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墙遗址西城段
皇城墙遗址位于天安门东西两侧,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皇城墙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永乐十八年竣工。按照当时规定:宫殿之外,环以紫禁城,紫禁城外,重以皇城。皇城墙由砖砌成。上涂朱红色,顶覆黄琉璃瓦。共4门,南为大明门,北为北安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皇城正门为承天门。清顺治元年(1644)将大明门改为大清门。顺治八年重修后,将承天门改为天安门。顺治九年改北安门为地安门。皇城周长9
000余米,墙高6米,墙基厚2米,顶厚1.73米。民国时,皇城墙和城门开始陆续拆除。仅存天安门两侧城墙1段,东至北京饭店,西至中南海。
北京市文保碑
民国时期为便于交通在皇城南城垣开设的券门,上书:南长街。
明北京城城墙遗迹西城段
明北京城城墙遗迹西城段位于西二环路南端西便门桥东侧,但这里不是西便门的遗迹,而是北京内城西墙的南段,仅剩一百多米长。西便门是北京外城的城门,城门楼、箭楼、角楼已无存,位置在如今的西便门桥西北。
北京市文保碑及侯仁之先生撰写的《明北京城城墙遗迹维修记》
明北京城墙遗址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此处遗址是内城的西南角城垣。北京原有4道城墙,为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西便门是属于外城西段的一部分,建于1553年。内城、外城均已拆除。这段城墙是1988年在原古城址基础上修复的。因年久失修,逐渐倾塌,“文革”中城砖大部被拆除,仅留100余米长的残迹。连接角楼的百余米城墙于1981年修葺,城垣上重建硬山顶灰筒瓦卷棚顶铺房3间。1987年市文物局与西城区政府拨款150万元,拆迁违章建筑和临时住户,修复城墙,保留7处断面遗迹,并修复了旧楼,改造周围环境并进行绿化美化,使之成为现代文明、古代文化交融的北京城中又一处景观。

修复后全长约500米。城墙内外壁为下石上砖,内为土心。墙基厚18.08米,墙体高10.72米,城顶宽15.2米,雉堞高约1.8米。城垣外侧围筑“马面”,上建城垛,城垣内沿筑宇墙。“马面”是凸出城墙外侧的墩台,一般长14米,宽13米,间距80~90米。城垣上有硬山顶铺房,供守城士兵休息和存放武器之用;城垣内侧有可供上下的马道。2003年建成明城墙遗址公园;

《明北京城城墙遗迹维修记》对西便门城墙的历史、维修过程与现状有详尽介绍。
明北京城墙遗迹维修记
北京城的兴起始于周初,去今已三千余年。其原始聚落曰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蓟为燕侯都城,名满海内。后世或称北京为燕京,来源于此。
自秦以后,封建王朝相继建立,历代名都先后崛起。北京后来居上,遂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建都之地。在辽为陪都,号称南京。金朝正式建都,扩展旧城,改名中都。公元一二六七年元朝始筑大都新城于东北郊外。明朝初年改造大都,先于公元一三六八年移其北墙至今安定门、德胜门一线。其后五十年,又将南墙外移至今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一线。东西两墙基址如旧,只是缩减其北段,延长其南端。及至公元一五五三年,更在其南加筑外城。内外两城合成凸形。清朝相沿不变。是即今日首都中心之北京旧城。
按我国古代营建都城,必有城墙,既利于防卫,又是城市规划重要组成部分。城内道路系统、工程分区以及建筑布局,无一不为城墙所制约。成书于公元前约五世纪的《周礼·考工记》,谓国都之营建,九里见方,城墙四面,各有三门。方城之内,纵横干道各九条。依此格局,又以城市定位面向正南,中轴线纵贯其间。遂有宫廷在前、市场在后,左有太庙、右有社稷坛之总体布局,都城规划的要求,粲然大备。但是我国封建时代都城的营建,与此最相符合者,只有元朝大都城。明朝改建之后,内城宫阙以及太庙社稷坛分布一如古制。外城有天坛、先农坛,并列于全城中轴线左右两侧。是为历代都城设计的重大发展。西方城市规划专家每多高度评价,推为世界城市设计史上一大杰作,且有瑞典学者著有《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一书,流传于世。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古之城墙已完全失去其固有作用。北京城墙与城楼以其雄阔巍峨的形象与建筑工艺,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根据古为今用的原则,理应加以保护和利用。遗憾的是在未及进行缜密研究的情况下,竟被拆除。幸而内城正阳门城楼、德胜门箭楼以及东南角楼得以保存。今经维修,已列为首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于旧日城墙残存至今者,唯有崇文门以东与此处各一段。此段城墙原是明朝前期所建南墙最南端,西与后筑之外城西便门相距甚近。两城相接处,上建城楼一座。此段城墙以东,原属内城西南隅,地处偏僻,又较低洼,尝有积水曰“太平湖”。现因市区扩建,昔日一隅之地,今且为交通要冲。目前西便门西南古代蓟城旧址及附近莲花池一带,正在进一步开发中,此地将日益显示其交通上的枢纽地位,必须兴建大型立交桥,始得通畅无阻。而这一处明代城墙,近在咫尺,是存是废,必须善加抉择。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及专家意见后,决定今昔兼顾,新旧并举,以使古城风貌就地重现于现代化建设之中。为此特责成西城区人民政府,多方筹款,尽力维修。但工事艰难,墙上南端原有角楼已难恢复,仅两城相接处之城楼得以重建。为展现古城墙内部原始结构,维修时有意保留墙体的数处墙芯。多年湮没地下的条石墙基与城砖,保存完好,经过清理乃得重见天日。又在墙之东侧加筑台级,以便游人登临。重修墙体高十一点六米,基宽十九点三米,顶宽十五点六九米,总长二百一十米。共用新制城砖十三万块,一九八八年七月全部竣工。
念及我人民首都,为举世瞩目之历史文化名城,三千多年来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而城市的总体规划及其主题思想,亦在与时俱进。自社会主义新中国创建迄今,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立足于此,环顾四方,更当满怀信心,奋发前进。爱我首都,乐为之记。
公元一九八八年八月
侯仁之 撰文
刘炳森 书丹
在修复过程中没有收集旧城砖,而是使用13万块新城砖修复城楼,所以西便门遗址看起来比东便门遗址整齐得多。






