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的古塔
塔起源于印度,最初建塔是用于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舍利。塔于公元一世纪随同佛教传入我国,使得塔与寺的关系密不可分。早期的寺院是塔在殿前以塔为主,以后又逐渐把塔排出寺外,建于寺前、寺后,或另建塔院。
两千年来,我国的能工巧匠把塔与我国特有的楼、台、亭、阁等建筑相结合,创造出去多不同样式的塔,从造型设计到装饰艺术等方面都体现出中国的建筑风格。
从塔的构造上看,可分为地宫、平台、塔座、塔身、塔刹。从造型上看,有四方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圆形的等。从层数上看,单数层的有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的,也有双数层的,如二、四层。从式样上分,有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花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过街楼门式、经幢式、组合式等。从建筑材料上分,有木塔、砖塔、石塔、砖石混合塔、金属塔、琉璃塔等。
北京的文化历史悠久,人们在市内及郊区县都能看到见于各个朝代,造型与风格各异的古塔。他们有的高大挺拔,有的纤小秀美,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装点着北京的山河大地。
虽然历经岁月的风化和人为的毁坏,但仍保存有近300座各种古塔。这些古塔在中国名塔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几乎每一座古塔都集古建、雕刻、绘画、宗教艺术于一身,使北京成为一座巨大的古塔博物馆。
崇国寺塔
崇国寺塔位于八宝山公墓西侧的古玩市场内。崇国寺历史上分南北二寺,人们常说的崇国寺指北崇国寺,该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78年)由开山祖师定演所建。其塔院也分南北两院,为崇国寺僧人塔林。曾葬有定演、隆安选公、定志三位住持。解放初期,北塔院尚存七塔,南塔院尚存三塔,现仅存北塔院砖砌覆钵式喇嘛塔一座,其高九米。方形须弥座,塔铭有二:前塔铭刻有“崇国寺十方”,后三字已漫漶不清。东塔铭原刻有该塔僧人生平,因风化严重,已只字无存。
2005年,此塔得到修缮。塔周添有汉白玉栏干,曲折绕塔,并立有两通石碑,一通“崇国寺塔”,另一通“功德碑”刻有修缮捐资者名单。
这座砖砌覆钵塔,高9米,方形须弥座,属于多角形基座,每个转角有三个尖角,这是喇嘛塔常见的装饰形式,一共12个折角。
这座塔反映了元代喇嘛塔建筑风格。喇嘛塔的主体一般可以分作三大部分,最下是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中间是塔身,塔身一般藏有佛像、佛经、贵重财物、五谷。最上是塔颈,即十三重天,塔颈一般用13块圆形石件相串,代表佛祖修成正果的十三个阶段,即十三天相轮,层层向上,依次收拢。最上部是由日月星组成的塔顶。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7933160000016
崇国寺塔元八宝山街道

石景山区文保牌
慈善寺塔
慈善寺位于石景山区五里坨镇天泰山西侧,西临峭壁,北为山涧,山腰恰有一平台,慈善寺就坐落在天台之上,故又被称为天台寺。魔王和尚塔位于慈善寺南半山腰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慈善寺附属建筑。塔高十余米,砖结构,为覆钵式喇嘛塔,座东朝西,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五十六年重修,塔肚已破损。塔身正面设塔铭:燃灯古佛莲花教主之灵塔。俗称魔王和尚塔。


报隆庵塔
位于石府村。据双塔邨人博客:报隆庵东北方向为报隆庵塔院,现存一塔,砖石结构,喇嘛式,方形塔基,塔座四周均浮雕两个石兽,石兽四周刻有花纹。塔座上方阳刻梵文,环列四周。该塔通高七米许。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副所长包世轩先生认为,此塔有明显的明代建筑风格,其为明代建筑无疑。
从地图上看,报隆庵所处的位置,北有北豹沟,南有豹沟,报隆庵正好位于两沟合龙处。想当年,此地人烟稀少,虎豹出没,“豹沟”由此得名。从豹沟的得名,推知“报隆庵”的正确写法应是“豹龙庵”,即“豹沟、北豹沟两沟合龙处的小庙”之意。

