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的古塔
塔起源于印度,最初建塔是用于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舍利。塔于公元一世纪随同佛教传入我国,使得塔与寺的关系密不可分。早期的寺院是塔在殿前以塔为主,以后又逐渐把塔排出寺外,建于寺前、寺后,或另建塔院。
两千年来,我国的能工巧匠把塔与我国特有的楼、台、亭、阁等建筑相结合,创造出多种不同样式的塔,从造型设计到装饰艺术等方面都体现出中国的建筑风格。
从塔的构造上看,可分为地宫、平台、塔座、塔身、塔刹。从造型上看,有四方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圆形的等。从层数上看,单数层的有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的,也有双数层的,如二、四层。从式样上分,有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花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过街楼门式、经幢式、组合式等。从建筑材料上分,有木塔、砖塔、石塔、砖石混合塔、金属塔、琉璃塔等。
北京的文化历史悠久,人们在市内及郊区县都能看到建于各个朝代,造型与风格各异的古塔。他们有的高大挺拔,有的纤小秀美,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装点着北京的山河大地。
虽然历经岁月的风化和人为的毁坏,但市内仍保存有近300座各种古塔。这些古塔在中国名塔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几乎每一座古塔都集古建、雕刻、绘画、宗教艺术于一身,使北京成为一座巨大的古塔博物馆。
为了欣赏古塔建筑的美妙造型,笔者循着历史的踪迹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进行了走访(有些塔被各类单位封闭)。
妙应寺白塔
妙应寺白塔是藏传佛教系古塔,全名灵通万寿宝塔,位于阜城门内大街路北的妙应寺内。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该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
国家级文保牌
北京市说明牌

白塔寺全景

白塔寺山门
白塔建在一个较高的屋基上,使之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白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3部分组成。台基高9米,塔高50.9米,底座面积1422平方米,台基分三层,最下层呈方形,上、中二层是亚字形的须弥座。

塔基前有一通道,前设台阶,可直登塔基。

高高的塔基四周摆放了不少铁灯

排水构件

塔基西侧的铭牌
塔基东侧的铭牌:“北京市文物管理局1978年8月重修妙应寺白塔、角亭及殿堂。1980年4月竣工。”
台基上砌基座,将塔身、基座连接在一起。莲座上又有5条环带,承托塔身。塔身俗称“宝瓶”,形似覆钵,上安7条铁箍,其上又有亚字形小型须弥座,再上就是13天相轮,顶端为一直径9.7米的华盖,
华盖以厚木作底,上置铜板瓦并做成40条放射形的筒脊,华盖四周悬挂着36副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华盖中心处,还有一座高约5米的鎏金宝顶,以8条粗壮的铁链将宝顶固定在铜盘之上。
北京城内有两座白塔,一座在北海,另一座就在白塔寺。白塔寺也因塔而成名,他比北海的白塔建造的年份要早些。在老北京人的心目中占很重分量。
天宁寺塔
位于广安门外天宁寺内。天宁寺塔是北京城区现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筑。据1992年大修时发现的辽代建塔碑可知,此塔建于辽天祚帝天庆9年至10年,即公元1119-1120年。
国家级文保牌
北京市说明牌
天宁寺山门
天宁寺一进院落
天宁寺塔通高
57.8
米,为八角十三层檐密檐式实心砖塔。整体结构自下而上为:基座、平座、仰莲座、塔身、十三层塔檐、塔顶、宝珠、塔刹。
基座呈八角形,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基座各面以短柱隔成6 个壶门形龛,内雕狮头。上层略内收,每面为5个壶门形龛,内浮雕坐佛,上下层转角处均浮雕金刚力士像。
仰莲座共3
层,上承塔身,塔身四面设有半圆形券门,门两边雕有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雕像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十三层塔檐逐层收减,呈现出丰富有力的卷刹。整座塔造型俊美挺拔,雄伟壮丽,体现了辽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底部为须弥座,在须弥座束腰部位的壸门雕有狮兽头,间柱上浮雕缠枝莲纹,转角处雕金刚力士像。须弥座上又加一道束腰,其壸门内雕刻坐佛像,间柱及转角处均雕有金刚力士像。
基座上部是平座,勾栏、斗栱均仿木结构,再上施三层仰莲座承托塔身。塔身四正面辟拱门,门侧砖雕天王像。
余之四面为直棂窗,窗侧砖雕菩萨像,形象生动,是辽代雕塑艺术的精品。
塔檐为飞檐叠栱十三层,逐层收迭,使塔的外轮廓形成缓和弧线。每层塔檐下施仿木结构的双抄砖雕斗栱。塔顶用两层八角仰莲上托小须弥座承宝珠。
恬淡守一真人塔
位于白云观东北角塔院内,造型为八角形,三蹭砖石结构。此塔建于清雍正年间,据说是为一位给皇帝老儿剃头的道士所建,这位中国最著名的剃头匠被称为“理发师的祖师爷”,民间传说罗真人创造了剃头理发的工具和按摩术,传入皇宫后得到雍正帝的赞赏,旧时理发行业尊奉罗真人为祖师爷。这座道教塔下面埋得就是他的遗蜕。罗真人于雍正五年(1727年)(有资料记载为雍正三年)在白云观内坐化,雍正皇帝敕封他为“恬淡守一真人”,并建塔藏其遗蜕。此塔为八角形仿亭阁式,全部用石雕琢而成。塔高约7米,由八角形须弥式塔座承托着八角形的塔身。
万松老人塔
位于西四南大街41号,砖塔胡同因之得名。万松老人塔的全称为“元万松老人塔”,始建于元代,是北京作为文化古城的早期标志之一,也是北京城区现存唯一一座密檐式砖塔。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时加高至九级。现塔为1927年叶恭绰等人集资重修。塔高16米,八角九级密檐式,清塔中包着元塔,古朴典雅,玲珑精致,是北京城区内仅存的一座砖塔。

