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的清真寺(二)
西会清真寺
西会清真寺位于管庄乡西会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会村形成于元代,在元史河渠志通惠河条中,就已有会村闸的记载。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5943180000043
西会清真寺清管庄乡

朝阳区文保牌(2013年)
据考该寺是在一座喇嘛庙的基础上改建的,此后的修葺无详细记载,直至1987年由当地穆斯林集资将全寺修缮一新。
朝阳区文保牌(1986年)
该寺坐西朝东,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为一卷勾连搭箍头脊、后殿顶出六角攒尖亭的建筑结构。蓝色铜宝顶上镶有铁月牙。殿前有柏树两株。南北配殿各有三间,南为讲堂,北为水房。大门两侧有抱鼓石一对。
西会清真寺虽过普通的一处小清真寺,但也有些名气,特别是它的基本建筑,还都是当年的,虽略有修改但,大体都保持了原状。

礼拜大殿
殿内匾额上“清真无二”四字为清道光年间体仁阁大学士曹振镛所书
杨闸清真寺
杨闸清真寺位于管庄乡杨闸村,始建于清代。历史上朝阳门石道由寺门前通过,是东部进京要道。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5943170000041
杨闸清真寺明管庄乡

朝阳区文保牌
杨闸清真寺坐西朝东,南向开门,正殿(礼拜殿)面阔三间,九举前后出廊,带五举卷棚,进深四间,共合十二间,三券棚,硬山箍头脊,后廊抱厦顶出四角攒尖亭。正殿面阔11.9米,进深13米。北配殿面宽10米,进深5.6米。南配殿面宽10米,进深5.6米。院落东西长28.5米。

朝阳区文保牌(1986年)
该寺曾多次重修,最近一次于1986年由当地穆斯林集资修复一新,于1994年10月竣工。现占地面积为1995平方米,大殿主体状况良好。由于清真古寺饱经历史沧桑和战火,寺庙配殿曾受到严重破坏。






进门后回看西侧墙壁文保牌

进门后回看东侧墙壁简介碑

通往西侧院院门


礼拜大殿







院中南北亭廊:由南端清真寺中门起到北殿前



南下坡清真寺
南下坡清真寺位于雅宝路北侧的朝外西街,清光绪年间由当地回民群众集资兴建,一直为当地回民群众作礼拜之用,也是北京市回民殡葬管理所,现存山门、正殿、南北配殿,并附有南北配房。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5933180000016
南下坡清真寺清朝外街道
朝阳区文保牌
南下坡清真寺寺门南侧地面的铜制说明牌(三种文字)
寺门


寺门外八字照壁上镶嵌的老清真寺牌匾
寺门外八字照壁上镶嵌的老清真寺牌匾
寺内保存有庆新王奕劻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亲笔手书的匾额一块,上写“纲为二五”,至今仍完好无损。
寺门后视
南下坡清真寺大殿属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勾连搭”式,分卷棚、前殿、中殿、后殿四部分。卷棚三大间,矗立在全殿最前方。大木起脊式的礼拜大殿卷棚、前殿、中殿、后殿各有起脊的屋顶,上面用勾连搭的形式连在一起。大殿的平面呈十字形,后殿再起亭,使整座大殿建筑成一整体而又富于变化,有主次轻重之分,是一种极成功的处理手法。这种勾连搭结构,自明代以后便普遍使用于内地回族清真寺较大的礼拜殿,成为回族清真寺的一种典型形式。
所谓“勾连搭”,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坡顶平接,其间形成排水天沟,将雨水排向天沟两端。这种建筑结构,使清真寺大殿在平面布置上富有极大的灵活性。一座大殿,经过几十年、上百年之后,因穆民人口激增,殿内容纳不下时,即可用几个勾连搭,将大殿扩充增大。故清真寺大殿平面多为窄而深的长方形,这也是中国清真寺大殿建筑花样繁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讲堂

邦克楼上角楼
回族英雄马骏牺牲后,夫人杨秀荣女士按伊斯兰习俗,在南下坡清真寺洗礼后葬于该寺附近的回民公墓。
马骏(1895-1928),字遹泉,号准台,吉林宁安宁古塔人(今属黑龙江)幼年聪颖好学,1915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五四运动初期,以南开学生代表身份被选为天津学生联合会副会长,参加五四运动,曾入狱,出狱时修髯飘飘,得“美髯公”雅号。1921年入党,返乡后任教吉林毓文中学,组织五卅运动后援会,抵制日货。后去苏留学,1927年李大钊被害后,奉调回国任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后被叛徒出卖,入狱不畏严刑利诱,于1928年2月15日被张作霖所害。
2013年时南下坡清真寺旧照
康营清真寺
康营清真寺始建于八十年代,位于孙河乡康营街。整体建筑为单层西式建筑,由礼拜大殿、辅助用房及大门布置组成合院,建筑东西为主入口,进门后为合院的内院,内院西侧为礼拜大殿,可容400人同时进行礼拜。礼拜大殿西侧为后院,这里有为逝者举办追悼活动的礼堂及其他附属设施。

移址重建的清真寺全景

康营清真寺大门东向,门外建有小广场,小广场呈环抱开放式,中心建有喷泉净水池,池边立有两座宣礼塔。
礼拜大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