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有感

(2019-05-20 07:59:22)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随笔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是于老师对他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进行的一次全方位的总结,是于老师的“封笔”之作,也是他所有教育著作的“压卷”之作,所以说这本书的含金量和可读性就不言而喻了。

在没读这书之前,我感觉像这种教育著作的书,理论性都很强,内容晦涩、费解,是很难读的,但是读了之后感觉并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读这本书就像读故事和小说一样,引人入胜,很多地方能让我们产生共鸣,不免啧啧称赞,佩服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和全身心的投入,赞叹于老师教育艺术的高超。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于老师的书就是做出来的,写的是于老师和学生们的故事,所以每一篇文章都是鲜活的,可感的,有生命张力的,因而也是具有很强可读性的。

本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二、是对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感悟;三、是于老师对师友的忆念和对人生的感悟。通过品读这些内容,使我了解了于老师的教育观、语文观和学生观,乃至于老师的性格和为人,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我继续从事教育给予了很大的启发。

通过书名我们就能看出于老师为师的目标,就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五十多年为之奋斗,时刻提醒反省自己是否做到,毫无疑问老师做到了,这本书就是于老师如何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经验的总结,也是他的为师之道。

于老师如何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呢?

首先,就是要让学生都感到老师喜欢他。每个学生——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十分在意老师是否注意他,十分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老师的喜欢就像阳光一样,能让学生灿烂。但是每一个班难免存在极个别的让人头疼的学生,所以让老师喜欢每一位学生,也不太现实,那怎么办呢?于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是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就是微笑,让微笑成为我们老师的名片。老师脸上有了微笑,学生就敢亲近老师,而不是惧怕老师。当然,让学生感到老师喜欢他仅靠微笑还不行,于老师还给出了很多技巧和方法,比如抚摸学生、为学生鼓掌、给学生一句相信和期待的鼓励,甚至给学生起“外号”等等,这些技巧不是冷冰冰的,都应有老师的“情”做支撑,即使再差的学生,我们老师一定要抱有只有差别没有差生这一信念,无论对学生做什么,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爱。喜欢是相互的,老师喜欢学生了,学生就会加倍喜欢老师。

其次,童心不泯,与学生打成一片。老师容易让人以长者、教者自居,总是背着手,绷着脸,“隔着讲台和学生讲话”,开口“应该如何如何”,闭口“不准这样那样”,太像老师了,无形中师生间就会产生隔阂。为了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于老师对自己“约法三章”:不倒背手,无论校内外主动与学生打招呼,课间和学生一起玩,进行家访,保持幽默,和学生一样做值日……另外,时常提醒自己,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少些严肃,多些活泼;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包办,多谢自主。一系列的努力让于老师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实现了师生间的平等和民主。他的很多经历证明老师越和学生相似,学生就越亲近老师,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融为一体,教育真的就是一种幸福,教育也就会真的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

最后,是努力把课上的有意思。把课上好,是每一位老师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有了这个 “看家本领”,让学生不喜欢老师都难。把课上得有意思于老师是分两章阐述的,所以,我认为这一条是于老师让学生喜欢他的最重要的手段,也应是我们老师最该努力追求的一条。上好每一堂课就是最好的师德,是我们学校老师共同的誓词,不懈的追求。于老师是语文老师,所以这一块内容于老师结合了很多语文教学课堂实录来讲述他是如何把课上的有意思的,这两章节讲了很多课堂教学技巧和方法,非常实用,对于语文老师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尤其是作文课的教学当然对于我们这些非语文老师也很有帮助,因为不同的学科教学理念是相通的,比如:课要上的轻松,因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学习的效率会更高,效果也会更好;课堂教学要生活化,因为儿童的生活方式是游戏,课堂上不时地“游戏”一把,能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情趣。

在《写在前面的话》这一节于老师讲述了自己不同时期的梦想,并且阐述了是什么促成了他有今天如此大的成就,那就是读和写。读和写的习惯,充实了他的人生,成就了他的事业,并且让他人生留痕。其实这对于我们也同样适用,作为教师,甚至每一个有追求的人,我们都应该养成读和写的习惯,让读和写这一“洗洁剂”经常洗去我们自己头脑中的污垢,让读和写这一“充电器”不断为我们的大脑注入新的理念和动力,让我们的人生也能精彩,也能留痕。

一本仅仅224页的教育著作,虽然不厚,但凝聚了于老师五十多年的心血,虽然文字浅显,但是句句是经典,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反复品味,不断实践,相信我们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也能做出好的教育文章和教育著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