1988年整修城墙时在与外城相接的内城墩台上复建“八瞪眼”碉楼。但这座坐东朝西的“新楼”,与历史上坐南朝北的“西便门”不符,也与“八瞪眼”碉楼规制不符。碉楼是与内城城墙的敌台相接的,碉楼应建于外城城墙之上,并非筑于内城敌台之上。

“八瞪眼”碉楼这个名字源于碉楼正面有两排四孔箭窗,俗称“八瞪眼”。
明北京城城墙遗迹,重建的登城口。
登城口的上方,有一段用玻璃保护起来的城墙遗迹。这段残城墙有7处断面。只有这一处得到精心保护,其它都是裸露的。




从玻璃窗中可见新旧城砖交合在一起


保留下来的原夯土墙心、城砖以及墙基。
明清西皇城墙遗迹
西黄城根遗址是市政部门在道路改造工程中最先发现的,经过市文物研究所、西城区文物部门联合进行清理,这段明清皇城墙西南转角遗址的旧貌逐渐清晰起来:已出土的南墙约有3.5米,西墙7.8米,外侧墙体为残壁,内壁保存较好,露明部分距现地表0.2米,残高1.3米,采用磨砖对缝、一顺一丁砌法。考古人员还在城墙转角北侧3.75米处的城墙基础下,发现了一个通水涵洞及与之对应的砖砌沟渠,其中位于城墙基础西侧的一段沟渠保存完好,南北二壁及底部均用砖砌。涵洞两壁与沟渠连成一体,宽、深均相等,涵洞两端各有一道由11根铁柱构成的栅栏,沟渠靠近城墙处的上部及涵洞上部,均被城墙基础三合土叠压。
西城区文物保护协会立遗址铭牌
据市文物研究所的专家介绍,根据涵洞及沟渠上部为不规则的断砖层、铁栅栏上部原有的石条缺少等迹象来看,这段城墙与涵洞、沟渠是分别属于两个时期的遗存。同时,打破涵洞的砖层及其下面的淤土表明,在建筑这段城墙时,涵洞和沟渠已经淤塞废弃。市文物部门认为,本次发掘的意义在于它为准确标定明清皇城的西南角提供了证据;城墙和涵洞的叠压关系也表明明清时期该段城墙曾进行过改建。此外,涵洞及沟渠的发现,不仅大致确定了元代金水河分支进入皇城的位置,同时还证明了这一支流至少在明代早期还未淤塞。

遗址位置示意图

说明文字
西安门值房
西安门值房位于西安门大街与西皇城根北街交叉路口的西北角。 西安门位于北京皇城西墙中段偏北处,为皇城西门。西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北京皇城大明门、天安门、地安门在同一条直线上;而东安门、西安门则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东安门同紫禁城东华门相对,西安门同紫禁城西华门不相对。
明朝紫禁城西面有西苑、太液池等金朝、元朝的苑囿,有大片的水面,所以自西华门无法向西直线行进,只好在皇城西墙中段偏北处设西安门,由北海与中海间的陆地通道通行。
西安门没有城台,门基是青白石,红墙,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西安门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中间的明间以及左、右次间为门,各有一对红漆金钉门扇,左、右稍间及末间为值房。
1951年,因西安门旁边的摊贩失火,西安门遭焚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