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清宫殿阶的东西侧汉白玉碉镂的台阶上各安放一个镀金的微型宫殿,左边叫社稷金殿。




右侧镀金的微型宫殿叫江山金殿




明代,在安放镀金的微型宫殿的位置有一个神秘的人工通道,叫做老虎洞。清代重修乾清宫时用宫殿模型封住了当年的老虎洞。
交泰殿
交泰殿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约为明代嘉靖年间建,嘉庆二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是皇后生日时接受庆贺礼的地方。










坤宁宫
坤宁宫在交泰殿后面,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代表阴性,以表示阴阳结合,天地合壁之意。








坤宁宫后面就是坤宁门,坤宁门是后三宫通往御花园的主要门户。面北,面阔3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明间设门,中一间安装宫门两扇。两次间隔为值房。门两侧山墙斜出八字琉璃影壁。两侧接坤宁宫东西庑房。

坤宁门坐南朝北

坤宁门后身

五、御花园
御花园位于坤宁宫后方,是汉族园林建筑之精华。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全园南北纵80m,东西宽140m,占地面积12000。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






从坤宁门进入御花园,迎面就是天一门, 为钦安殿院门,院门名为“天一”,乃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意,与五行之说相应。另外,因为嘉靖年间紫禁城多次被火,在此背景下修建钦安殿院墙、院门,并由嘉靖皇帝亲为院门题名,显然亦有祈求平安之意。

天一门


天一门前铜兽
钦安殿内供奉道教中的北方神玄天上帝,又称真武大帝。在阴阳五行中,北方属水,色为黑,守护紫禁城建筑免遭火灾。明永乐皇帝自诩为真武大帝飞升500岁之后的再生之身,在他的推动下,宫中真武大帝的信仰特别盛行。






院内西南置夹杆石

钦安殿院内东南设焚帛炉

西侧香亭

东侧香亭
御花园西侧有养性斋、位育斋、千秋亭、澄瑞亭、延辉阁、四神祠等。
养性斋为两层楼阁式,黄琉璃瓦转角庑殿顶,上层前檐出廊,下层东面明间开门,次间及南北转角3间均为支摘窗。清嘉庆、道光两帝时常来此斋。逊帝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曾在此居住。





位育斋座北面南,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明间开门,两次间为支摘窗。位育斋前有鱼池一座,中跨拱桥,桥上建有澄瑞亭。清雍正时此斋曾作为佛堂。




千秋亭平面呈形,是由一座方亭各面出抱厦形成。四面抱厦前各出白玉石台阶,周围白玉石栏板。上圆下方的屋顶取仿“天圆地方”的古明堂形制。亭内天花板绘双凤,藻井内置贴金雕盘龙,口衔宝珠。







藻井

澄瑞亭与千秋亭位置对称,形制相同。攒尖顶上安琉璃宝顶,檐枋下安华板。亭东西两侧的石雕栏板亦为桥的栏板,蕉叶纹望柱头。亭南北两面设踏步,作为进出口。檐下龙锦彩画。抱厦三面开敞。








玉翠亭原名毓翠亭。位于御花园的东北、西北隅。周围修竹作衬和园墙相l邻。方形攒尖顶,四柱,柱间设坐凳栏杆。比较别致处是两亭的瓦是黄、蓝、绿三色琉璃瓦相间,如棋盘格,显得十分活泼,为宫中所仅有。

西侧玉翠亭


东侧玉翠亭

四神祠由一座八角形亭子前出抱厦组成,周围出廊,八方攒尖顶黄琉璃瓦,上覆黄琉璃宝顶。抱厦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不施斗栱,槛窗用豆腐卦槅心,青砖槛墙。廊下设木坐凳栏杆,别具风格。



延晖阁坐北面南,三开间,外观为上下两层,其内部两层之间有一暗层,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开门,灯笼框隔扇门6扇,两次间为灯笼框槛窗。阁之上层回廊环绕,玲珑轻盈。是一处供登临远眺的建筑。





御花园东侧有万春亭、浮碧亭、绛雪轩、堆秀山、御景亭等。
万春亭位于御花园内浮碧亭以南,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万春亭、千秋亭是一对造型、构造均相同的建筑,仅藻井彩画有细微的差别。






浮碧亭位于御花园的东北,与西北的澄瑞亭相互对称,亭北正对倚园北墙而建的摛藻堂,正南是万春亭。亭平面方形,三开间,前出抱厦,下有东西长的矩形水池,池上横跨单券洞石桥,亭坐落于桥上。






摛藻堂用于贮藏《四库全书荟要》,供乾隆皇帝随时阅览。其中“摛”是传扬、铺展的意思,“摛藻”意为弘扬文华。该建筑依墙面南,面阔五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堂前出廊,明间开门,次梢间为槛窗。




绛雪轩是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汉族宫殿建筑,为一座小型殿宇,是御花园中赏景休息之处。后依宫墙,座东面西,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前接歇山卷棚顶抱厦3间,平面为“凸”字形。



堆秀山位于故宫御花园中东北部、钦安殿后东北侧,背靠着高大的宫墙,腾空而立,十分精巧秀雅。堆秀山为一座人工假山,整座山完全是由奇形怪状的石块堆砌而成,堆山匠师们称这种手法为“堆秀式”,因此得名。


堆秀山全景

堆秀山内山洞洞门

洞门额题满汉文“堆秀”
御景亭位于堆秀山顶,是皇帝、皇后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的地方。自亭上可俯瞰宫苑,景山、西苑尽在目中。亭子平面方形,四柱,攒尖顶,四面设隔扇门。四周围绕着汉白玉石栏板。




钦安殿后为承光门,承光门为一开间,双扇大门,庑殿式琉璃门楼,承光门内左右两侧分别有一只鎏金铜卧象。承光门装饰性很强,关闭后作用类似其北面顺贞门前的影壁。



门内的鎏金铜卧象

承光门所对顺贞门乃内廷通往神武门之重要通道,无故禁开。皇后赴西苑或去往圆明园等处均出入此门,皇帝有时亦经此门出入。明代若逢宫人病故,棺椁从顺贞门右侧之门送出。

顺贞门

顺贞门正对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神武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初名玄武门,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后因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改名神武门。内设钟鼓,与钟鼓楼相应,用以起更报时。城台开有三门,帝后走中间正门,嫔妃、官吏、侍卫、太监及工匠等均由两侧的门出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