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017-11-05 18:10:40)
标签:

国子监牌坊

广厚街牌坊

雍和宫牌坊

正阳门牌楼

大高玄殿牌楼

北京的牌楼

       牌楼,与牌坊类似,是一种有柱门形构筑物,一般较高大。最早见于周朝,最初用于旌表节孝的纪念物,后来在园林、寺观、宫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北京是中国牌楼最多的城市。
       牌楼虽然也叫牌坊,但也有显著区别的,区别在于牌坊的横梁上不起楼。
       从形式上分,牌楼只有两类。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另一类是"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如果分得再细一些,可以每座牌楼的间数和楼数的多少为依据。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在北京的牌楼中,规模最大的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宫苑之内的牌楼大都是不出头式,而街道上的牌楼则大都是冲天式。
       从结构上分,牌楼一般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木牌楼。这类牌楼数最多,基础以下用柏木桩,称地丁。基础以上各根柱子的下部用"夹杆石"包住,外面再束以铁箍。如果是不出头式,则柱子的顶端以"灯笼榫"直达檐楼的正心行(檩)鰕,与檐楼斗拱连接,上下一气。所以柱上不另有坐斗,拱翘等都插入榫内。街巷木牌楼顶部出檐甚短,做成悬山或庑殿式。每根柱端耸出脊外,柱顶覆以云罐(也叫毗卢帽)以防风雨侵木柱。楼顶所用之瓦,亦因其作用和地点不同而相异。内廷各坊之顶用各色琉璃瓦,街巷诸坊多用黑色布瓦。
       第二类是琉璃牌楼。这类牌楼多用于佛寺建筑群内。它的结构是,在石基础上筑砌6~8尺的砖壁,壁内安喇叭柱、万年枋为骨架。砖壁上辟圆券门三个,壁下为青、白石须弥座,座上雕刻着各种风格的艺术图案。壁上的柱、枋、雀替、花板、揩柱、龙凤板、明楼、次楼、夹楼、边楼等均与木坊相似。所不同的是,这种坊用黄、绿二色琉璃砖嵌砌壁面,远远望去威严壮观。
       第三类是石牌楼。这类牌楼以景园、街道、陵墓前为多。从结构上看繁简不一,有的极简单,只有一间二柱,无明楼。复杂的有五间六柱十一楼者。由于本身的结构特点,有的虽为三间四柱式,却只有花板而无明楼。石坊的明楼比较复杂,浮雕镂刻亦极有特色。如果石质坚细,不仅浮雕生动,而且其精细的图案历经数百年也不泯没。
       本帖所发牌楼仅为古代和近代所建(含复建)
 
 
 
 

 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东城区
 
 

地点:国子监街

 

成贤街牌楼

 

       国子监街是北京仅存的保留四座牌楼的古建街,牌楼建于明代,为一间二柱三楼,街两端的牌楼匾额为“成贤街”,街中间的牌楼匾额为“国子监”。成贤街之所以牌楼多,因为国子监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机构,又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成贤街东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成贤街西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地点:国子监

 

国子监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国子监东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国子监西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国子监牌坊 

 

       国子监琉璃牌坊是国子监二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它是全国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正反两面横额均为皇帝御题,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修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横额正面书“圜桥教泽”,是指听讲学者众多,背面为“学海节观”,意思因为听讲学者众多,要靠水道将学生分隔开。
       整个牌坊的形制是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凡应属于建筑的木构架的显露部分均为花色琉璃贴面,楼上覆黄色琉璃瓦,架以绿色琉璃斗拱。建筑通体精致、大气、华美,也是北京唯一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国子监牌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建筑细部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地点:天坛

 

圆丘坊

 

       天坛圆丘坛内外壝墙的四正位各有三座石坊,共有24座,也称“棂星门”。内外壝墙南面的两道棂星门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中间的最大,是皇天上帝所用之门;东面次之,是皇帝所走之门;西面的最小,是陪祀人员走的       
       据史书记载:大典时中门为“上帝”专用,故高大;皇帝只能从东英明较中门略小的门出入;而其他官员则只能从西侧更小的门出入了。这左右大小的差别突出表现了封建社会的礼制,“礼”实质上就是等级森严的次序。

 

外壝墙石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外壝墙南侧石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外壝墙北侧石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外壝墙西侧石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外壝墙东侧石坊

  

内壝墙石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内壝墙南侧石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内壝墙东侧石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内壝墙北石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内壝墙西石坊

 

地点:中山公园  

 

社稷坛坊   

 

