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西城区的古桥

(2014-03-27 15:13:36)
标签:

银锭桥

万宁桥

金锭桥

西城区古桥

高梁桥

西城区的古桥

 

    所谓“桥”就是指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

古代桥梁在17世纪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并按建桥材料把桥分为石桥和木桥。

    石桥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桥(即桥身成拱形,一般都有几个桥洞,起到泄洪的功能,桥中间的重量传向桥两端,而两端的则传向中间。)。据考证,中国早在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就出现石拱桥,如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刻有拱桥图形。

    北京自元代建都以来,各朝代不断扩大建筑规模,为完善道路街巷的行走畅通而修建了各种桥梁。有据可查的横跨在大河小沟之上古桥成百上千,桥型千姿百态。

    随着时代的变革,各朝代在北京修建的桥梁多已不存,为了欣赏古桥建筑的美妙造型,笔者循着历史的踪迹一一进行了走访,遗憾的是在走访期间还不断发现有古桥消亡。

    舒乙曾经说,应该将整整一批古桥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挂上牌子,哪怕是区县级的。因为挂牌的第一功能,就是不能拆,而不能拆,是一切问题的前提。


西板桥

    西板桥位于恭俭胡同南口与景山西街交会处。原先地面上是一家经营了20多年的洗车行。2017年北京市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在对洗车行违建进行拆除时,发现水泥地面下竟然是一层青石砌成的桥面,两侧还有汉白玉,工作人员随即在洗车店后墙的位置又挖出了一面老砖墙。
  后经专家考证,拆违露出地面的这片青石,就是当年西板桥的桥面;洗车行后的老山墙,则属于西板桥头的一座明朝的寺庙。
  据档案记载,北京市恭俭胡同在明清时期是景山西墙外通道,曾为皇城的宫廷禁地。西板桥下的河水系明清专门向紫禁城内供水的内金水河河道。恭俭胡同南口的寺庙则是明代火神庙,专为恭俭胡同地区曾经的油漆作、花炮作、米粮库等宫内易燃易爆品仓库祈福而设。火神庙前有小石板桥,清代时被称为西板桥。
  经考证发现,西板桥为内金水河引水系统的一处重要建筑设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金水河是中国古代对出入皇城河流的通称。金代中都城就修建了金水河供皇宫用水。元代定都大都城,专门修建多条金水河,供宫城和皇城用水。
  这是北京老城内金水河水系中一处重要的建筑设施,也是老城保护中的重大发现。西城区文化部门将对桥体遗存及周边历史河道进一步进行考古发掘,并以此为抓手,着眼北京老城复兴,未来着手规划内金水河水系节点景观恢复工作。届时,民众又将多一处具有历史文化感的好去处。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金鳌玉

 

    团城西侧的北海与中海之间有汉白玉的金鳌玉蝀桥,俗称北海大桥。桥为七孔拱券式,中心孔券面有浮雕的兽头,桥面原装栏板望柱,整个桥身犹如一条洁白的玉带。1958年为适应交通进行了改建,桥面从8.5米拓宽至34米,桥身加长为九孔150米。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畅观楼砖石

 

    畅观楼是乐善园西部的一组建筑,也是北京地区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慈禧太后西式行官。畅观楼周围环水,楼南数十米处有一座白石小桥,名南熏桥,又称“云垂波动桥”。桥长13米,宽3.5米,桥堍宽7.4米,拱券跨宽3.9米。历史上畅观楼是名人聚集社交的重要场所,所以桥上走过很多名人志士。因年久腐朽,桥的上部分进行过拆旧换新,桥基花岗石部分是原桥的,单拱券和桥身为青砖所砌,桥石栏望柱有所更新,桥面改用方石块铺砌,目前畅观楼砖石桥的外观与原桥已有不同。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万宁桥
   
        万宁桥位于地安门外大街。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原为木桥,元代改为石拱桥,名万宁桥。又称海子桥、后门桥。 元代建大都城,郭守敬引北部昌平白浮泉入城,又向东南通州张家湾修通了全长八十二公里的通惠河(故万宁桥是通惠河的最北端)。元代石桥跨在什刹海入玉河口处,是元代大运河漕运的始点。从大运河北上的漕船便可以经万宁桥抵积水潭码头了。
   
