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的寺庙(七)
天寿庵
位于龙头井街42号的一座汉传佛教寺院。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光绪年间扩建重修,为恭亲王府祠堂,属于家庙类宗教场所。天寿庵坐北朝南,原来的山门上有“古刹天寿庵”字样。殿房共三十三间:前殿三间及东西配殿各三间,后殿三间带左右耳房各二间,东西配殿各三间。供奉释迦牟尼佛、关帝、观音、西方三圣。院内如今已是混乱的大杂院。

西城区文保牌
西城区文保碑
西城区说明牌
恭俭胡同三官庙
三官庙位于恭俭胡同43号。据《北京西城胡同》记载:“恭俭胡同位于什刹海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景山后街,北至地安门西大街。全长530米,均宽4米。明代为内官监址。清代初始名内官监胡同,光绪末年讹为内宫监胡同。1911年后谐音定名恭俭胡同。”缘于明代宦官专权,以及恭俭胡同曾是内官监所在地之故,在这几百米长的胡同中,历史上竟然存有古庙五座之多。在恭俭胡同北口的内官监真武庙,明万历年建,据说原内官监宦官所立。此外自南口向北还有火神庙、三官庙、大马关帝庙及素云观。由于内官监主要负责营造及庆典筹划等事务,而内官监胡同正是该监各厂作密集之地,宦官施舍建庙成风,各厂各作皆出资立庙,一方面为的是求功名,同时也是为太监们年老后留条生存之路。
西城区文保牌
护国德胜庵
护国德胜庵位于铁影壁胡同19号。铁影壁胡同清时称铁影背胡同。民国时改“背”做“壁”,至今未变。胡同得名与德胜庵前影壁有关。
德胜庵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前殿、后殿。殿顶均为硬山箍头脊。庵前有石雕影壁。质地为中性火成岩,玄红如铁,故称铁影壁。铁影壁元时立于健德胜门外龙王堂前,明代移至德胜庵前。庵内的龙王石像也是由龙王堂移来的。民国三十五年(1946)(一说民国三十六年),铁影壁移至北海澄观堂前。
铁影壁脊吻瓦檐,长三米半,高近两米。檐下两面各雕一只狻猊踏于波浪之上。狻猊在民间传说中讹为龙,传云北京的风沙多由风婆、云童作祟,有两条龙变成翁媪,治服了风婆云童。人们感念这两条龙,于是铸造了这座影壁。
由于影壁表面呈黑褐色,好像是铁铸的,所以被人称为“铁影壁”。
西城区文保牌
西城区文保牌
此处已成为大杂院
移至北海公园的铁影壁:


正面图案
背面图案
保安寺
保安寺位于厂桥路口东边旌勇里的小巷东侧,保安寺面朝平安大街,背倚小楼,早已成为了民居。其中保安寺的山门位置变成了数个小店面,而庙区内却是大杂院。
西城区文保牌
西城区文保碑
西城区说明牌
保安寺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为僧义佛驻锡之所。因“师早膺祖印,定慧不群,人羡所居,名半藏焉。至正七年(1347),其徒智存奉状征名,丞相布哈奏请赐额义利。”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修,并改名为保安寺。
保安寺是一座私建寺庙,取名保安或与祈愿此寺能保佑一方平安有关。
据1928年《北平特别市寺庙登记》档号J181—15—83记载:保安寺坐落于内五区地安门外西黄城根五十七号,有城隍行宫在五十六号,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清嘉庆十七年(1812)重修,属私建。本庙面积东西十八丈,南北十五丈五尺,殿房共五十三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供佛自住外,余房出租,办理公益事项。庙内法物有铜像五尊,木像十四尊,泥像三十六尊,藤像一尊,铁磬一口,铜香炉一个,锡五供一堂,铜磬一口,铁云板一块,铁鼎一座,铁钟一口,金刚经一部,功课经一部,另保安寺内石碑四座,城隍行宫内石碑两座,树两株。
保安寺所在巷名为旌勇里,据《日下旧闻考》卷四十四记载,此名是因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表彰祭祀战死沙场的云贵总督将军明瑞在西黄城根五十八号敕建了旌勇祠,而此后的城隍行宫很有可能即是旌勇祠演化而来。佛寺与祠堂充分结合,共同举办公益事业。
在殿堂前民居相杂间有一石碑,驮碑之龟趺还依昔可见,但已半截入土,住家已经把石碑砌在墙中,能看见阴面碑文和阳面的一半。碑额上书“万古流芳”四个字,旁边有满文,想必是清朝的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