       社稷坛的四周砌墙,东西南北各辟一座棂星门。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社稷坛南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社稷坛北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社稷坛东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社稷坛西坊
 

保卫和平坊

       “保卫和平”牌楼原来建在东单北面的总布胡同西口,叫“克林德纪念坊”,是清政府为讨好洋人,纪念被击毙的德国公使克林德而建的。1902年12月20日举行落成典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德国是战败国,而中国属战胜国行列,故于1918年将该牌楼拆除。1919年移入中山公园,改名为“公理战胜坊”。1953年,由郭沫若手书,改名为“保卫和平”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保卫和平牌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地点:地坛

 

原广厚街牌坊

 

       明清两代皇帝到地坛祭地首先经过牌楼,再进坛门,地坛牌楼与颐和园东门外牌楼一样高大雄伟。这座牌楼也是地坛御道的起点。明代称牌楼至外坛门段为泰折街,泰折是古代祭地之处。清代改名广厚街,“广厚”是广大深厚之意。清代雍正年间重建时改为“广厚街”牌坊,牌楼于1990年重新建设的,绿色的琉璃瓦面,彩画绘以单凤图和牡丹图案,正面中心有“地坛”二字,背面核心有“广厚街”字样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原广厚街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建筑细部




 方泽坛坊

 

        方泽坛为两重方壝,壝墙黄琉璃瓦顶。四面正中各有白石筑成的棂星门,北面为正,三门,东西南各一门。

 

外壝墙石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外壝墙北坊三门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外壝墙南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外壝墙西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外壝墙东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内壝墙北坊三门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内壝墙南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内壝墙东坊与西坊相似(从西向东看两道壝墙上的东坊)

 

 

地点:雍和宫

 

雍和宫牌坊

 

       雍和宫南端的大院,有一座大照壁和三座宏伟的五彩牌楼。所有牌楼题额均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北牌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建筑细部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东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西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地点:前门大街

 

正阳牌楼 

 

       前门大街上曾经矗立着一座北京城最高大、最雄伟的木质结构牌楼正阳门牌楼,俗称“五牌楼”。五牌楼的名字缘于它五间、六柱、五楼的建筑样式。五牌楼始建于明代,但因其木制,在明万历,清乾隆、道光、同治年间,先后多次遭遇大火,最大一次火灾是1900年庚子之变中,义和团火烧专卖洋药的“老德记”时,大火蔓延到正阳门下的五牌楼。后来几经翻修,于1955年拆除。2008年重新亮相。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原正阳门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地点:东四西大街

 

隆福寺牌楼


       隆福寺位于东四西大街。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1425年),清朝雍正九年重修。占地20000平方米,隆福寺在明代是京城唯一的番(喇嘛)、禅(和尚)同驻的寺院,清代成为完全的喇嘛庙。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隆福寺牌楼(过去此处是否有牌坊存疑)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地点:府学胡同

 

顺天府学牌楼

 

       顺天府学的前身是元代的报恩寺。明洪武初年,建国都于南京,大都改为北平府。于是,元代的国子监改为北平府学,报恩寺作为大兴县学。明永乐元年(1403),北平升为顺天府,府学又改为国子监。撤大兴、宛平县学,将大兴县学升为顺天府学。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顺天府学牌楼



 

 

西城区
 
 
地点:月坛公园
  
月坛坊
 
      月坛壝墙正东建有三门六柱的棂星门,壝墙西南北各建一座一门的棂星门。现月坛仍被占用,公园内只能见到正东棂星牌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正东石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地点:永定门西街北里
  
地祗坛坊
 
       地祗坛原有棂星门六座,北向三座,东、西、南向各一座。现仅残存东、西向各一座。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残存的地祗坛东坊(教师进修学院内)
 
 
 
 
地点:陶然亭公园
  
原长安街牌楼
 
       东、西长安街牌楼位于长安街两端,一东一西遥相呼应,是长安街上的标志性建筑。东长安街牌楼位于东长安街王府井南口外西侧,即北京饭店旧楼前面,横跨东长安街。西长安街牌楼位于西长安街府右街南口外东侧,横跨西长安街。两座牌楼东西相向,构造相同,皆为木结构,三间四柱三楼式。立柱均为冲天柱形式,立柱两侧加戗柱支撑。两牌楼分别嵌有 “长安街”匾额。
        1954年市政府决定拆除东、西长安街牌楼。周总理为了保护这两座牌楼,特意指示北京市有关部门,将长安街牌楼迁建于陶然亭公园内。
        1971年江青以“牌楼是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为罪名,下令将这两座牌楼清除。