此塔2012年被盗,塔刹及塔身浮雕尽毁。复建后韵味全无。



网传被盗前照片
姚家寺塔
姚家寺塔,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卢师山八大处证果寺以东二里许。姚家寺遗址仅存一塔,为汉萍禅师墓。姚家寺肇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不过,最迟在明末清初,香火旺盛。据《僧海愍胜水汉萍禅师塔铭并序》记载,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当时53岁的汉萍禅师,到姚家寺任一院主持。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汉萍禅师圆寂,葬于寺旁。该塔为八棱七级,高约10米。塔身有明显的裂痕。姚家寺塔,为石景山区文物普查登记文物。计划于2013年维修。
姚家寺,又名圣水寺,姚家寺肇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是元代皇帝家庙大天源延圣寺(明代重修时改称清凉寺)的附属寺院。据《僧海愍胜水汉萍禅师塔铭并序》记载,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当时53岁的汉萍禅师,到姚家寺任一院主持。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汉萍禅师圆寂,葬于寺旁。

石景山区文保牌



贤良寺塔院
贤良寺塔院八大处长安寺方南向1里许,亦称法安塔院,格局至今完整。
贤良寺塔院坐南朝北,是典型的三合院建筑。院门开在东南方向,三级台阶。阶上有一对素面抱鼓石。双扇木门,门簪上墨书“迪吉”,门上有楹联:“云山半壁,天地一庐”。进院门,走穿堂,现出一方篮球场大的四方院子,三面有房环绕。倒座南房5楹,高大轩敞,四梁八柱,规矩严整,灰砖到顶,磨砖对缝,平齐如砥。北房仅一步台阶,虽也是5楹,但三大二小,单椽圆檐。东房2楹,似经过后来改造,平淡无奇。院内的房都是硬山起脊,两侧出檐,与民间老宅极为相似。阴宅在一进院西侧,符合“西方极乐世界”的佛教禅理。院前有青石碑一通,嵌在墙壁里,碑文已漫漶,但还可认出此为《贤良寺翠微山塔院后记》,碑额镌“云山千古”四字。塔院内现存喇嘛塔二座,一为法安和尚灵塔,高8米,另一塔高7米,据说是法安弟子。北面的石墙上嵌青石碑一通,无碑额,字迹清晰,首题“贤良寺塔院碑志”。
法安是琅山村人,生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俗姓王,名谦,自幼在磨石口承恩寺出家,法名本明,字法安,号莲洲。他“文爱韩苏,诗喜李杜”,尤其喜好土木建筑,24岁到潭柘寺学习佛教戒律。后因贤良寺晟一法师推荐,到该寺管理一切寺务。其后升为贤首宗三十六世法师。光绪三十三年(1907),他任僧录司正堂,成为佛教界领袖,与李鸿章等名公巨卿也常来常往,还主持办理了孝钦皇后和光绪皇帝死后的诵经道场,承恩寺塔院也有他的遗迹可寻。
贤良寺位于东城区现金鱼胡同、校尉胡同一带,寺庙建筑基本无存。 (文字摘自双塔邨人老师博文)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7933190000017
贤良寺塔院民国苹果园街道

