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的寺庙:十方普觉寺
十方普觉寺位于北京植物园。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以后历代有废有建,寺名也随朝代变易有所更改。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为普觉寺。由于唐代寺内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后来元代又在寺内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涅槃铜像,因此,一般人都把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
2001年6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913170000264
十方普觉寺明香山街道

国家级文保碑

北京市文保牌
寺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原名“兜率寺”。“兜率”是梵文译音,意为“妙足”、“知足”。1320年元英宗继位,在兜率寺的旧址上扩建。改名“昭孝寺”,后改“洪庆寺”。1321年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涅磐铜像和12弟子的泥像。明正统八年(1443年)重建后改称“寿安禅林”。成化十八年(1482年)改名“永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改名十方普觉寺。

原貌图
十方普觉寺坐北朝南,分三路布局。中路有"同参密藏"牌坊、功德池、钟鼓楼、山门殿、四大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藏经楼,两侧有达摩殿及悉多太子殿等配殿。东路院为寺僧起居处,有大斋堂、大禅堂、霁用轩、清凉馆、祖师院等6进院落。西路5进院落,包括3座行宫院。故东西两路有"三宫六院"之称。寺院殿堂布局沿袭唐代伽蓝七堂的法式,在北京一带非常少见。卧佛殿内供铜铸卧佛像。

进入北京植物园后北行,迎面见到一座牌楼。

钟楼

鼓楼
山门殿


山门殿,取“三门”谐音。意味:一日此三门,引入一方清静之地。


殿门匾额原为雍正皇帝所提:十方普觉寺,现为已故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所提。

殿内供奉着哼、哈二将。哼、哈二将又称金刚力士,是守护寺门的神将。

天王殿


殿内供奉六尊佛像: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殿前青铜香炉铸造精美





右侧无字碑

左侧重修西山普觉寺碑

弥勒菩萨,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梅怛俪药,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常被尊称为弥勒佛。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又称护世四天王,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娑婆欲界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位于须弥山山腰的四座山峰上。四大天王的塑像,通常分列在佛寺第一重殿的两侧。


韦驮菩萨
三佛殿


三世佛殿也被称为大雄宝殿。 居诸殿之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绿琉璃瓦黄剪边单檐山顶。殿内供奉——横三世佛,即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世佛东西两侧供奉十八罗汉,后方供奉海岛观音。


殿前门额上悬有雍正御笔“双林遂境”木匾,门两侧有乾隆御题楹联:“翠竹黄花禅林空色相,宝幢珠珞梵宇妙庄严”。为爱新觉罗.溥杰所题。


御制十方普觉寺碑


三佛殿是卧佛寺内最主要殿堂,因供奉三世佛(即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婆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而得名。殿堂的两傍是彩塑十八罗汉。
三佛殿有东西配殿


西配殿供奉“达摩祖师”和“地藏菩萨”像



东配殿供有“悉多太子”和“波斯匿王”像

卧佛殿


卧佛殿面阔3间,绿琉璃筒瓦黄剪边单据歇山顶,两侧楹联为慈禧所书, 配殿原有数十个大橱,皆藏着一卷一卷的经文,平时打封上锁,每年6月24日晾经时,才启封开锁。1966年佛经被毁。



殿外左、右各有一碑,居右者是1734年所立,居左者是1749年所立,碑上刻有卧佛寺的简史。


殿内正中供奉着元代的铜卧佛。卧佛侧卧在榻上,头东脚西,面朝南方;双目微合,表情安详;右臂弯曲,右掌托头;左臂伸直,指掐吉祥印,似大彻大悟、心安理得的神态。这个卧式据说是释迦牟尼在印度拘尸那伽城外圆寂前的姿势,描绘的是佛陀在生病时自感不起,就在娑罗树下向弟子们作最后一次教诲的情景,即佛教故事“释迦涅槃圣迹图”。卧佛长5.3米,重54吨,是北京现存最古、最大、最精的铜卧佛,做工极为绝妙。卧佛身后三面环立着十二尊塑像,都是他的大弟子,亦称十二大士,即“十二圆觉”像。

殿的正面墙上挂一块“得大自在”的横匾
后罩楼

卧佛寺五进是藏经楼,藏经楼倚着山岗,不对外开放。经藏经楼由蜿蜒曲折的石级登上山顶,可俯瞰全寺。

三世殿东侧有一个古钟供游人撞古钟祈福保平安



这口古钟,是乾隆元年(1736年)怡亲王所造八卦铜钟。高1.31米,口径0.88米,是北京佛寺内保存最完美的一口古钟。钟是佛教法器,佛教徒做法事时,击之召集僧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