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城垣寻踪(五:明清民国)
明代将大都城北垣后退五里、南垣展拓二里建成北京城。至明嘉靖年间,北京城已形成拥有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垣,共计二十余座城门的规制严整的都城。

北京老城门平面图
宫城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下诏营建北京宫城及宫殿,目前在北京的四重城墙城门中,宫城保存最为完整。

北京宫城又称紫禁城

辛亥革命后紫禁城作为故宫博物院对外开放,目前每天有数万人参观。
宫城城门
明清宫城基本与元宫城位置相同,于四垣各辟一门,南为午门(正门),西为西华门,东为东华门,北为神武门。
午门

午门

城楼上的匾额
西华门

西华门

西华门牌匾
东华门

东华门

东华门牌匾
神武门

神武门

神武门牌匾
角楼

西南角楼

东南角楼

西北角楼

东北角楼
宫城城墙

宫城东侧城墙

宫城西侧城墙

宫城北侧城墙
宫城护城河

宫城护城河
皇城城门
皇城是宫城的外城,经历代拓展呈不规则方形(缺西南角),周长22里。正门南向为天安门、东向为东安门、西向为西安门、北向为地安门,其中还在天安门南修筑大清门,在天安门左右各修筑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作为其外拱门,所以又有皇城七门一说。目前仅天安门得以完整保存。
天安门

天安门

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已成为全国政治中心的象征,现在供游人登楼参观。
地安门

西城区文物保护协会在地安门旧址设置的标志牌,笔者从建筑垃圾中翻出清理,现不知去向。

地安门西燕翅楼
始建于1420年的地安门雁翅楼,为地安门门楼东西对称的二层砖混建筑,面宽各十三间,黄琉璃瓦覆顶,建筑造型别致,远观好似大雁张开的一对翅膀,故得名。2014年10月复建时因条件限制面宽的开间都不足。

东燕翅楼
东安门

2001年对东安门遗址处挖出的墙基进行保护

在东安门遗址下凹处设立的文保牌
西安门

西安门值房(西安门大街与西什库大街交叉口西北)

西安门值房已沦为商铺
皇城墙

皇城墙的南城垣目前保存完好(长安街)

皇城墙的西城垣部分(府右街)

设立在南池子街南的北京市文保牌

镶嵌在南池子门券上的东城区文保牌

民国时期为便于交通在皇城南城垣开设的券门,上书:南长街。

民国时期在皇城南城垣开设的券门,上书:南池子。

在灵境胡同与西黄城根南街交汇处设立的皇城西南城墙拐角旧址标志

北京市西城区文物保护协会在拐角处设立的标志牌

明清皇城西南城墙拐角旧址示意图

标志牌文字说明:
明永乐十五年(1417),明成祖迁都北京,在营建北京城时,于紫禁城以外、内城以里,营建皇城,以维护紫禁城。按原计划,皇城城墙应以天安、地安、西安、东安四门为中点向左右水平延伸,组成一个规整的长方形。但是,在西南拐角外出现缺一角的独特一景。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由于元代供皇宫用水的金水河流经此处,在皇城西南角无法建直角城墙,二是由于元代庆寿寺(也称双塔寺,今民航大楼、电报大楼一带)占据了皇城西南角的位置。于是皇城西南城墙从西安门向南在此处分别向东(今灵境胡同)、向南(今府右街)拐了两个角(弯),一个西南拐角。二十世纪50年代,拆除皇城墙时,将这个拐角的基础埋在了地下。

2006年修复了地安门内大街两侧共500米皇城的内城墙(也称内黄墙),图为东墙

在东墙所开的黄瓦东门

在西墙所开的黄瓦西门

2001年沿皇城东垣遗址修建了带状的皇城根遗址公园

公园内复建的带有断面的城墙(东城皇城根)

公园内文字说明:
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9——1420年)修建北京城时,皇城东墙在现址以西的玉河西岸。宣德七年(1432年)东移至此,由此向北延伸至平安大道路中再折向西即是皇城北墙。皇城墙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1924——1926年拆除。2001年5月建设皇城根遗址公园时在此处发掘出部分皇城东墙遗址。依照文献记载尺寸,并参照现存皇城南墙形制局部复原修建。童年9月竣工。

遗址公园外景

2003年在皇城南垣内侧太庙向东至南池子一段修建菖蒲河公园

公园内修复了建国后被遮盖的内金水河,也称菖蒲河。
内城城门
明清的北京内城是在元代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共设九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正门为正阳门,目前仅正阳门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得以保存,其余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老北京内城门平面图
正阳门

