出是曾经的教堂。
在抗日战争期间,新街口教堂曾经是一个抗日的秘密情报站。当时的牧师黄浩和9名中共地下党员为贺龙师长指挥的一二零师疏通关系,一次又一次地输送军队最需要的医药和医械,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教堂在解放后另做它用,做过五金杂货店、服装店等。现在教堂虽然被改动很大,但教堂整体建筑保存完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