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海淀区的寺庙(三)

标签:
法海寺遗址晏公祠立马关帝庙广仁宫 |
海淀区的寺庙(三)
万安山麓有两座寺庙:
法海寺遗址位于万安山麓金山陵园西侧,此法海寺全名为“万安山法海寺”,因为模式口还有个法海寺,以堆金砌彩的壁画为著,所以这个法海寺又俗称“北法海寺”。此法海寺在元代宏教寺遗址上建造,顺治十七年修建,属皇家敕建的寺庙。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 110108941180000087
法海寺遗址清四季青镇
雍正十一年又重修,至雍正时期该寺庙的建筑规模已经达到殿宇寮房87间。乾隆年间再次扩建并在殿堂悬以额联,其规模应当更盛。原先寺内有石桥鱼池,前有流泉,乔松怪石林立。如今虽然这些景观都不复存在,但仍能从山门、碑碣、旗杆座夹石、殿址、柱础等略窥一斑。
著名建筑学家和学者梁思成、林徽因曾考察过此寺,并发表了详细的关于山门塔的文字描述,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录》中写到:“因为这寺门的形式是与寻常的极不相同;有圆拱门洞的城楼模样,上边却顶着一座喇嘛式的塔,一个缩小的北海白塔。这奇特的形式,不是中国建筑里所常见。”可惜,一场大风雨将塔毁掉了。
整个寺是依着地势逐层向上而建。从山门进入,第一进院子左右各有旗杆座夹石一个,比较完整,右边那个被中间长出的树分开。第二层院落高于第一层,有十数层整齐的条石台阶排列而成,石阶上为第二层大殿,殿宇地基清晰,柱础完整。左右各一块高大的御制石碑,左边为顺治皇帝题写的“敬佛”二字,右边是“法海寺四至碑”。第三层大殿,殿基高大,柱石完整。再往坡上走,有古柏数棵和古银杏树一棵。地上仍能看到有建筑遗址。法海寺后面还有许多石刻。
左侧的“敕赐万安山法海禅寺十方碑”
清世祖福临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夏重建北法海寺,福临为万安山法海寺慧枢和尚书“敬佛”二字,而且在碑中题刻“御书、痴道人”。
顺治自称痴道人
被损毁的四至碑
四至碑上刻“敕赐万安山法海禅寺四至界址”,东至山门塔,南至龙泉岭,西至主山顶,北至香山岭。
晏公祠
晏公祠位于万安山麓金山陵园东侧,为明代镇守陕西太监晏宏于正德七年(1512年)所建。据《帝京景物略》记载:“
祠,正德中晏长侍忠所立也。过涧,石桥,过桥,石门,曰道统门。石殿三楹,像皆石。上像三皇、五帝、三王,左像周召孔孟诸圣贤,石像周程张朱诸大儒。壁五石龛,一龛标一经名,维以藏其经。殿外一石亭,亭壁列钟虡、干戚、钱镈、弁裳之属,一如五经,以便治是经者。左龙马,马毛旋,五十五数具,一如河图。右雒龟,龟甲四十五数具,一如雒书。东堂三楹,壁列忠臣龙逢以下,孝子曾闵以下,右图而左书其行事,以告观者。凡石像石壁所形勒,浑然茂朴,中国古初制也,非汉以后西域像法,务金色为好、务变相为幻也。堂后累石为洞,洞壁标先儒格言及咏道诗,几性理之半,以待游者观感省发”。
这里所说的“过涧,石桥”是指香山南麓的北法海寺之东有涧沟,上有石桥,笔者曾五次前往此地寻古,现在涧沟上石桥已无,但是石桥遗址可见。《帝京景物略》记载的“石门、石殿、龙马等”均已无存,只有雒龟还在晏公祠西侧的“地藏殿”门口。目前晏公祠仅存石洞和石亭(石亭移至五塔寺石刻博物馆)。
石洞为三间,坐北朝南,明间有石拱门,门额“停云岩”,东西次间有石拱窗户,东侧石窗上额书“邀月洞”,西侧石窗上额书“晞阳阿”。明间和东西次间均有石拱门相同,东次间额书“四知室”,西次间“三省斋”。
石洞墙壁上刻满了文字,西次间北墙壁上刻有晏宏的生平,刻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八月二十五日。明间北墙壁上可见岳飞的“满江红”,东次间北墙壁上伸出一石台,石台后墙壁上刻有五位人物并刻文字“西村之生,际遇之志”。总之名次间的北墙壁上几乎刻满了文字,可惜北墙壁紧挨山体,风化严重,多数自己已经漫漶不清难以辨认成句了。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943170000088
地藏殿停云崖明四季青镇
2013年初访晏公祠,当时仅石洞存,无顶,西山墙亦只剩一半,洞口左右石壁上可找到所刻先儒格言及咏道诗,字迹隽秀。洞口外不远,有一石龟,应是书中所说洛龟,代表洛书,象征河图的马己不知去向。石洞被掩盖在树和灌木从中,当年石殿的痕迹今己荡然无存。
立马关帝庙位于海淀区蓝靛厂大街东端,院分两进,殿分中殿、正殿二层。正殿绿琉璃瓦顶,山墙及坎墙用花琉璃砖砌成,全盛时殿堂禅房共40余间。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由慈禧太后的大太监刘诚印主持。建成之后,大太监崔玉贵献香火地680亩,宫中年老病衰的太监,可栖居于此安度晚年,清朝最后的一位太监孙耀亭曾主持过立马关帝庙。所以该庙也称为老公庙。该庙祀奉的是关羽,因山门左侧之殿塑有一匹红色马,即“赤兔马”,故名。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933180000080
立马关帝庙清曙光街道