国家级文保碑
万松老人塔,占地105平方米。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叠涩砌法,总高16米。塔院东西长14米,南北宽7米,面积为99.3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2.5平方米。

北京市说明牌
万松老人即万松行秀禅师,自称万松野老。金代河内(今黄河以北)人。出家于荆州,是金元间著名的佛教大师(属佛教支派曹洞宗),15岁在荆州出家,受戒后云游天下,寻师访友,参究禅宗修行之道。据《五灯严统》本传:行秀对诸子百家之学无不会通,对《华严经》下的功夫最多。他精通曹洞宗的禅说,又长于机辩,年轻时就声名赫赫。同时深通儒家经典。金章宗于明昌四年(1193年)召见他,询问佛道,并赐赠锦绮大僧衣一件;承安二年(1197年)又下诏万松行秀住燕京西郊仰山的栖隐寺,直到他81岁圆寂。其名声因当时的蒙古书令耶律楚材师事之而益彰。耶律楚材向之参学三年,僧以湛然居士目之,万松老人曾语文正“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因而耶律楚材在元太宗任中书令(相当宰相)时,推行其主张。万松老人著作有《从容录》、《清益后录》、《万寿语录》等。
1986年西城区人民政府拨款维修砖塔,并在塔前大门后建房三间。

塔院现由正阳书局使用
万松老人圆寂后修此墓塔,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时加高至九级。
1927年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等人组成“万松精舍”,筹资整修,并加筑了围墙和门楼。门楼上石额书“元万松老人塔”,并托其附近的广济寺代为照看。1950年万精舍同人叶恭绰等人请求政府接管万松老人塔,随后由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接管。1986年西城区政府出资重修,施工中发现了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时裹砌其内的元塔。
元塔八角七级,用元代特有的薄砖叠砌而成。此塔玲珑别致,与众不同,是北京的一处街景。今天这座历经几朝几代的古塔仍矗立在北京繁华的西四大街旁,给人一种回顾历史、展望明天之感。
慈悲庵内:
1、金代经幢塔
金代经幢塔位于陶然亭公园慈悲庵山门内影壁后,建于金太宗完颜晟天会九年(1131)四月十九日,高约二米。塔座为六角形石雕须弥座,石筑幢身为八角柱体,八面间错着刻有四尊佛像和四段梵汉两种文字的经文,这四段经文分别为观音菩萨甘露陀罗尼、净法界陀罗尼、智炬如来心破地狱陀罗尼,有一面刻有的年月款式尚依稀可见,只见天会九年几字。塔身上为石雕伞盖形塔檐,塔刹为石雕宝珠。在中国历史上,北汉主刘君及金代太守完颜盛都用过天会的年号,但北汉政权仅存二十九年(951—979),地域未及北京范围,故学术界认为这经幢是金代遗物。








2、辽代经幢塔
辽代经幢位于陶然亭公园慈悲庵文昌阁前,建于辽寿昌五年(1099),经幢高二点五二米,幢身为八角柱体,八面均有用汉文和音译梵文刻的经文。幢名是“慈智大德佛顶尊胜陀罗尼幢”。塔座为石雕八角形须弥座,塔身各面均刻佛经,塔身上设石雕单层塔檐,塔顶为砖制两层八角仰莲座,上承宝珠作塔刹。关于此幢《日下旧文考》有详细记载,为我们判明陶然亭一带在辽处于南京城东郊位置提供了一个实物证据。这里葬的是辽代一个魏姓僧人,大辽皇帝封为“慈智大德师”,赐“紫衣”。他因病死于寿昌四年,寿昌五年他的弟子把他“葬于京东先师茔侧”。一九一二年十月十九日鲁迅来陶然亭时还听僧人介绍过辽幢历史,一九六四年郭沫若仔细看了石幢后指出:“它们不仅是古老的很有价值的文物,也是测定金中都城城址的重要坐标,是北京历史上一处重要的水准点,应很好的加以保护。”
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将塔刹震落。