8、西城区的古桥
北京市文保碑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万宁桥是积水潭的入口,并且设有闸口,漕船要进入积水潭,必须从桥下经过。万宁桥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交通便利,又毗邻皇城,加之景色不逊江南,因此,当时万宁桥附近商肆画舫云集,丝竹悦耳,酒香醉人,好一派繁华景象。万宁桥在元大都的建筑设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北京漕运历史的见证。
 
8、西城区的古桥
万宁桥东立面
 
8、西城区的古桥
万宁桥西立面
 
       万宁桥桥下装有水闸,通过提放水闸,以过舟止水,保证南来粮船直驶大都城内。沿河北来的船舶可直抵海子内停泊。时大都居民也称这里为海子闸,后改名为澄清闸。桥为单孔汉白玉石拱桥,长10余米,宽近10米,桥面用块石铺砌,中间微拱。桥的两侧建有汉白玉石护栏,雕有莲花宝瓶等图案。
   
8、西城区的古桥
  
       20世纪50年代石桥面铺设沥青,河道填平建房。桥身下半部分被掩埋在路基之下,仅存桥两侧的栏板。2000年北京市对毁坏的桥栏杆按旧样做了修整,桥洞下和河岸边的水兽被原地保留,并疏通了河道。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从桥面东望玉河
  
8、西城区的古桥
从桥面西望什沙海及金锭桥
   
       澄清上闸是位于西城区万宁桥西侧的水闸。现仅存遗址。《金史》载,金朝此处已有闸,以灌溉附近的稻田,这可能是澄清闸的前身。澄清闸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九年,原名海子闸。《水部备考》载:“澄清闸在鼓楼南,海子东岸,万宁桥西,至元二十九年建,名海子闸。”自从明朝、清朝时起,玉河起自什刹海前海的澄清闸,该闸为积水潭下游的出口控制闸。《日下旧闻考》中有杨载诗“金沟河上始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舟。此去江南春水涨,拍天波浪泛轻鸥。”当时此地也是送客之处兼游览胜地。
       澄清闸(又名海子闸)分上、中、下三座:上闸在万宁桥(后门桥)下;中闸在东不压桥旁,下闸在北河沿胡同。
 
8、西城区的古桥
澄清三闸相对位置图
   
       澄清上闸作为通惠河澄清闸三闸中最后的一段,是大运河的终点(什刹海)。它起自地安门大街万宁桥西至什刹海边的金锭桥。澄清上闸只留下了遗迹的残存,并没有留下象中闸与下闸那样的闸基。又由于此处水源与什刹海相连,也看不到河底闸的基础。

8、西城区的古桥
国家级文保碑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万宁桥与澄清上闸连为一体成为大运河遗产的见证
   
       石桥的特点是东西石拱券上方各有一石雕螭状吸水兽。桥两侧石砌护岸,四边各有一只鹿角分水兽,趴在岸沿边对视着桥孔。分水兽长1.77米,宽0.9米,高约0.57米,头顶有一对鹿角,瘪嘴翘鼻圆眼,四爪张开抓在花球上,浑身是大片鳞甲,一条粗壮的尾巴。四只分水兽的姿态不一样,桥东的两只爬在岸沿上,头伸出岸沿边,形成伏岸望水的姿势,因在下水方,有通过桥孔望水势的寓意;桥西的两只分水兽,是将头外伸,两只有吸盘的爪抓着垂直的岸边墙面,身体的一侧挂在岸沿外,大有了解水势,保一方水运平安之意。
  
8、西城区的古桥
东北角镇水兽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东南角镇水兽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西北角镇水兽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西南角镇水兽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在万宁桥河堤北岸的条石上有一个石槽,石槽后有一块残断的巨石。这就是澄清上闸遗迹。这块残石,就是澄清上闸遗存的绞关石。完整的绞关石,石头顶端有粗圆孔,是为了穿过圆木、绳索等来启闭船闸的。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在万宁桥下的河堤南岸有两个石头的残根,石根前的堤岸条石上有一个石槽。 两岸相对的石槽,是嵌入闸板用的闸门槽。石槽条石上围着槽口还有凹型纹饰。
    