石景山区文保牌

塔院院门

法安和尚塔

法安弟子灵塔
八大处 :
1、灵光寺佛牙舍利塔
佛牙舍利塔是一座八角形13层密檐式塔,塔高51米,建在高大的须弥座上,下承以22平方米的虎皮石包砌的宽大拜台,拜台高出地面2.7米。周围绕以宇墙和白石栏杆,左、右、中三面各设踏跺十八级,使塔显得高大雄伟。
塔的基座用青石砌造石台三级,每面下宽6米,上宽5.25米,各层尺度由下至上逐层向内收缩,富有稳定感。
三级台基之上是艾叶青石筑造的须弥座,束腰的八角各嵌倚柱一根,再上置五晒斗拱以承托乎座压面,用钢筋混凝土预制安装,比宋时佛塔的砖雕斗拱更为坚固美观。
平座以上装汉白玉栏杆,望柱雕石榴形住头,每面装华版三块,阴刻勾片纹、席纹等古式图案,华丽精美。须弥座以上叠置莲座,用青石刻莲辩三重,用以承托塔身。这继承了宋朝建造佛塔的传统风格。
塔身作八角形,每面宽4.25米,高5.35米。每角嵌艾叶青石倚柱一根,斫成八角形,轮廓深圆有力,仿古代“梭柱”形式,柱头两旁各嵌雀替一只,平板枋用混凝土,额枋用艾叶青石筑造、造型如木构建筑。塔身砌大城砖,外表贴砌米黄色耐火砖。
塔身四门四窗,东北、西南两门为塔心室的出入通道,宽1.50米,各装四株楠木梧扇一樘,设门簪两枚,梧心部分透雕三交六木宛菱花,券脸和榻板均用艾叶青石雕刻。其余二门、四窗为石料仿制的假门假窗,虽不能开关.但形制古朴,工艺精美。平板坊以上用钢筋混凝土筑造斗拱、角梁,挑出方椽二层,盖绿色琉琉瓦,作平檐清水脊,朴素简洁。
第一层塔檐以上,叠砌密檐十二层,用米黄色耐火砖叠砌出檐,盖绿色琉璃瓦,八角各系风铎一只。十三层瓦檐由下往上按不等分弧线逐层收分,使高耸的宝塔在轮廓上显得浑圆和优美,体现出辽代的建筑风格。
塔顶八角攒尖,盖绿色琉璃瓦,中心立木神柱一报,长8.50米。宝顶采用印度式,通高6.05米,由鎏金复钵宝、珠、相轮和华盖等物件组成,耸拨卓立,金光闪烁。总之,佛牙舍利塔在结构上采用现代建筑的施工技术,在造型上保持了中国古代佛塔的传统,对于祖国的建筑遗产,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达到推陈出新的社会效果。
塔身内部分作七层殿堂。底层为一暗室,墙的四周嵌镶石刻碑记和经文。室外绕以石梯,盘旋而上就到了供奉佛牙的舍利堂。堂中设置金刚座和彩绘屏风,以七宝金培供奉着佛牙舍利。七宝金塔上镶嵌着许多玉石、珠宝,价值连城,精美绝伦。堂内墙壁用大理石嵌成,堂顶装珠地贴金蟠龙藻井,显出庄严肃穆、恬静祥和的气氛。以上六层,分别供奉着汉、藏、蒙、傣各族佛教经典、塑像和法器。




2、灵光寺招仙塔基
始建于辽咸雍七年的招仙塔,俗称“画像千佛塔”遗迹。原塔八棱十三层,通体洁白,十分壮观。但却在一九OO年八月同灵光寺一起被“八国联军”炮火摧毁。次年,承恩寺住持圣安和尚率僧重修灵光寺。一天,忽在塔基瓦砾中发现一石函,打开函盖又见到一个沉香木匣,匣盖上有铭文:“释迦牟尼佛灵牙舍利,天会七年四月廿三日记、善慧书”。圣安当众开启木匣,果然发现佛牙一颗。于是将佛牙舍利供奉于灵光寺禅堂。古塔虽坏,残基犹存,足堪凭吊。
3、长安寺塔院
量周,惠月和尚塔位于石景山区八大处公园一处长安寺北南部。
量周和尚塔在长安寺北部。塔为亭阁式,四方形,高八米许,砖石结构,基台上护以汉白玉石柱,给人以结构严谨之感。塔额上书“常寂光中”四字。下有一联:“现身于恒沙劫中,正果在菩提树下。”对联中间塔铭为“钦命万寿寺方丈弥勒院开山传贤首宗三十一世上量下周观公和尚之塔”。此塔的建造年代为乾隆四十一年。量公是清乾隆年间万寿寺方丈,著述颇丰,有《量周语录》传世。