正阳门

正阳门侧面

正阳门国家级文保牌

正阳门对外开放的参观卷。

正阳门箭楼

箭楼背面

箭楼的国家级文保牌

城墙上的题刻:正阳门

正阳门城楼上的匾额

市文物局关于正阳门的说明

正阳门城楼下设立了中国公路零公里起点标志

中国公路零公里起点标志的说明
宣武门

宣武门遗址

西城区文物保护协会设立的遗址标记有特色,图文并茂。

铭牌上的旧址示意图
崇文门

崇文门遗址标记(崇文门三角地)
德胜门

德胜门箭楼

城墙上箭楼侧面

德胜门箭楼的国家级文保牌

德胜门箭楼的北京市文保牌

德胜门箭楼参观卷

德胜门箭楼背面

箭楼里设置了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

箭楼内保存下来的真武庙

箭楼内保存下来的 钟楼
安定门

安定门(遗址标记)
朝阳门

朝阳门(遗址标记)
东直门

东直门(在遗址处设立的伯簋文物标志)
东南角楼

内城东南角楼(崇文门东大街)

东南角楼侧面

城墙上的城楼

角楼内侧,图中可见仅存的一座方形红门。

城墙上的旗杆石,背景为值房。

民国时期为修铁路而在城墙上开的券门,现为角楼入口。


东南角楼说明牌

角楼下立着一块由北京书法大家盛绳武所题书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镌刻着“北京城东南角楼”七个大字。

石碑后面是侯仁之先生撰写的《北京城东南角楼记》

镶嵌在东南角楼上的国家文保牌

东南角楼参观卷
内城城墙

东南角楼北面遗留一段城墙,城墙下的草坪上安放一块大理石碑,上面镌刻着这样一段话:
“北京城是明清两朝和民国初期的都城,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是中国古代三大都城之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拆除城墙,今仅存北京站东街路口至崇文门一段。如今,明城墙在经历过近600年的沧桑洗礼之后,兴衰演变皆归于和谐。东城段明城墙遗址公园长约200余米,以保护城墙为设计出发点,再现‘东郊时雨’古都景象,城墙与绿荫彼此融铸,掩映在起伏绿地后的城墙含蓄、隽永、唤醒人们对渐渐湮没的城墙的记忆……”

南侧城墙从东南角楼一直延至崇文门全长1540米

东便门段城墙古迹国家文保牌(东南角楼南)

2003年沿此处城墙修建了明城墙遗址公园。
内城护城河

内城北护城河,可见远处的德胜门箭楼。
内城新城门
20世纪初至40年代,在明清内城旧有的城门之外,为便利交通又陆续修建了水关门(位于今正义路与前门东大街交界处)、和平门(位于今北新华街南口)、建国门(位于今建国门内大街东口)和复兴门(位于今复兴门内大街西口)。之后这些城门也都消失。
和平门

和平门遗址标记

西城区文物保护协会设立的遗址标记

标志上的和平门旧照

和平门旧址示意图
外城城门
外城是与内城南城相连接的重城。始建于1553年,针对内城而言,称之为“外城”,以其位于内城的前三门以南,又名“南城”。外城东、西、南、北四面城垣(北面只分别包接内城东南角楼、西南角楼)周长28里,辟七门,分别是永定门、左安门、广渠门、东便门、西便门、广安门、右安门。南面正中为永定门,也是南中轴线的起点。七门皆遭损毁,只有永定门在2004年得以复建。

老北京城门平面图
永定门

复建后的永定门

永定门侧面


永定门前的空中广场

城楼上的匾额

城墙上的刻字:永定门

永定门是北京城中轴线的起点,也成为对外开放的景点。
左安门

外城东南角楼(左安门外)

左安门值房

左安门值房国家级文保牌

左安门值房东城区文保牌
广渠门

广渠门遗址标志刻字:广渠春晓
右安门

右安门遗址标志刻字:右安闻莺
外城城墙

外城城墙遗址(西城西便门)

西便门国家级文保牌

城墙上立着刻有康雍题写“明北京城城墙遗址”字样的石碑

城墙还保留有登城口,右侧上方为复建的值房。

登城口遗址标记

遗址北面石碑上为侯仁之撰写的《明北京城城墙维修记》

遗址还残留有几处旧城墙遗存

城墙上镶嵌的北京市文保牌
外城护城河

外城南护城河,可见远处的永定门城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