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下关地区有两座寺庙:
广通寺碑
广通寺碑位于西直门外北京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原为北下关小学)东侧,广通苑居民小区院内。广通寺创建于元朝至元年间,原名法王寺,明朝改称广通寺,明朝正统五年(1440年)、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清朝康熙年间、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重修。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
110108804180000243 广通寺碑清北下关街道
法王寺是为谟沙室利三藏诵经而兴建,属于元朝佛寺禅、教、律三类中的教院,到清朝乾隆年间已经改为禅院。该寺曾有元朝僧人贵吉祥立的碑记、明朝嘉靖年间大学士徐阶撰文的《重修广通寺碑》、康熙帝书的“息心净行”、“慈灯普照”匾额、俞兆晟撰文的《重修广通寺碑》、雍正帝书的“福佑升恒”匾额及《御制广通禅寺碑》、乾隆帝《御制过广通寺诗》碑等文物。
该寺早已不存,惟留数棵古槐苍松。后有关单位将康熙的“敕建广通寺额”和雍正时的御制碑立于原寺的松树间。
北下关娘娘庙
娘娘庙位于西直门外北下关娘娘庙胡同。北下关娘娘庙供奉碧霞元君。明朝礼部左侍郎行部事余继登撰《天仙圣母感应碑记》记述该庙灵验之事,称54岁的北京城内老员外为该庙捐资以求子,后果得子。明清时期,北京城内妇女常在春季来该庙求子。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943180000164
高粱桥娘娘庙清北下关街道
北下关娘娘庙为北下关地区的标志性建筑,2007年底被拆除,原址兴建了钻河新天地公馆。2009年9月,海淀区文化委员会选址新建北下关娘娘庙,新址距交大东路60号院舒至小区仅一墙之隔。复建后被某单位占用,不开放。

庙内天仙圣母感应碑现存北京石刻博物馆


庙内天仙庙流芳碑现存北京石刻博物馆
韩家川村现存两座寺庙:
韩家川东庙
东庙位于韩家川村东南。据了解旧庙原有前中后三进殿,前后两殿皆有东西配殿、耳房。如今前后殿尚在,两侧耳房、配殿不存。中殿位置已被红砖墙所取代,为住户院落。后殿前的两碑仍立于院中,皆为方首。笔者访时未能进入,图片源自勤业斋。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803180000078
韩家川东庙清西北旺镇

海淀区文保牌

如今前殿作为供销社使用,两侧耳房、配殿不存。


后殿及右侧耳房尚存

后殿左侧石碑额题“万石千秋”,款落“壬申月上浣吉日”。




后殿右侧石碑,碑额“二龙戏珠”纹,额题“万古千秋”,款落“光绪八年岁次壬午”。
附录:
韩家川村是一座拥有古画、古灯、高跷、评剧等民俗文化的古老村落,但村中真正的珍宝却一直沉睡在韩家川村东庙里陈旧的大木箱之中。
2013年,韩家川村委会开启了尘封近百年的木箱,将木箱中的古画一一拿出,在东庙里搭建了一个大橱窗,这里顿时变成了一个藏满古画、古灯的博物馆。这些古画立刻吸引了海淀文联主席、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卫汉青。2013年11月初,卫汉青主席专门请到了杜希贤、毛水仙、柴津京等美术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这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好的水陆画!”当解放军总后勤部一级画家、八一画院副院长、中国田园画会副主席柴津京看见古画时,感叹不已。几位文化界见多识广的专家纷纷认为这是“国宝”级的作品。
韩家川村副书记侯善安说,村中东庙里的古画、古灯,距今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这些文化遗产能躲过“除四旧”、“文革”等敏感时期而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其中40盏古灯各具特色,内容迥异,造型或长或方或菱形,古灯四周描绘的不只是山水花鸟,还有历史人物典故、三国人物志、神话传说等。而这28幅古画,出自清光绪年间一位名叫王德禄的宫廷画师之手,被村民称为镇村之宝。画内容上分为三类,一类是展现神仙肖像,一类是展现阴曹地府的十殿阎罗,劝导世人向善,还有一类描述了《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古画与古灯生动地再现了晚清时期韩家川一带兴旺的庙会活动与民俗文化生活,画面色彩古朴庄重,景物刻画得身临其境,人物栩栩如生,内容积极向上,通过神话和历史典故告诉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行善,有着浓厚的教育意义。
韩家川西庙
西庙位于韩家川村西部的一个院内,原称老爷庙。现存坐北朝南的硬山筒瓦大脊正殿三间,前出廊,柁梁上有彩绘。院内堆放杂物,破烂不堪。院内有古柏一株,约有600-700年。笔者访时未能进入,图片源自有孔铜钱。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943170000077
韩家川西庙明西北旺镇

海淀区文保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