德胜
 
        德胜桥位于德胜门内大街。建于明初,桥将积水潭一分为二,桥西称积水潭(又称西海),桥东称什刹海。清代北京著名的"镇海三宝"之一的镇海神牛就在德胜桥下。镇海神牛是由德胜桥四周寺庙规制最小的永泉寺,于清同治年间联同桥西真武庙,两家集资在德胜桥西桥洞上嵌刻的迎水兽,高约60厘米,探出桥洞近60厘米。桥存留至今,仍在使用,迎水兽已无存。
 
8、西城区的古桥

        德胜桥因地近德胜门而得名。桥面原为拱形,1919年改为平缓的桥面,并增设步行道。1943年改石栏板为城砖砌筑的宇墙式栏板。德胜门与前门箭楼是仅存的两处研究古代都市布局,城防设施的实物资料。

8、西城区的古桥
 
       历史上的德胜桥“桥上盖亭”,每逢十五,有一刻,月亮刚好落在桥上的亭子后,人从桥上走过,仿佛“人在月中”,故名“德胜伴月”或“德胜望月”。 现存德胜桥单孔,砖砌石拱,长约18米,宽约11米。东西两侧各有望柱6根,高1.2米,方形。栏板5块,高1米,宽3.1米。望柱与栏板为砖砌,外包水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西望德胜桥


 
 
银锭
 
       银锭桥位于什刹前海与后海连接处,是一座形似银元锭宝的石桥,南北横跨在连接两海的细脖处,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桥形似元宝,取名“银锭桥”。
       “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加之这里是往来恭王府、宋庆龄故居、火神庙和荷花市场等地的“中转站”,高峰时每天经过银锭桥或来此观光的游客超过2万人次。银锭桥,始建于明代,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如今的桥是2011年重建的。

8、西城区的古桥
西城区文保碑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桥两边的护栏外侧刻有著名史学家单士元先生手书“银锭桥”隽秀题名。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石块背面的刻字已模糊不清
 
8、西城区的古桥
从什刹海前海东岸远观银锭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在银锭桥上,旧京风景一览无余。东望小桥流水人家,西望则远山叠翠,天边烟波浩淼,视野深阔,又是一番情趣,著名的“银锭观山”和“银锭桥下水倒流”就在这儿;再看桥的南部,是著名的大小金丝套古老胡同,桥的北面走上数十步,就到了古香古色的烟袋斜街。四面环视,古朴之情与观山景色和谐地融为一体。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还有一个特殊的景观就是“银锭桥下水倒流”。因为整个北京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所以后海和什刹海的水从西北流向东南方向,银锭桥下的水流方向一般也是由西向东流。过去后海的水除了经银锭桥向东流外,还有一条水道是从后海西南岸沿今柳荫街向南流,然后在三座桥东拐入什刹海。清末至民国期间,当时的政府无暇顾及河湖水系的治理,湖里淤泥沉积很厚,当银锭桥东侧的湖底淤泥高于西侧湖底时,桥下的水就不能从西侧流向东,而是从桥东反流向西,出现了银锭桥下水倒流的特殊景观。
 
8、西城区的古桥
       人们站在北京城内的任何一块平地上,都看不到郊外的西山。唯独站在与地面等高的银锭桥上,却可引颈西望,领略西山浮烟晴翠的绰约丰姿。这是因为宽阔颀长的后海,构成了一个扇面形的视角,又兼过去新街口一带没有高大建筑,西山便呈现在人们的视野里。“银锭观山”是旧燕京16景之一,明代史籍已有明确记载,明代文学家李东阳曾喻此处为“北京第一山水”。
       西山之美,曾使乾隆皇帝吟咏不已。其中一首诗曰:“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万壑精光迎晓日,千林琼屑映朝晴。”特别是在雨过天晴的夏日,碧空如洗,放眼西眺,但见西山郁郁葱葱,层峦叠嶂,令人心旷神怡。




 窝风桥

 
    窝风桥为白云观内的一座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后毁坏。1988年重建。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桥。桥下并无水。桥洞两侧各悬一枚古铜钱模型,刻有“钟响兆福”四字,钱眼内系一小铜钟。那么,为什么要修建一座桥呢?据说,由于北方风猛雨少,观外原有座“甘雨桥”,人们便在观内修了这座“窝风桥”,两座桥象征风调雨顺之意。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西北粮桥