       2011年北京市政府再次重建这两座牌楼,分别被命名为“佳境”牌楼和“陶然”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东长安街牌楼(复建)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原西长安街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地点:西单路口
   
 云牌楼(原西单牌楼)
   
       西单牌楼原为三间四柱三楼沖天式木牌楼,牌楼匾额上书“瞻云”两字。旧时东单路口也有一个牌楼,题名“就日”,两座牌楼均修建于明永乐年间。据考,这两座牌楼上的文字典出《史记。五帝记》:“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意即东边看日出,西边望彩云。因此,东单牌楼也被称为“就日坊”,西单牌楼也被称为“瞻云坊”。因为两个都是单座牌楼,且东西相对,因此百姓也就约定俗成地叫成了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1916年,袁世凯曾将两座牌楼改过名,西单牌楼由“瞻云”改叫“庆云”。后来,因道路扩建需要,牌楼被拆除,但作为地名,“东单”、“西单”一直沿用至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牌楼前方东侧的石柱上说明:
       西单牌楼又名瞻云坊,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为四柱三间三楼冲天牌楼,匾额上题“瞻云”,与东单牌楼“就日”相对,取自古诗“瞻云就日”。意为东边看日出,西边望彩云,亦为得近天子之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西单牌楼因道路拓宽被拆除。二零零八年,西城区人民政府投资改造西单文化广场时,在原牌楼旧址偏东北位置依照历史原貌以约一点三倍之比例复建。
       西城区人民政府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西单牌楼(2008年复建)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地点:西四路口
 
行义牌楼(原西四牌楼)
 
       西四牌楼初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西四十字路口的四个路口,每一处都建有一座四柱三间的木质牌楼,牌楼描金、油漆彩画,檐下有如意斗拱。四座牌楼上都带有文字。西边为“履仁”,东边为“行义”,南北均为“大市街”。1955年为了改善交通受阻现象,这四座牌楼被拆除。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行義”的含义是太阳东升,人们在行为时,要辨别正确方向。

 
 
 
地点:首都博物馆
 
景德牌楼(原历代帝王庙牌楼)
 
       历代帝王庙东西两侧的牌楼原有两座,横跨阜成门内大街,为皇家坛庙建筑的一部分。1953年因妨碍交通被拆除。在梁思成的呼吁下,牌楼构件、榫卯结构基本完整保留。首都博物馆新馆落成后,该牌楼成为第一件入馆的展品。2003年底,由北京古建筑博物馆的修复人员重新安装于首都博物馆大厅。其正面进行了重新彩绘,背面古旧班驳,基本保留了原貌。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景德牌楼(历代帝王庙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地点:大高玄殿
 
大高玄殿牌楼
 
       大高玄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42年)。大高玄殿前原有三座木质四柱三间七楼齐天式牌楼。东侧牌楼正面匾额为“孔绥皇祚”、背面为“先天明镜”,西侧牌楼正面为“弘佑天民”、背面为“太极仙林”。南面牌楼正面为“乾元资始”、背面为“大德曰生”,因年久失修,清雍正八年和乾隆十一年重修,1937年复修,1952年因道路扩建拆除。2004年,南牌楼在大高玄殿门前的筒子河北岸原址重建,并将“乾元资始”石匾从月坛公园请回,安装在该牌楼上归其原位,另新刻额匾“大德曰生”镶嵌于牌楼北额处。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大高玄殿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地点:地安门外大街
 
火德真君庙牌楼
 
       火神庙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年),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都有重修,俗称火神庙。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火神庙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地点:北长街
 
福佑寺牌楼
 
       福佑寺建于清顺治年间,为清圣祖玄烨的避痘处。雍正元年(1723)拟分给宝亲王(乾隆帝)弘历作为私第。弘历未迁入,登基后改为喇嘛庙,名福佑寺。后代曾数次重修。民国16年(1927)改为班禅驻北平办事处。1980年后作过班禅驻京办事处。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福佑寺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建筑细部
 
 

 
地点:牛街清真寺
  
牛街清真寺牌楼
  

       北京牛街清真寺创建于辽圣宗十三年(966),宋太宗至道元年(995)、明正统七年(1442)重修。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又按原样进行大规模修葺。寺内现存主要建筑均于明清时期修筑,是采用汉族传统建筑形式修建的清真寺的典型实例,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清真寺。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牛街清真寺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地点:北海公园
  
