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2018-12-07 08:35:48)
标签:

万宁桥

万松老人塔

德胜桥

银锭桥

杂谈

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万宁桥
 
        万宁桥位于地安门外大街。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原为木桥,元代改为石拱桥,名万宁桥。又称海子桥、后门桥。 元代建大都城,郭守敬引北部昌平白浮泉入城,又向东南通州张家湾修通了全长八十二公里的通惠河(故万宁桥是通惠河的最北端)。元代石桥跨在什刹海入玉河口处,是元代大运河漕运的始点。从大运河北上的漕船便可以经万宁桥抵积水潭码头了。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北京市文保碑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万宁桥是积水潭的入口,并且设有闸口,漕船要进入积水潭,必须从桥下经过。万宁桥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交通便利,又毗邻皇城,加之景色不逊江南,因此,当时万宁桥附近商肆画舫云集,丝竹悦耳,酒香醉人,好一派繁华景象。万宁桥在元大都的建筑设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北京漕运历史的见证。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万宁桥东立面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万宁桥西立面
 
       万宁桥桥下装有水闸,通过提放水闸,以过舟止水,保证南来粮船直驶大都城内。沿河北来的船舶可直抵海子内停泊。时大都居民也称这里为海子闸,后改名为澄清闸。桥为单孔汉白玉石拱桥,长10余米,宽近10米,桥面用块石铺砌,中间微拱。桥的两侧建有汉白玉石护栏,雕有莲花宝瓶等图案。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20世纪50年代石桥面铺设沥青,河道填平建房。桥身下半部分被掩埋在路基之下,仅存桥两侧的栏板。2000年北京市对毁坏的桥栏杆按旧样做了修整,桥洞下和河岸边的水兽被原地保留,并疏通了河道。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从桥面东望玉河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从桥面西望什沙海及金锭桥
   
       澄清上闸是位于西城区万宁桥西侧的水闸。现仅存遗址。《金史》载,金朝此处已有闸,以灌溉附近的稻田,这可能是澄清闸的前身。澄清闸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九年,原名海子闸。《水部备考》载:“澄清闸在鼓楼南,海子东岸,万宁桥西,至元二十九年建,名海子闸。”自从明朝、清朝时起,玉河起自什刹海前海的澄清闸,该闸为积水潭下游的出口控制闸。《日下旧闻考》中有杨载诗“金沟河上始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舟。此去江南春水涨,拍天波浪泛轻鸥。”当时此地也是送客之处兼游览胜地。
       澄清闸(又名海子闸)分上、中、下三座:上闸在万宁桥(后门桥)下;中闸在东不压桥旁,下闸在北河沿胡同。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澄清三闸相对位置图
   
       澄清上闸作为通惠河澄清闸三闸中最后的一段,是大运河的终点(什刹海)。它起自地安门大街万宁桥西至什刹海边的金锭桥。澄清上闸只留下了遗迹的残存,并没有留下象中闸与下闸那样的闸基。又由于此处水源与什刹海相连,也看不到河底闸的基础。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国家级文保碑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万宁桥与澄清上闸连为一体成为大运河遗产的见证
   
       石桥的特点是东西石拱券上方各有一石雕螭状吸水兽。桥两侧石砌护岸,四边各有一只鹿角分水兽,趴在岸沿边对视着桥孔。分水兽长1.77米,宽0.9米,高约0.57米,头顶有一对鹿角,瘪嘴翘鼻圆眼,四爪张开抓在花球上,浑身是大片鳞甲,一条粗壮的尾巴。四只分水兽的姿态不一样,桥东的两只爬在岸沿上,头伸出岸沿边,形成伏岸望水的姿势,因在下水方,有通过桥孔望水势的寓意;桥西的两只分水兽,是将头外伸,两只有吸盘的爪抓着垂直的岸边墙面,身体的一侧挂在岸沿外,大有了解水势,保一方水运平安之意。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东北角镇水兽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东南角镇水兽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西北角镇水兽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西南角镇水兽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在万宁桥河堤北岸的条石上有一个石槽,石槽后有一块残断的巨石。这就是澄清上闸遗迹。这块残石,就是澄清上闸遗存的绞关石。完整的绞关石,石头顶端有粗圆孔,是为了穿过圆木、绳索等来启闭船闸的。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在万宁桥下的河堤南岸有两个石头的残根,石根前的堤岸条石上有一个石槽。 两岸相对的石槽,是嵌入闸板用的闸门槽。石槽条石上围着槽口还有凹型纹饰。
    


