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2016-08-26 15:20:00)
标签:

东四四条86号建筑

船板胡同2号建筑

菊儿胡同7号建筑

府学胡同5号建筑

朝阳门南小街439号

东城区的建筑(一)

 

     总目录:

序号

名           

东四四条86号建筑、船板胡同2号建筑、菊儿胡同7号建筑、府学胡同5号建筑、朝内南小街439 号建筑

西镇江胡同29号建筑、协和胡同6号建筑、干面胡同甲57号建筑、东总布胡同32号建筑、东堂子胡同4、6号建筑

朝内大街203号建筑群、朝内大街81号建筑、南吉祥胡同17、甲17号建筑、北河沿大街19号建筑、东黄城根北街16号建筑

东皇城根南街84号建筑、东四北大街251号建筑、兴华路3号建筑、同福夹道4号建筑

         

 

东四四条86号建筑


       东四四条86号建筑建于清晚期。地上二层,平面呈倒“C”字,坐南朝北,砖木结构。沿街门面面阔三间,一层明间辟为蛮子门形制的街门,门额上刻“恒昌瑞记”、“照像”、“光起万物”、“洋货”等字;,莫非还卖乐器?这家恒昌瑞记,据说是开业于1928年的一家洋货行,外带照相馆。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东城区的文保牌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2015年初访时旧照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船板胡同2号建筑
 
       船板胡同2号建筑始建于1871年。为当地神学院属地范围内的建筑遗存。砖木结构,地上二层,带地下室。该建筑西南角立有基石一块,分别刻有“1871”“1875”、“1912”和“1929”字样,代表此楼各个部分的始建年代,因多次进行翻扩建,建筑平面不规则,各部分形式不统一,总体属十九至二十世纪美国折衷主义风格。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菊儿胡同7号建筑

        菊儿胡同7号建筑约建于清晚期。该建筑位于清末北洋大臣荣禄旧居原西路范围内,建国后曾作为阿富汗大使馆使用。坐北朝南,楼体平面呈不规则形,砖木结构,地上二层,带半地下室。西部为类似八角攒尖顶的塔楼构造。中部和东部屋顶形式亦多样化,局部各不相同,大部分为坡顶,上覆不同瓦面和石片。外立面柱式为圆形,开拱券大门、尖券和圆券窗。南立面二层出两处阳台,一层东南角出露台,带西式宝瓶栏杆。
  该建筑体现了典型的折衷主义风格,设计精美,结构坚固,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北京市文保碑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正面全景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府学胡同5号建筑
 
         府学胡同,明朝属教忠坊,称府学胡同,因顺天府学设在此胡同而得名。顺天府学的前身是元代的报恩寺。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朝阳门南小街439号建筑

       朝阳门南小街439号建筑建于民国初期,原房主不详。日军侵华期间。曾为一日本特务组织占用,后为国民政府接收。美国大使司徒雷登曾在此居住。1949年初,宋庆龄从上海来京参与建国大业时于此居住,直至1958年9月。之后这里做过外交部供应处,海石花公司曾在此办公。楼前数棵紫藤萝是宋庆龄女士亲手种植。
       该建筑坐北朝南,地上两层,有地下室,面阔20米,进深18米。砖木结构,灰筒瓦坡顶,一层为抹灰墙面,二层灰砖清水墙,二楼南侧建有阳台,带罗马爱奥尼立柱。室内装修精美,各层房间互有门相通,木楼梯,栏杆有雕花,朝北的大窗户镶有彩色花玻璃;室内铺有地板,虽历经百年,仍光亮如初。门窗的黄铜饰件、电门开关及屋内吊灯,还保存着部分原物。一楼东西两侧房间内装有壁炉,上刻汉白玉浮雕“二龙戏珠”。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140、东城区的建筑(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