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的名人故居(一)
总目录:
序号
|
名
称
|
一
|
梁实秋旧居、崇礼住宅、段祺瑞宅、承恩公志钧宅、大学士宅
|
二
|
毛主席故居、杨昌济故居、梁启超故居、孙中山行馆、茅盾故居
|
三
|
陈独秀旧居、蔡元培故居、李济深旧居、田汉故居、欧阳予倩故居
|
四
|
老舍故居、黎元洪旧居、路易·艾黎旧居、朱启钤故居、婉容旧居
|
段祺瑞宅
追溯历史,此地元朝时曾建有太庙。胡同内五号院在清康熙年间,为康熙皇帝第二十二子允祜的府第。雍正八年(1730)允祜被封贝子,后晋贝勒,卒时谥恭勤贝勒,故其府称恭勤贝勒府。乾隆九年〔1744〕,允祜长子弘昽袭贝子,弘昽卒后,子永芸袭镇国公,第二年被革退,该址废为空府。
民国时期段祺瑞在空府处建成宅院,人称胡同五号老段府。段祺瑞于民国13年〔1924〕12月就任临时执政,到民国15年〔1926〕“三一八惨案”后下台,在此住了不到两年。
日军占领北京时,此宅为日本情报机关占据,抗战胜利后又被国民党国防部所属机构占用。解放后为某部队机关使用,现为单位宿舍。
段宅占地面积22642平方米,院之四周有大城墙砖所砌围墙,坐北朝南。宅院中轴线上有一大殿,大殿面阔七间,上覆灰筒瓦,后经改建,北部增加了戏台和扮戏房,屋顶成为勾连搭。殿前有民国式走廊,廊前有一环绕院中心的水池,池上有三座小桥。
殿后为一大四合院落,东、西,北面有民国时的洋房,北为二层外廊式主楼,柱子为仿爱奥尼式头,柱身为瓜棱形水泥磨光圆柱。东西厢房原为一层前廊式,上有女儿墙。厢房两侧又各带一小四合院,四周为弧形券式的廊子。正对二层主楼南,紧邻大殿后内院北墙,有二层方形戏台突出院内。从主楼两侧,有室内走道通往后院带前廊的一排平房。整体五组建筑由廊子全部连成一体。大殿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建筑:殿东一幢两层小洋楼,为段母的住所。
建筑平面呈“山”型,坐北朝南,但中间大门较浅,门口正对花园游廊。门顶即为二层方形平台,入门进入前厅,厅北有楼梯至二层。南立面两端为突出正立面的五边形墙面,每面有一扇窗。
殿西有一座两层窗户的大厅。面阔十三间,进深九间,面积500多平方米,平顶,南北有廊,中央大门。外立面为清水灰砖砌筑,四周皆为罗马塔司干式壁柱。高大的玻璃窗过梁之上有三角形山花装饰,山花壁上以灰塑各种吉祥植物装饰。底部柱基与窗台用石材连成整体。叠涩砖筑檐口之上为女儿墙。段祺瑞执政时,据说在此处召开过国务会议,也是进行宴会、娱乐的场所。院北有一大后花园。
现在,该宅院除大殿、方形院、洋楼等建筑仍保留原貌外,余基本改观。遗存(照片) 宅院中大殿外景 中轴线上有一大殿,大殿面阔七间。殿前有民国式走廊。 大殿西进门

东城区文保牌

大殿正中小桥

西侧小院西南角

西侧小院西立面

大殿东侧有一小凉亭
殿西有一座两层窗户的大厅。面阔十三间,进深九间,面积500多平方米,平顶,南北有廊,中央大门。外立面为清水灰砖砌筑,四周皆为罗马塔司干式壁柱。高大的玻璃窗过梁之上有三角形山花装饰,山花壁上以灰塑各种吉祥植物装饰。底部柱基与窗台用石材连成整体。叠涩砖筑檐口之上为女儿墙。段祺瑞执政时,据说在此处召开过国务会议,也是进行宴会、娱乐的场所。院北有一大后花园。

大厅西南角


大厅南立面

大厅西立面


南立面

西立面
梁实秋旧居
梁实秋在内务部街20号前后三次共住了二十多年,第一次,从1903年住到1919年;第二次,从1934年住到1937年;第三次,从1946年住到1948年。
梁实秋(1903年—1987年)现代文学评论家、散文家。梁实秋原名梁治华,笔名秋郎等,浙江杭县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1921年发表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1923年赴美留学,留学期间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1926年回国,发表代表性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认为中国新文学应在理性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1934年任北京大学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学院教授。他的散文,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融会古今中外的实例和名言轶事而得其自然与熨帖,不炫耀,有真色。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看云集》、《秋室杂文》、《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东城区文保牌


崇礼住宅
崇礼住宅是清光绪朝大学士崇礼的宅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礼住宅位于东城区东四六条。建于清光绪年间,宅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五千多平方米。分东、西、中三路。临街开东门、中门和西门,中门为花园门,已封闭。东院及花园原为崇礼居所,西宅先后为崇礼弟兄和崇礼之侄存恒所居。

北京市文保牌

住宅外景

中门

东门




东门侧的文保牌和拴马铁环


东路前院之正房




正房后视

二进院垂花门


垂花门上砖雕



二进院

二进院正房





与正房相连的走廊


二进院西房


二进院东房

中路的戏台

承恩公志钧宅
承恩公志钧宅位于大佛寺东街2、4、6号,建于清代,府邸式古建筑。此府原为道光皇帝第六女寿恩公主额驸景寿之府邸,俗称六额驸府,后为承恩公志钧府。志钧(1866—1921),富察氏,字宝臣,景寿季子,光绪十二年(1886年)袭三等承恩公爵。现存建筑为原府的中路和西路部分。
承恩公志钧府是典型的清代官邸,中路和西路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其府位于张自忠路南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是该文保区历史风貌的组成部分,也是京城王府资源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东城区文保碑
大佛寺东街2号
大佛寺东街4号

下马石
大佛寺东街6号
大学士耆英宅
耆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二弟穆尔哈奇第九子辅国公祜世塔后裔。耆英在京城居庙堂之高,历任兵部侍郎,理藩院、礼部、工部、吏部、户部尚书,八旗都统,步军统领(又称九门提督)。有“历五部之权衡,掌九门之莞钥”的盛誉。放外任处江湖之远,曾任热河都统,盛京、广州、杭州将军,两江、两广总督等封疆大吏。最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其父禄康为嘉庆朝之东阁大学士,父子两代相承,入阁拜相,开创了清宗室先河,光荣至极。父子拜相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其在京府第经多年经营,应是气派辉煌,超乎寻常。崇彝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大学士耆英,住东四北钱粮胡同”。

东城区文保牌


宅院大门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