海淀区文保牌
立马关帝庙建于明嘉靖年间,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道士李明道募化重修立马关帝庙五圣殿宇,清雍正四年(1726年)道士王本阳购置此庙,传与门徒黄义通接办焚修,后来又依次传与道士李礼清等5人、王嘉鹤等、刘祥德等7人、王宗岳。王宗岳未收门徒,因已年老恐无人接办焚修,经京都西安门内养蜂夹道清凉兴国寺主持贾德祥、同顺堂刘宝德说合,王宗岳于光绪六年(1880年)情愿将本庙首本字具、帐目、家具等送与众善人等,由众善人等接办焚修。清光绪七年(1881年)刘多生等28人发愿重修此庙。1936年第一次寺庙总登记时,立马关帝庙为太监道士庙,属私建;有不动产房基地三亩七分多,房屋39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供神、办理学校,自住外出租。1958年3月北京市文物古迹调查登记时,立马关帝庙尚存山门三间、前殿三间及前殿配殿、后殿及后殿东西耳房各一间。前殿内有石碑三通(光绪碑一,民国碑二)。
供奉道教的女神——碧霞元君的庙宇称为“顶”,又称“娘娘庙”。碧霞元君庙在北京的寺庙中建造数量是最多的,有名的“五顶”环绕在北京城外:东顶、西顶、南顶、北顶、中顶。五顶中,东顶、南顶都已经难觅痕迹,只有西顶、北顶、中顶尚存部分庙宇建筑。
西顶碧霞元君庙位于 蓝靛厂金源时代购物中心附近。旧址为明正德朝创建的嘉祥观。万历十年(1582年)发内帑重建,十八年(1590年)建成,并赐额护国洪慈宫万历庚寅(十八年、1590年)《洪慈宫完工记》碑。天启朝再修天启四年(1624年)《敕赐洪慈宫碑记》碑。清康熙戊子(四十七年、1708年)重葺,次年竣工,五十一年(1712年)改名广仁宫。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923170000079
广仁宫明曙光街道
前殿东侧石碑
后殿东侧石碑
后殿西侧石碑
现存放于北京石刻博物馆的广仁宫构件:
法海寺遗址
海淀区文保牌(2012年)
海淀区文保牌(1999年)
碑后有:“西天东土历代佛祖之图”
蓝靛厂周边现存两座寺庙:
立马关帝庙

海淀区文保牌
广仁宫
新院落的工字殿,院中是硕大的八卦图腾。
前一篇:217、海淀区的寺庙(二)
后一篇:219、海淀区的寺庙(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