 

    在北海公园北门外的马路中间处原有一座古桥,称西北粮桥,又称西压桥、步良桥,还称越桥。明代初此桥为木桥,后改建为缓坡石拱桥。明永乐十五年(1417)修筑皇城墙,一段皇城墙正砌在西步粮桥的南侧,桥南侧与皇城墙成一体,所以百姓通俗地把这座桥称为西压桥,相对着东边还有一座东不压桥。1970年将石拱桥的拱券拆除,利用古石桥的基础石,加宽路面,表层铺沥青路面。


8、西城区的古桥

 

北海公园:


1、永安
 
    团城以北有曲尺形的永安桥与琼华岛相接。永安桥南侧与团城中轴线相对,北侧与永安寺中轴线相对,因两轴线有交错,故永安桥呈曲尺形。永安桥是一座三孔券洞式汉白玉石桥,建于十三世纪时期的元代初年。是北海公园内最大的桥梁,也是公园中重要的景点之一。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2、陟

 

    陟山桥连接琼华岛与北海东岸,正对陟山桥牌楼,陟山桥长32米,宽7.1米。桥基础部分为花岗岩砌成,牢固耐腐蚀,桥身和三孔拱券均为烧制青砖砌成,桥上桥面石、仰天石、望柱等均为青砂石制成。陟山桥的高大浑厚与颐和园的后山三孔桥有相似之处。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3、三折玉带

                      

    沿琼华岛西行,可见假山围成的一个小内湖,湖口一座三折玉带桥。该桥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桥长17.4米,宽3.88米。此桥特别之处是桥体为三曲折石拱桥,中折是圆拱券桥洞,起浮转折桥的望柱、栏板状如玉带,故此桥称小玉带桥;又因桥拱券高耸,也有人把它称为罗锅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4、小崐邱石板桥

 

    在后山小崐邱亭与延南薰之间的山麓上有一条排泄雨水的小沟,小沟之上跨一座略带弯拱的石板桥,石板桥是由一块跨度长2.27米,宽1.04米,厚0.13米的青石板雕凿而成,全石素无花纹。此桥当为北海内第二短的小桥了。(第一短小桥为烟云尽态亭桥,跨度长只有0.57米)当年皇帝、后妃们游琼华岛,经常到这清静幽寂的后山游玩,经过此桥在亭中歇息。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5、濠濮涧七折曲桥

 
    濠濮涧七折曲桥全石结构,为七折七孔石平桥,桥长25.18米,宽2.67米。桥墩为粗青砂石打凿,桥面每折由三块长条石顺铺,桥头加铺横条石,桥石栏杆低矮,雕刻简单镌空“回”形纹,桥头有抱鼓石,每侧22根石望柱,在折弯处的望柱加宽。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北侧桥头石牌坊北侧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石牌坊南侧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6、画西小石
 
    画舫斋西配殿旁有一石砌小河道,这条小河道是北海太液池的第二进水河道。河道上横跨一座小石桥,小石桥现为单孔平桥,长6米,宽4.9米。石桥原建于清代,青砂石桥面、栏板、望柱。民国时期栏板、望柱损坏,改用木质栏杆,上涂红色油漆,一时称小红桥。1955年将石桥面改钢筋混凝土桥面,把桥上的栏板、望柱恢复成青砂石材料的,近年桥的石护栏更新修补过。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7、淾祥桥
 
    位于北海公园北门,什刹海的水流入北海后分流两路,一路向南流入先蚕坛,另一路转弯向西经水闸流入北海水域。水闸的水位差在一米左右,水闸下方跨河有一座三孔石平桥,桥始建于元代,明代进行了修补改造,称“淾祥桥”。原桥用花岗岩方形石块垒砌两桥墩。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淾祥桥上方闸桥

                


8、静心斋小玉带桥

 