 
万松老人塔
 
        万松老人塔位于西四南大街41号,砖塔胡同因之得名。万松老人塔的全称为“元万松老人塔”,始建于元代,是北京作为文化古城的早期标志之一,也是北京城区现存唯一一座密檐式砖塔。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时加高至九级。现塔为1927年叶恭绰等人集资重修。塔高16米,八角九级密檐式,清塔中包着元塔,古朴典雅,玲珑精致,是北京城区内仅存的一座砖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国家级文保碑
 
       万松老人塔,占地105平方米。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叠涩砌法,总高16米。塔院东西长14米,南北宽7米,面积为99.3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2.5平方米。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北京市说明牌
 
       万松老人即万松行秀禅师,自称万松野老。金代河内(今黄河以北)人。出家于荆州,是金元间著名的佛教大师(属佛教支派曹洞宗),15岁在荆州出家,受戒后云游天下,寻师访友,参究禅宗修行之道。据《五灯严统》本传:行秀对诸子百家之学无不会通,对《华严经》下的功夫最多。他精通曹洞宗的禅说,又长于机辩,年轻时就声名赫赫。同时深通儒家经典。金章宗于明昌四年(1193年)召见他,询问佛道,并赐赠锦绮大僧衣一件;承安二年(1197年)又下诏万松行秀住燕京西郊仰山的栖隐寺,直到他81岁圆寂。其名声因当时的蒙古书令耶律楚材师事之而益彰。耶律楚材向之参学三年,僧以湛然居士目之,万松老人曾语文正“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因而耶律楚材在元太宗任中书令(相当宰相)时,推行其主张。万松老人著作有《从容录》、《清益后录》、《万寿语录》等。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1986年西城区人民政府拨款维修砖塔,并在塔前大门后建房三间。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塔院现由正阳书局使用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万松老人圆寂后修此墓塔,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时加高至九级。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1927年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等人组成“万松精舍”,筹资整修,并加筑了围墙和门楼。门楼上石额书“元万松老人塔”,并托其附近的广济寺代为照看。1950年万精舍同人叶恭绰等人请求政府接管万松老人塔,随后由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接管。1986年西城区政府出资重修,施工中发现了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时裹砌其内的元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元塔八角七级,用元代特有的薄砖叠砌而成。此塔玲珑别致,与众不同,是北京的一处街景。今天这座历经几朝几代的古塔仍矗立在北京繁华的西四大街旁,给人一种回顾历史、展望明天之感。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须弥座正南面简陋的石券门上留有石刻匾额,上写“乾隆十八年岁次癸酉七月谷旦康亲王臣永恩奉敕重修”。由亲王负责重修,可见乾隆皇帝对万松老人塔的重视程度。
  
       2014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万松老人塔院内文保部门的办公场所迁出,由西城区文化委、图书馆、正阳书局等多方共同打造了一个公共阅读空间——“北京砖读空间”,免费对读者开放。这里主要经营老北京历史文化方面的文献和书籍,读者在这里能看书、借书,也可以买书、捐书,兼具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功能。西城区特别成立了北京砖读空间管理委员会,并将管委会办公室设在西城区第一图书馆,负责专题文献的划拨与定期更新,参与组织、策划座谈、书评、沙龙、讲座等文化活动,提供公益活动必要的支持,并对公益活动进行考核。前期,西城区第一图书馆专门为这里提供了京味作家老舍、汪曾祺、王朔、刘绍棠等人的作品集。砖读空间成立快两年,举办了几十场场包括展览、讲座以及朗诵会等在内的活动,成了知名公共文化场所,2014年被网友评为“北京最美阅读空间”。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院内角落处摆放了些四合院门板和门墩,听说都是在拆迁院子里收来的原物。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院内北侧的书屋从内檐装饰、室内陈设到图书规划,都是按照清末民国时期文人书房的格局布置的,旁边还有一间免费小型的展室。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北屋东侧的小展室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德胜桥
 
