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平谷区的寺庙(四)

标签:
滑子村药王庙峨眉山村兴隆观轩辕庙遗址 |
平谷区的寺庙(四)
峨嵋山村兴隆观
峨嵋山村兴隆观位于峨眉山村旁小山。峨嵋山“兴隆观”始建于唐咸通年,兴胜于明清两代。1942年毁于日军战火,2002年由燕兴隆集团董事会成员在原遗址上捐款修复。“兴隆观”与峨嵋山下的寺院——“兴善寺”齐名。过去每年的四月初八——四月十八,各方百姓纷纷来此山朝拜,香火十分旺盛。道观修复后,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首肯,每逢道场或斋礁之日,善男信女云集于此,促心向善、顶礼膜拜,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县志》记载,平谷区(名胜栏)所记“兴隆顶”:“在县城东北二十里,建碧霞元君殿,其后建玉皇殿,山半有观音庙,又前为山神庙,其下为回香庭,其南建戏楼。每岁四月十八日演剧为庙会,远近男妇携酒而游者纷如蚁聚,东西山麓几无隙”。
轩辕庙遗址
有关平谷“轩辕台”的故事早在唐代就有过文字记载,而根据进一步考古,平谷轩辕台之地出土的殿堂类建筑用材表明,轩辕台至迟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存在。因此,北京文化与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之间从来不存在缺失,京城之内“黄帝的足迹”也由此肩负起了“寻根华夏”的使命。
在抗日战争中被毁坏的轩辕庙于1994年开始重修,并最终在全村村民的辛勤汗水中修缮完成。
172级花岗岩台阶
与唐代、清代等建筑风格完全迥异的庙宇,整个轩辕庙都是仿汉代建筑建造而成的,庙门之内,汉阙高耸,阙面上镶嵌着朱雀浮雕,阙下有汉白玉石狮守卫阙口,左右有汉代亭式建筑点缀。
轩辕庙院内,一面刻有“重修轩辕庙记”的汉白玉碑文详细地叙述了轩辕黄帝庙的重修经过,“县城东北15里之渔子山九岭颠连,龙脉逶迤,上有大冢,古称轩辕台,世传为黄帝陵。唐陈子昂《轩辕台》诗: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李白《北风行》:燕山雪片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皆调此也。陵前之轩辕庙始建于汉,历经沧桑,民国年间尚存,位于今山东庄村西之庙山上,坐北朝南,正殿为伏羲、神农、轩辕三皇之祠,轩辕居正。当地习俗以正月十五为庙会,祭日时,万民云集,载歌载舞,欢声动地,鼓乐喧天。抗战中庙毁,然而始祖赫赫渔山,威威百姓,重修之愿久矣”。
相传药王庙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香火一度非常鼎盛。2006年,北京平谷教工疗养院筹措资金130余万元以老干部活动站的名义在山上修建凤凰山文化园。2007年建成后,恢复了当年的药王庙。药王庙建筑面积230余平方米,院落小巧但极为精致。有朱窗黛瓦大殿供奉三皇和药王,两庑配殿是中央美院画师所绘二十四孝图。山门两侧墙上写的是孙思邈《千金方》中常用的药方100例,当地百姓和一些前来进香的香客都会抄些药方回去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