北海公园内:
1、白塔
北海白塔建于清初顺治八年(1651),是一座藏式喇嘛塔。据建塔石碑记载,当时"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得到皇帝的恩准,于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塔高35.9
米,上圆下方,富有变化,为须弥山座式。


白塔塔台曾是北京的一处制高点,清政府在塔后竖了信号杆,安有信炮,驻有亲兵。遇有紧急情况,可以及时报警。

信炮

由此图可见白塔背面的信号杆





塔的通身有306个方形青砖透雕通风孔,这是为塔木构架通风之用,以防塔内木料潮湿糟朽。

通风孔的纹饰雕刻的比较讲究,图案形式也多种多样,有蝴蝶、芭蕉扇叶、喇叭花、菊花、荷花、宝相花、西番莲花等画像。

塔身正面有一遁形小龛,俗称“眼光门”,周围是西番莲花饰,中间为红底金字的“时轮咒”,有“吉祥如意”的意思。这组字图是清代藏传佛教的著名领袖章嘉国师亲手写成的。

塔顶设有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以表示“佛法”象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相轮上的华盖是由铜质镏金镂空天盘、地盘组成。天盘直径约3米,重约1500公斤,地盘则更大更重,约2000多公斤,地盘周围挂有16个铜制风铃,每个铜铃重约8公斤。
从不同角度拍的白塔韵味不同

北面(可见双层游廊整体)

东面(直对陟山桥及陟山桥牌坊)

西南方向

南面

西面(岸边从分凉阁到三折玉带桥)

西南方向

西面(可见琼华岛西面山坡错落有致建筑)

从景山万春亭西望白塔
2、石佛双塔
石佛双塔位于北海公园原万佛楼前(现宝积楼)西南处,东西排位,俗称东石佛幢塔、西石佛幢塔。
双塔的结构、造型和浮雕图饰基本相似,各高约八、九米,为八角形三层楼阁式,全部用汉白玉石雕筑而成。双塔都建在汉白玉石筑成的平台上,塔座为石雕三层须弥座。塔身为八角柱形,每面都刻有经文。塔身上方为仿木结构三层楼阁式,每层八面均设佛龛一尊。塔刹为石雕宝珠。此石佛双塔保存完好,对研究我国石刻艺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东石佛幢塔

西石佛幢塔
3、妙相亭塔
妙相亭佛塔在万佛楼西侧的妙相亭内。佛塔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佛塔置于妙相亭内,此亭雕梁画栋,装潢富丽,结构巧妙,靠48根圆柱支撑。塔为石结构,下为须弥座,八角形,座上为佛塔,平面为十六面,摹刻着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名僧贯休所画的十六应真像和清乾隆御的“十六应真像赞”。
妙相亭佛塔在万佛楼西侧的妙相亭内
4、经幢二塔
经幢二塔座落在北海公园天王殿山门内。门内左右各竖有石雕经幢塔一座,分别称为药师经幢塔和金刚经幢塔。经幢二塔除了塔身所雕经文有所区别外,塔的结构、造型及浮雕图饰基本相似。二塔各高约9米,全部由汉白玉石雕筑而成。塔台由汉白玉石砌成方形平台,三层八角形须弥塔座的束腰部分雕有各种花饰图案。塔身为八角柱形,每面都刻有经文。塔身上方为三层楼阁式,每层各面都设佛龛一尊。塔刹为石雕宝葫芦。此经幢二塔保存完好,对研究古塔石刻艺术有着参考价值。
天王殿东石经幢,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立。经幢总高9.2米,幢身高1.28米,幢身下须弥座1.60米。幢呈八角形,幢首为相轮宝顶,宝顶下为三层密檐,密檐下为三层浮雕坐佛像,每层佛像之间以莲花座相隔,三层佛像之下又有一层檐,檐下为幢身;幢身八面,环刻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幢身下为三重须弥座,上层束腰雕刻夔纹,中层雕刻卷草纹,下层雕刻山石花草。
天王殿前西面石经幢同样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立。形制与天王殿前东面石经幢形制相同,惟幢身刻隋天竺三藏法师达摩笈多译《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