积翠牌楼
 
       建于元代初期的“堆云”、“积翠”牌楼,距今已有约700年历史,分别位于北海公园永安桥的北侧和南侧,是北京城的名牌楼。两座牌楼属于桥牌楼,四柱三楼七样绿琉璃瓦庑殿顶形式。四根木柱均有青白石夹杆石,主楼为重翘三昂十一跴斗拱,边楼为垂翘垂昂九跴斗拱,顶部宛如堆积起来的翡翠与碧玉般秀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积翠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堆云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堆云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陟山桥牌楼
 
       这是一座四柱三间三楼黄色琉璃顶的木制牌楼。相对通常的牌楼,它具有如下特点:正反面都没有匾额,有多层如意斗拱、三重大额枋,并且在额枋顶上有花罩垂花,这在众多牌楼中是独一无二的。充分显示了牌楼的装饰性。
       进入北海公园东门,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座牌楼,由于这座牌楼的烘托,使得白塔的身影更加鲜明,此处的牌楼和白塔形成整体建筑。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进入北海公园东门,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座牌楼,由于这座牌楼的烘托,使得白塔的身影更加鲜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牌楼和白塔形成整体建筑,充分显示了牌楼的装饰性。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智珠殿牌楼
 
       在智珠殿后南北两侧建有二柱三楼牌楼四座,与陟山桥牌楼形成一个牌楼群,这四座牌楼虽然小巧玲珑,但也是严格按照皇家规制建造的,仍然显得富丽堂皇。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智珠殿北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智珠殿南牌楼
 


龙光紫照牌楼
  
       位于法轮殿后台之上,四柱三楼绿琉璃瓦面,点景题名,烘托空间氛围。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普安殿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西天梵境牌坊

 

       西天梵境,又名大西天,坐落于北海公园北岸,东临静心斋,西与大圆镜智宝殿相依,南与琼华岛隔海贯成一线,是北海公园最负盛名的景区之一。明代时为经厂,又为西天禅林喇嘛庙。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扩建后,改名西天梵境。“西天梵境”前有四柱七楼琉璃瓦牌坊一座,富丽堂皇。前横额题“华藏界”,后为“须弥春”。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华藏界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建筑细部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小西天牌坊
 
       小西天位于北海公园西北隅,是一组宗教建筑群,主要由方殿(极乐世界殿)、万佛楼(已无存)和阐福寺所组成。小西天是乾隆皇帝为其母亲孝圣皇后80岁生日祝寿祈福而修建的。大殿四面建有四座高大的三洞四柱七楼彩色琉璃牌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南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东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北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西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琳光殿牌楼
 
       北海琼华岛西坡的琳光殿是永安寺的西佛殿。 琳光即佛光,水云间的佛光称为琳光。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琳光殿北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琳光殿南牌楼

 
 
濠濮间牌坊
 
       濠濮间牌坊为白玉石雕刻,上题乾隆御笔的对子,南面联额是“日永亭台爽且静,雨余花木秀而鲜”,横额是:“山色波光相罨画”;北面联额是:“蘅皋蔚雨生机满,松嶂横云画意迎”,横额是“汀兰岸藏吐芳馨”。石牌楼精致玲珑,是国内几座最小的牌楼之一。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濠濮间石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石坊北面石刻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石坊南面石刻
 
 
 
 
地点:景山公园
 
寿皇殿牌楼
 
       景山寿皇殿三座牌楼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距今已有250余年历史,其建筑形式为“四柱九楼”式,是典型的皇家牌楼,也是牌楼中规制最高的。2007年进行了大的修缮,严格按照传统工艺流程进行,彩画形式名为“墨线大点金金龙枋心旋子彩画”,是皇家园林等级非常高的彩画形式,只贴金一项就用去库金金箔52000张(等级最高、纯度在98%以上的黄金),重约1公斤。
寿皇殿原是清代的祭祖处场所,供奉有清朝历代祖先像,现正修复准备开放。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南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东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西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地点:白云观
 
白云观牌楼
 
       白云观初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原名天长观, 金明昌三年(1192),重修此观,改名为太极宫,金泰和三年(1203),太极宫毁于火。白云观山门前神路的前端有棂星门,为一四柱七楼木结构牌坊,正楼前后有额,前书“洞天胜境”,后书“琼林阆苑”。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白云观牌楼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地点:北京市委党校 
 
传教士地牌坊

 

       利玛窦墓及明清以来外国传教士墓地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墓地以砖墙围绕,南门外有一石墁甬道,墓前立有石门牌坊1座,大书“钦赐”2字。故后人又称为石门墓地。明及清的一些外国传教士相继葬于此墓地中。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利玛窦及外国传教士墓地牌坊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261、北京的牌楼(一、东城、西城)
大书“钦赐”2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