    小玉带桥位于抱素书屋正北水池上,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桥长7.8米,宽2.65米,建筑面积19.78平方米。桥为单孔石拱桥,青白石砌拱券,花岗岩桥身,桥两侧装有12根圆宝头莲花望柱和10块镂空浮云宝瓶护栏板,桥上四只靠山兽各占桥护栏的一端,雕刻精细,造型大气。传说靠山兽也称叭嗄或望天吼,是龙的第六个儿子,叭嗄蹲坐姿势,张着大嘴向天吼叫,背靠镂空山石坐在桥头,使石桥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桥坡有30——40度,上下桥显滑陡,起初桥面石板为剁斧做法,1977年修缮加固栏板、望柱时,还将光滑的桥面改为礓礤桥面,有利于人们上下桥。站在桥上四周观望,山上回廊起伏,山间树木参天,灌丛盖地,水中建廊桥和殿堂,真是富丽堂皇中带有江南水乡韵味。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9、静心斋沁泉廊桥

 

    沁泉廊桥位于镜清斋北侧的湖对岸,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与叠翠楼及爬山廊同期添建。桥长12.1米,宽2.3米,桥为三孔,花岗岩方石桥墩,桥面木板,桥墩上立八根大红柱,彩画廊檐,青灰筒瓦卷棚屋顶,桥上两侧装红木护栏。桥两端与假山小道相连,整个青瓦红柱廊桥映在碧水荷叶中,太湖石假山环抱其周围。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10、静心斋青石板五折曲桥


    青石板五折曲桥位于沁泉廊桥西,桥南端正对画峰室后廊,形成一头接建筑,一头连假山的景致,桥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桥长13.3米,宽1.4米,建筑面积14.95平方米,为五孔五折曲桥,砂粒花岗岩石砌桥墩,青石板桥面,两侧木制桥护栏,曲曲折折在花园水池上别有情趣。1977年全院修葺时,因木栏杆糟朽,为游人安全改成金属护栏杆。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11、琉璃牌坊前石桥

 

    位于极乐世界殿正南,“证功德水”琉璃牌坊前有长方形水池,对着琉璃牌坊中门跨水池有一座单孔石拱桥。此桥无名。就叫琉璃牌坊前石拱桥。桥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是皇帝与后妃们来极乐世界参拜的必经之桥。石拱桥由于年久失修,自然风化破旧,一度被拆除,石料移到别处他用。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12、五龙亭七石桥

 

 五龙亭由七座石桥连接,把五座亭子以及各自同湖岸系在一起。龙泽亭与岸是由一座单孔石拱桥连接,桥位于龙泽亭北侧,是七座桥中唯一的拱券桥。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桥长11.8米,宽4米,桥身是原物,桥面石件均为后修补的。

 两端滋香亭北和浮翠亭北,是由两座短石平桥与湖岸连接,桥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东平石桥长5.39米,宽3.45米;西平石桥长5.1米,宽3.45米,两桥建筑面积共28.8平方米。桥上望柱和护栏板与其他桥一样。

 五座亭子之间由四座弯转石平桥连接,桥也称弧形平桥,共有四座。原桥为木桥桩,木板桥面。据记载: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正月二十九日,拆换桥上承重楞木。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改为花岗岩桥墩,因五座亭子的位置不在一条线上,五座亭子呈梯形布局,所以连接亭子的石桥自然有弯。每座桥方块石砌两桥墩,上加铺花岗岩条石过梁,形成两弯两孔转弯桥。桥面用一尺边长的四方砖铺地,汉白玉石仰天地伏、护栏板、望柱。四桥共长56.8米,桥宽3.55米,把五座水中的亭子连成“平地”。

 五龙亭的七座桥护栏板和望柱原是青砂石制成,因年久失修,加之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八国联军所毁,到1925年北海公园对外开放时,桥上青砂石护栏板和望柱已荡然无存。1951年湖底清淤,挖出20多块石桥旧石件。1974年亭子和石桥全面整修。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13、极乐世界四平桥

 

    极乐世界大殿外有方形水池环绕。四座石平桥横跨其上。分别位于大殿的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四个方向。四桥的规格完全一样,均为方孔平桥。每桥长9.1米,宽5米,桥基为花岗岩石料,桥面为青白石块。护栏板,望柱和桥头抱鼓石均用汉白玉石材建造。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8、西城区的古桥
望柱顶是圆柱形浮雕八层祥云纹,中间有凤鸟飞舞。


8、西城区的古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