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mw690/003tmN6Mzy794ZNB32L7f&690
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这一天,在江苏各地流传下来的习俗很多,有相似的,也有不同的,让我们来梳理下江苏的二月二习俗。
如今一到二月二这天,很多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理头(理发)。剃头匠正月里的生意那叫一个清淡啊,可一到二月二这天个个得忙的手抽筋,这就是习俗的“力量”。
那江苏境内,到底有没有二月二理发这个习俗呢?笔者近日查找资料研究下,结论是早年就有,但内涵有所不同。
文献里关于二月二理发的记载,比如《西石城风俗志》记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日。儿童剃头穿耳,入学读书,均用是日。”注意,记载指“儿童”。西石城在哪里?在镇江市丹徒区辛丰镇石城村,原来分东石城村和西石城村,西石城村最出名的人就是这本书的作者陈庆年。
一个村子的习俗,放在江苏可能不具备代表性,那么,找个大一点的地域“苏州”来瞧瞧。“老苏州”重视孩子满月那天的第一次剃头。吴语“正”和“蒸”谐音,认为正月剃头不吉利,怕孩子日后变成“蒸笼头(多汗症)。”因为二月二是吉日,二月初满月的孩子多在这天办事,所以这天剃头肯定是吉利的。但这个只限于孩子。同样在苏州,认为五月是“毒月”,忌剃头;“腊”与“癞”谐音,怕剃出了“癞痢头”。可想而知,如果是个成人,腊月、正月都不剃头,放在现在你难不难受?要是放在清朝,大家都知道那时候的发型,你敢不剃头试试?
http://s12/mw690/003tmN6Mzy794ZTPQ9Bdb&690
离开吴语区,苏北有没有这个习俗呢?我就是苏北人,二月二吃荠菜饺子有印象,理不理发真没印象。淮安有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家家男子剃龙头。”这里也有个所指“男子”。
所以,江苏地区至少从清朝开始就有二月二剃头的习俗,但和我国北方、沿海地区的传说其实不是一回事。
从个人的现实感受看,以前生活拮据时讲究就少,出了正月就理头,是不是二月二不在意。现在老传统都被挖掘出来,有的比以前更加为人乐道。比如,南京人端午节吃“五红”,前三十几年就不曾听说过,近几年各种媒体都有登载讨论,于是那一天好吃的烤鸭店全是排起长龙。
说完理发,再说旧时江苏人二月二最“主流”的习俗“带姑娘(接嫁出去的女儿回门)”。
《西石城风俗志》记载:“女嫁一二年间,亦多于此日接之归甯焉。谚云‘二月二,家家接女儿’。”《金陵岁时记》:“吾乡女子新嫁者,率于是日归宁。谚云‘二月二,家家接女儿’。途中香與往来如织,随载硃漆提盒,似贮馈赠之品。”《金陵杂志》:“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接女诉冤仇。”旧社会时妇女地位不高,在婆家不好说的话只能回娘家诉苦。扬州有民谣:“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带活猴。”这里“猴”指女儿或外甥女。南通谣:“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带女儿。女儿不来是烂腿儿,女婿不让她来是肉龟儿。”可见这一习俗在江苏遍布大江南北。
http://s4/mw690/003tmN6Mzy79507Jm71d3&690
为什么要二月二这天接姑娘呢?也是习俗使然。江苏境内,特别是苏北有“正月不空门”的习俗,除了大年初二回娘家之外,正月姑娘不回门。二月二这天为了怕“伤龙眼”,不准动针线,妇女不用做活,正好回门,所以这一习俗也是环环相扣。
http://s14/mw690/003tmN6Mzy7950nNN1zcd&690
春饼,南京的叫“韭菜合子”,像不像龙鳞?
习俗间也有矛盾的地方,比如不动针线是怕伤“龙眼。”天亮前不能下河挑水是怕伤“龙身。”人们将草木灰,也有用石灰的,从门口洒到水缸,弯弯绕洒成龙形叫“引龙回”,然后不能扫地,怕伤了这条龙。这些都是人们怕不吉利。可另一方面,却又敢“吃”龙。这一天,水饺叫“龙耳”;米饭叫“龙子”;面叫“龙须”;春饼叫“龙鳞”;汤圆叫“龙蛋”;煎饼叫“龙皮”;南京把馄饨叫“龙眼”,徐淮将玉米花叫“龙眼”。总之,好一条“全龙”宴。
还有一个拜土地爷的习俗,也在旧时江苏全省范围内普遍存在。二月二是土地爷的生日,各地都有庆祝。南京人在土地庙抢灯求子看大戏。无锡用面粉做“土龙”祈祷五谷丰登。徐州叫“福神节”,在土地庙挂灯贴庙联。常州做“帮灯”春祈。等等。
http://s4/mw690/003tmN6Mzy7950huAT1c3&690
江苏各市还有些有趣的二月二习俗,比如苏州、南通等地吃“撑腰糕”,盐城人晚上“落天灯”,淮安人用灯灰水洗眼睛,据说可以不生眼病。由于各地习俗繁多,这里不一一赘述了。
http://s12/mw690/003tmN6Mzy7950AEFezeb&690
最后再讲一个有趣的习俗,是关于动物的。在连云港二月二这天牛也过节,此日牛可全天不干活,还有嫩草吃,谓之“打一千,骂一万,二月二,吃顿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