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的寺庙(七)
周家巷村有两座寺庙:
周家巷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周家巷,现存硬山大脊正殿三间,已复建一新。现为村残疾人服务中心。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 110108943210000200
周家巷关帝庙待定苏家坨镇
周家巷娘娘庙
娘娘庙位于周家巷,创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重修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坐北朝南,四合布局,分为东西两院。东院正殿面阔3间,硬山箍头脊,东西配殿各3间。西院形制与东院同。今存两院正殿及东院东配殿,庙内有古柏和古松7株。现为周家巷社区敬老院使用。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943170000193
周家巷娘娘庙明苏家坨镇

海淀区娘娘庙
紫竹院公园内有两座寺庙:
紫竹禅林
紫竹禅林位于紫竹院公园北部,与福荫紫竹院,即紫竹院行宫相连。紫竹禅林的历史比福荫紫竹院还早,先有禅院后有行宫。

清代,北京西北郊陆续建立许多皇家园林,帝后由水路出游的次数逐渐增多,由于紫竹禅院西靠广源闸,北临南长河,南面的大湖又正是古高粱河的发源地,优越的水系状况恰好是藏舟设坞,转闸换船的理想场所,因此乾隆十六年时(1751)在禅院旁添建了行宫,用来承办帝后换船的相关事宜。
当时的行宫比现存的面积要大,包括有三处湖泡,75间房屋,6座亭,37间游廊,4座平桥,两座码头和一座船坞。紫竹院从单一的寺院功能转变成为皇室提供换船、休息、娱乐、礼佛等多种功能。

清朝光绪十一年(1885年),寺庙和行宫得到重修,有《重建紫竹院碑记》,而此时紫竹院已不是万寿寺的下院了。据《重建紫竹院碑记》称,“城之西数里长河地方有古刹紫竹院者,乃万寿寺之下院”。碑文称,万寿寺方丈德果和尚“因下院众多,势难兼顾”,恐不利焚修之事,即与广化寺魁一和尚商量办法,“勿论僧道士庶,永助焚修”为目的。魁一和尚当即与白云观方丈高云溪、监院姚霭云羽士商酌,二人推荐名“刘素云者,修建庙宇,济危救困,不可枚举。至于舍药施茶乃其余事可推谓功德之主也。其人生而聪慧,长而博学,言行忠信,作事仁慈,忠孝耿耿,儒道兼优,乐善好施,可谓手屈一指。因而德果和尚笃慕善缘,愿将此庙奉送与刘素云羽士永为焚修之住持之所也”。刘素云入庙后,见寺院“年久废弛,殿宇倾塌”,“曰:似此胜境,何凋零至此?”因发愿重修庙宇。新修殿堂有:“大殿三十楹,东西耳殿各三楹,东西客堂各三楹,司房三楹,厨房三楹,华祖殿三楹,灵官殿三楹,南客堂六楹,三清殿三楹,东西静堂各三楹,报恩楼九楹”等等,“大兴土木之二三载有余,焕然一新,更名为福荫紫竹道院”。自此,本为禅院的庙宇转而成为道观。

1900年至新中国成立前,福荫紫竹院命途多舛。行宫中的百余间房屋曾惨遭八国联军的洗劫,再加上清廷的衰败和日军的侵占,北平解放时,建筑群仅剩下报恩楼、前殿、山门区和东西跨院的部分房屋。
此后,遗留下来的建筑也因种种原因一直出租,2009年,在市公园管理中心的支持下,福荫紫竹院于2014年才得以复建修复。

天王殿山门



山门左侧:重建紫竹院碑记

山门右侧:福荫紫竹院碑

一进院


大雄宝殿



东配殿:珈蓝殿


西配殿:祖师殿

二进院:


正殿观音殿



东配殿:地藏殿

西配殿:弥陀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