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014-06-13 19:41:10)
标签:

宝胜仙桥

四柏一孔桥

同济桥

万善桥

石景山古桥

石景山区的古桥

 

  所谓“桥”就是指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

  古代桥梁在17世纪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并按建桥材料把桥分为石桥和木桥。

石桥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桥(即桥身成拱形,一般都有几个桥洞,起到泄洪的功能,桥中间的重量传向桥两端,而两端的则传向中间。)。据考证,中国早在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就出现石拱桥,如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刻有拱桥图形。

  北京自元代建都以来,各朝代不断扩大建筑规模,为完善道路街巷的行走畅通而修建了各种桥梁。有据可查的横跨在大河小沟之上古桥成百上千,桥型千姿百态。

  随着时代的变革,各朝代在北京修建的桥梁多已不存,为了欣赏古桥建筑的美妙造型,笔者循着历史的踪迹一一进行了走访,遗憾的是在走访期间还不断发现有古桥消亡。

   舒乙曾经说,应该将整整一批古桥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挂上牌子,哪怕是区县级的。因为挂牌的第一功能,就是不能拆,而不能拆,是一切问题的前提

 

 


宝胜仙桥

 

       宝胜仙桥隐匿在八大处山涧之中。海淀区香山南路中间有门头村,从村西进山,有一条翻越卢师山、青山至双泉寺的古香道,在卢师山、青山之间山谷小溪上横跨的就是宝胜仙桥。宝胜仙桥地处群山之中,每当春暖花开时节,山花烂漫,入夏时满山葱绿,宝胜仙桥就在万绿丛中。据说当年有一个王爷,进香路过此地,深感进香不便,于是为方便香客进香出钱修了这座桥。桥旁石刻“佛”字,所以此桥又称念佛桥,附近老百姓把石桥叫“面子桥”,不知原因。

       宝胜仙桥始建于明代,位于陈家沟村东,券形单孔,宽3.5米,长11.2米,高4.1米古香古色;为青龙山福惠寺到翠微山宝珠洞必经之地。清<日下旧闻考>载:“念佛桥旁边有石刻念佛二字”,故名。念佛桥北有石碑一通,遗憾的是,碑文漫漶不清,只有“弘治壬子”(1492)四字尚可辨认,从而可以断定,念佛桥建于明弘治年间,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了。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石景山区文保牌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石景山石桥

 

       石桥位于首钢厂区内石景山古建群的山脚下。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019年修复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四柏一孔桥

 

       四柏一孔桥位于去往法海寺的香道上。小石桥是香道的三岔口,就在小石桥的四角各生长着一棵古柏,古柏的根都生长在小石桥的石缝中,成为一奇观,由法海寺文物保管所第一任馆长孙培元先生命名为“四柏一孔桥”。四柏一孔桥为由模式口去法海寺必经之地。四柏一孔桥位于法海寺护法金刚殿前100米处,将南北连成一线。桥长5米,宽3米,石板桥面,没有栏板,更无桥墩,桥面拱起,俗称“罗锅儿桥”。桥东、西两侧对称地长有柏树,每边2棵,共4棵,好像是四大天王守护着寺院,人们叫它们“四大天王柏”。新中国建立后,为方便车辆通行,改建为平桥。1999年5月,区政府拨专款2万元重修四柏一孔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石景山区文保牌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桥边的刻石说明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同济桥遗址

 

       八大处原有五座较有名气的桥。一为长安寺的长安桥,二为西山饭店的翠微桥,三为救世军的绿板桥,四为柳溪北端的同济桥,五为三山庵下的万善桥。此五桥南北相望,形如贯珠。每当明月中天,或徘徊信步,或倚仗独处,夏则听泉,冬则看雪,观谷陵之苍茫,望长空之皎洁,别有一番清静气象,正可谓一轮高悬,万念俱清。昔人有诗曰:“小桥步月乍惊秋,四望青虚景更幽。几处流泉喧石底,一轮明镜水中浮”。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同济桥”其文曰:夫山麓河滩,每当夏秋之交,山水涨发,急湍奔流,人多病涉。今秋诸山集议,筹赀建造桥梁,俾利往来。幸赖同人利济为怀,共成善举,因以名桥,庶垂不朽云。
       同启       中华民国十年十月建立。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修复前

 

 




万善桥

 

       万善桥位于黑石头村的“双泉寺”东南百余米处,建于明代,当时名曰“双泉桥”,清光绪年间重修,并易名“万善桥”。它是一座单孔石拱桥,砖石结构,宽3.1米,长18米,高10余米,虽历经沧桑,却仍保持着古桥的风貌,桥体完整,拱券不塌陷。历史上“万善桥”是由翠微山去天泰山“慈善寺”进香的必经之路。
       万善桥横跨在黑龙沟山壑之间,如虹卧波,又便利交通,高高拱券以其巨大和雄伟而夺势。桥为全青色石结构,桥台建筑在山脚岩石上,石砌桥台为燕翅形,拱券为近似圆弧形,主拱券属镶边纵联分段并列式构造,是北京石拱桥中独一无二的结构方式。桥长25米,桥身长16米,宽4米,拱脚跨径为米,拱券矢高约米。石拱券碹顶二侧各有一个螭状吸水兽和石刻桥名“万善桥”。
       万善桥马鞍形的背脊异常优美,线条柔和,拱券高大,结构独特,被誉为“北京最美的古桥”。从桥面上看完全察觉不出这深山里的小古桥有四层楼高,待下到涧里,才能仰视它气势如虹的另面。如今桥下早已不见昔日涧泉奔响,只有怪石嶙岣,潭水汪道细泉由北至南汩汨流淌。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石景山区文保牌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桥栏板外侧青石上刻“万善桥”字样,拱券最高处刻有镇水石兽头。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该桥北侧还有一石龛,掩映在两株古柏之间,龛内供奉石佛一尊,即接引佛,刻工精巧,外型生动。



 



四照谷桥

 

       四照谷桥位香界寺南100米处。香界寺初称平坡大觉寺,始于唐。四照谷桥是旧时通往平坡大觉寺的必由之路,据此推测,该石桥始于唐,明代重修平坡大觉寺时改称大圆通寺,从该桥的建筑风格和风化程度分析,应重修于明代。

     “四照”源于南北朝时期著名高僧王简栖的《头陀寺碑文》,碑文中“九衢之草千计,四照之花万品”一句。“四照”一词引用《山海经》中“其花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的语意和语境。“谷”,在《头陀寺碑文》中有“幽谷无私,有至斯响”和“崖谷共清,风泉相涣”的句子。命名为四照谷,是说在谷中可以消除迷惑,是禅宗理论“顿悟”的理想之地。

       四照谷桥为单孔拱桥,桥面和护栏均为青石,桥面宽5.79米,长8.5米,拱跨度为1.9米,拱高1.9米。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石景山区文保牌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三山庵下万善桥

 

       八大处原有五座较有名气的桥。一为长安寺的长安桥,二为西山饭店的翠微桥,三为救世军的绿板桥,四为柳溪北端的同济桥,五为三山庵下的万善桥。此五桥南北相望,形如贯珠。三山庵下的万善桥为单孔石平桥,由于风化严重桥洞中间砌了砖墙以支撑桥面。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23、石景山区的古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