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海淀区的寺庙(六)

标签:
广源闸及龙王庙延庆寺妙高寺香岩寺 |
海淀区的寺庙(六)
万寿寺路的寺庙除万寿寺外,还有两座:
万寿寺龙王庙
广源闸在郭守敬主持的白浮引水工程中是一座重要水闸,比郭守敬的开凿白浮泉工程早三年,也比高梁桥大3岁。该闸是元朝通惠河上游的头闸。从元朝起,广源闸是节制通惠河(后来为长河)之水的关键。闸桥落下时,闸东之水深不满一尺;提闸之后,河水可行驶龙船。广源闸不仅节制长河之水,而且自元朝开始,每逢北京东部的通惠河因天旱水浅难以通行粮船时,都会派专职官员赴广源闸畔的龙王庙祭祀水神,提闸放水。
明朝开挖长河时,继续利用了广源闸。明清两朝的皇帝乘船赴颐和园时,常在广源闸换船。乾隆帝和慈禧太后都是乘骡车,率众出西直门,沿河西行,在广源闸旁的万寿寺行宫下榻,随后广源闸下闸阻拦水流,以调高广源闸以西的水面,此后便可转乘龙船走水路,以逆水拉纤的方式赴颐和园昆明湖。

广源闸平面呈西北-东南走向,闸口宽约13米,长约6米。广源闸的结构分为闸基、闸门、闸墙三个部分。两端闸墙的东西两侧的燕翅上各嵌有汉白玉石雕镇水兽一只,总共四只。广源闸历史上兼具调水、码头等功能,而且在闸上铺设木板便具有桥的功能,被誉为“长河第一闸”。该闸原来的闸板早已无存,闸口仍保存完好。
广源闸自建成后,受到历朝重视,多次修缮,精心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源闸仍为木桥(闸上铺设木板当作桥)。1979年落架大修,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并设栏杆。1998年北京市改造长河时,修缮了广源闸,将南侧的桥墩拆除1/3,重新更换了水泥桥面,增设汉白玉栏杆。在改造中,实施了“南扩一孔”的方案,在广源闸南侧增加一孔,河水变为从两孔流过。
延庆寺
延庆寺以前较有名,是长河比较著名的一处民间庙会场所。
北京不可移动文物目录:市110108943170000039
延庆寺明紫竹院街道
玉泉山有两座寺庙:
妙高寺
妙高寺山门前下方岩石上雕有神像,年代不知。1860年静明园被焚毁,妙高寺也没幸免,只留残塔一座。建国后玉泉山一直为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管理,对妙高寺进行过多次大修。
香岩寺
前一篇:220、海淀区的寺庙(五)
后一篇:222、海淀区的寺庙(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