        德胜桥位于德胜门内大街。建于明初,桥将积水潭一分为二,桥西称积水潭(又称西海),桥东称什刹海。清代北京著名的"镇海三宝"之一的镇海神牛就在德胜桥下。镇海神牛是由德胜桥四周寺庙规制最小的永泉寺,于清同治年间联同桥西真武庙,两家集资在德胜桥西桥洞上嵌刻的迎水兽,高约60厘米,探出桥洞近60厘米。桥存留至今,仍在使用,迎水兽已无存。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西城区文保牌

       德胜桥因地近德胜门而得名。桥面原为拱形,1919年改为平缓的桥面,并增设步行道。1943年改石栏板为城砖砌筑的宇墙式栏板。德胜门与前门箭楼是仅存的两处研究古代都市布局,城防设施的实物资料。
       历史上的德胜桥“桥上盖亭”,每逢十五,有一刻,月亮刚好落在桥上的亭子后,人从桥上走过,仿佛“人在月中”,故名“德胜伴月”或“德胜望月”。 现存德胜桥单孔,砖砌石拱,长约18米,宽约11米。东西两侧各有望柱6根,高1.2米,方形。栏板5块,高1米,宽3.1米。望柱与栏板为砖砌,外包水泥。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东望德胜桥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西望德胜桥
 
 
 
银锭桥
 
       北京什刹前海与后海连接处有一座形似银元锭宝的石桥,南北横跨在连接两海的细脖处,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桥形似元宝,取名“银锭桥”。
       什刹海是北京传统风貌保存较完好的地区之一,“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加之这里是往来恭王府、宋庆龄故居、火神庙和荷花市场等地的“中转站”,高峰时每天经过银锭桥或来此观光的游客超过2万人次。银锭桥,始建于明代,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如今的桥是1984与2011年重建的。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西城区文保牌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西城区文保碑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还有一个特殊的景观就是“银锭桥下水倒流”。因为整个北京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所以后海和什刹海的水从西北流向东南方向,银锭桥下的水流方向一般也是由西向东流。过去后海的水除了经银锭桥向东流外,还有一条水道是从后海西南岸沿今柳荫街向南流,然后在三座桥东拐入什刹海。清末至民国期间,当时的政府无暇顾及河湖水系的治理,湖里淤泥沉积很厚,当银锭桥东侧的湖底淤泥高于西侧湖底时,桥下的水就不能从西侧流向东,而是从桥东反流向西,出现了银锭桥下水倒流的特殊景观。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桥两边的护栏外侧刻有著名史学家单士元先生手书“银锭桥”的题名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人们站在北京城内的任何一块平地上,都看不到郊外的西山。唯独站在与地面等高的银锭桥上,却可引颈西望,领略西山浮烟晴翠的绰约丰姿。这是因为宽阔颀长的后海,构成了一个扇面形的视角,又兼过去新街口一带没有高大建筑,西山便呈现在人们的视野里。“银锭观山”是旧燕京16景之一,明代史籍已有明确记载,明代文学家李东阳曾喻此处为“北京第一山水”。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西山之美,曾使乾隆皇帝吟咏不已。其中一首诗曰:“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万壑精光迎晓日,千林琼屑映朝晴。”特别是在雨过天晴的夏日,碧空如洗,放眼西眺,但见西山郁郁葱葱,层峦叠嶂,令人心旷神怡。
 
398、西城区的古代建筑(三)古桥古塔
        在银锭桥上,旧京风景一览无余。东望小桥流水人家,西望则远山叠翠,天边烟波浩淼,视野深阔,又是一番情趣,著名的“银锭观山”和“银锭桥下水倒流”就在这儿;再看桥的南部,是著名的大小金丝套古老胡同,桥的北面走上数十步,就到了古香古色的烟袋斜街。四面环视,古朴之情与观山景色和谐地融为一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