量周和尚塔


惠月和尚塔在长安寺南部。与量周塔相仿佛,所不同的是,此塔做工精细,保存基本完好,只有塔铭已失。此塔原有塔铭
,塔铭云:“庄严示寂贤首宗第三十二世上惠下月承公和尚塔”。塔铭两侧有一联云:“空华开落归真谛,智果圆成证涅槃”。塔铭上方有一石额,上书“窣堵遗规”四字,从右至左横书,右有一行小字,竖书“嘉庆丁卯春日”,左竖书“董诰题”三字。可知此塔建于嘉庆年间。

惠月和尚塔


4、圣安和尚塔院
圣安和尚塔院位于八大处公园正门西。塔院同灵光寺以山沟相隔。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炮火将昔日佛场化为一片瓦砾,仅余一座辽塔塔基。寺内住持僧海山,邀附近诸刹长老议修灵光寺。时,海山体弱多病无力重整庙宇。诸刹长老推荐磨石口承恩寺僧人圣安担重兴灵光寺重任。海山将圣安请至灵光寺,委其重修庙宇,同时将寺之田契当众交与圣安,请他做一院住持。圣安为海山赤诚所感,慷慨力任。光绪二十七年开始重整灵光寺,至民国十二年竣工,历时二十二年之久。

石景山区文保牌


庙宇修复不久,民国19年(1930年)海山圆寂,圣安在灵光寺以南一块山间平地上,为海山兴建塔院。塔院坐西朝东,塔院门楣石额镌“圆明寂静”四字,右竖书小字:“中华民国拾有玖年岁次庚午四月初八日”;左小字云:“重兴灵光寺住持僧圣安建立”。
民国二十四年(1935)圣安圆寂,门徒将其葬海山塔院。塔院占地约二千平方米。

塔院门五十米许,有喇嘛式海山灵塔。塔为青白石质,高八米许。

海山塔旁为圣安塔,略小于海山塔。
5、灵光寺祖师塔院
灵光寺塔院有五座塔,覆钵式塔一座,亭阁式方塔四座,分别是成公和尚塔、监工和尚塔和一座未名塔等。

塔院大门


塔院全景

位于下层南一:示寂香界堂上第九代传贤首正宗第三十八世上月下潭涧公老和尚觉灵



位于下层南二:示寂香界堂上传贤首宗第三十二世上慧下安成公和尚灵塔



位于下层北:钦命僧录司印堂觉生寺主持传贤首宗三十二世上崇下理监工和尚灵塔




塔旁立崇公和尚碑记


位于上层南侧塔



位于上层北侧塔:灵光寺主持上海下圆大和尚愿幢



塔院门五十米许,有喇嘛式海山灵塔。塔为青白石质,高八米许。
6、体然和尚塔
位于八大处公园四处大悲寺,座落在三山庵与龙泉庵之间的山腰处。为覆钵式砖塔。建于何年未知,疑为清塔。详情待考。大悲寺,相传建于北宋或辽金时期(约1033)原名“隐寂寺”。

和尚墓塔



7、龙泉庵塔院
龙泉庵北部的一组殿堂,由东向西依次为文昌阁、大雄殿、卧游阁和祖师堂。八大处五处的三塔均为覆钵式和尚墓塔。三塔呈品字分布,此景被称为“三塔映月”。

和尚墓塔一

和尚墓塔二

和尚墓塔三
8、证果寺和尚墓塔
证果寺和尚墓塔位于八大处第八处证果寺的东侧路旁。此墓塔高约0.9米,宽约0.6米,石雕方形供台式台面上,由石砌五角形支柱承托莲花,覆钵式塔身建在莲花瓣上。此墓塔造型奇特。

9、残塔
残塔为覆钵式,位于证果寺东北的一片树林中,其来源无资料可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