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的古代建筑:故宫-2
中轴线以西
一、西六宫
紫禁城后半部的东西两侧,均衡坐落着十二座宫殿,称为东六宫、西六宫,也是明清两代宫妃的住所,每一宫都各自形成独立的空间。这两处宫区像两腋一样,依傍着中轴线上的后三宫。
西六宫有两列三排各自独立的宫殿,两列之间以西二长街相隔,东边是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西边是太极殿、长春宫、咸福宫。

永寿宫
永寿宫是一座明代汉族宫殿建筑。位于翊坤宫南面,长春宫东面。是后宫之中离养心殿最近的一个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永寿门




永寿宫


后殿

后殿前井亭
太极殿
太极殿在养心殿的西北方。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因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更名启祥宫,启祥宫本为妃嫔的居所。至清晚期,长春宫与启祥宫改建,两个宫院前后贯通,合为一座四进院落。启祥宫亦改名为太极殿。晚清时期,慈禧太后、隆裕太后都曾居住在此。


太极殿宫门

太极殿



西配殿

影壁

翊坤宫、储秀宫
翊坤宫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二进院格局,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始称万安宫,明嘉靖时改称翊坤宫。清沿用明朝旧称。清代曾多次修缮,光绪年间为庆慈禧五十大寿,将此宫与储秀宫打通,形成四进院的格局。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翊坤门


翊坤宫


体和殿是翊坤宫的后殿。清光绪十年,为庆祝慈禧太后五十大寿,对储秀宫进行大修。将储秀门和翊坤宫后殿拆除,在其旧址上建体和殿。这种改建方式是将两宫打通打通,两宫一殿连成一体。


体和殿


体和殿前牌匾
储秀宫是明清后妃居住的地方。储秀宫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东西配殿为养和殿、缓福殿,均为面阔三间,硬山顶建筑。后殿丽景轩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东、西配殿分别为凤光室、猗兰馆。慈禧入宫后曾居住储秀宫后殿,并在此生下同治皇帝。


储秀宫






储秀宫内景





储秀宫东配殿

储秀宫后殿为丽景轩。


丽景轩旁门
二、养心殿
养心殿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至乾隆年成为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养心殿是工字形建筑,分为前朝和后寝,中间以穿堂相连。前殿三间,中间一间为皇帝召见大臣处理政务的地方,东间就是“垂帘听政”的场所;西间,有雍正皇帝手书“勤政亲贤”匾,是皇帝召见军机大臣的地方。


养心门

养心门前铜狮

养心殿与三希堂



养心殿藻井
三希堂,“三希”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也就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三希堂始于乾隆朝,后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都从未有任何变动,至今仍保持原貌。


体顺堂即养心殿后寝宫东耳房。为皇后所居,同治初年,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皇太后曾在此居住。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清咸丰始名曰绥履殿,后曾改曰同和殿。光绪初年改曰体顺堂。


慈禧太后题写的“体顺堂”

体顺堂前水晶石
以下为2016年9月首都博物馆“走进养心殿”展陈:

养心殿布局示意图











三、太后宫区
清朝的太后宫区主要在西部,以慈宁宫为主。清初皇宫东部的宁寿宫是供太后居住的,后来乾隆皇帝将其改建为自己的养老宫区,又在慈宁宫西边建造了两处供太后和太妃们养老的宫院:寿康宫和寿安宫。

从隆宗门对面的这座门进入太后宫区

慈宁宫
慈宁宫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五年,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慈宁宫的兴盛时期,当时的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后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顺治、康熙、乾隆三帝以孝出名,慈宁宫经常举行为太后庆寿的大典。

慈宁门



慈宁宫


慈宁宫现为雕塑馆,此为北宋时期的佛造像。

由慈宁宫旁门可通往后院大佛堂

大佛堂



大佛堂内佛像展陈

由慈宁宫西侧门通往寿康宫
寿康宫
寿康宫为清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居所,太妃、太嫔随居于此 ,皇帝每隔两三日即至此行问安礼。乾隆朝崇庆皇太后(孝圣宪皇后)、嘉庆朝颖贵太妃(颖贵妃)、道光朝的孝和睿太后、咸丰朝康慈皇太后(孝静成皇后)都曾在此颐养天年,慈禧晚年也曾在此小住。


寿康门


寿康宫




寿康宫后的太后寝宫


太后寝宫内为原状陈列






墙上的画作


慈宁花园
慈宁花园位于内廷外西路慈宁宫西南,总占地面积6800。园中现存建筑九座,可分南北两区,北区以咸若馆为中心,北侧有慈荫楼,东西两侧为宝相楼和吉云楼。南部莳花种树,叠石垒池,意在使太后、太妃嫔们不费跋涉之劳而得山林之趣。

咸若馆是园中主体建筑,为清代太后、太妃礼佛之所。室内明间柱子的装饰颇具藏式佛殿之意味;贯通东、北、西三面墙壁的通连式金漆毗庐帽梯级大佛龛,给人以庄严神秘、佛法无边之感。

咸若馆


乾隆皇帝御书“寿国香台”匾、“证最胜因金界庄严欢喜地,赞无量寿宝轮拥护吉祥云”联




慈荫楼是清宫内的藏经楼,位于咸若馆后。上下两层,下层东梢间为过道,可通慈宁宫,西墙开门通室内。上层明间开门,曾供藏著名的北京版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经》108部。

慈荫楼

吉云楼位于咸若馆西侧,与宝相楼相对。楼上下室内正中均供有大尊佛像。供台顶部是一道长墙式的千佛龛。供台上层摆放五彩描金擦擦佛母像。四壁、屋梁各处满做千佛龛,共计一万余尊,是为宫内名副其实的万佛楼。

吉云楼

宝相楼是咸若馆的东配楼,清代时为皇太后、太妃们的礼佛之所。楼内配供佛像、唐卡、供器,集显宗、密宗等,体现了藏传佛教格鲁派显密兼修的修持特色,成为清宫佛堂的一种重要模式,清宫档案中称之为“六品佛楼”。



花园内景

与慈宁花园一墙之隔的东院现为考古挖掘现场


长信门



从断虹桥至隆宗门的通道西侧还遗留有四座冰窖。
冰窖









四、武英殿宫区
武英殿是始建于明初的汉族宫殿建筑,位于熙和门以西。正殿武英殿面阔5间,进深
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武英殿与位于外朝之东的文华殿相对应,即一文一武。


武英门



武英门前三座单孔石拱桥

进入武英门后迎面就是武英殿


内金水河从武英门前流向北,流到与太和门平齐的方位,形成一个拱形弯流,再折向南,段虹桥就是这个拱形弯流上的石桥,也是紫禁城中的一座精致石桥。



桥栏上精美的石刻


出武英门向西就是紫禁城的西门西华门,西华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与东华门遥相对应,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汉白玉须弥座,城台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门钉为纵九横九。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

西华门

西华门外建有护军值房及下马碑,下马碑是昔日皇家设立的谕令碑,是一种显示封建等级礼仪的标志,上书"官员人家,至此下马 "字样,以示对皇帝、圣贤、先王的恭敬。


附录:故宫城防
故宫四周围有高大的城墙,城墙外有护城河。

城墙四个角建有角楼。
东北角楼:









东南角楼:




西北角楼:







西南角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