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小记:秦·“回马枪”

标签:
秦史 |
一寸长一寸强,枪乃兵中之王,而“回马枪”更是绝地求生的杀招,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以猛烈大回环扭转局面。公元前318年,魏国牵头,会同赵、韩、燕、楚伐秦,实际是三晋联军与秦军交手。秦巧妙化解之后,次年以凶猛的“回马枪”清算魏、赵、韩,天下震恐。
此后,但凡各国合纵攻秦,秦必予以回击,“回马枪”力大势沉。公元前298年,齐约韩、魏攻秦,甚至占领了函谷关;公元前293年,秦在伊阙之战中痛击韩、魏,斩首24万。公元前287年,齐会同韩、赵、魏、燕伐秦,雷声大雨点小;公元前284年,秦暗中促成五国合作,几乎将齐灭国。有效回击不是马上回击,秦之“回马枪”多是“连环枪”,环环相扣、谋定后动,徐徐如林、侵略如火。
一缓以泄千钧之力。洞察全局是缓解问题的前提,安顿好次要矛盾,才能为解决主要矛盾赢得时间。公元前298年,秦国归还韩、魏的部分领土;公元前287年,秦退还魏、赵部分土地,都是缓解当时窘境的关键。次要矛盾解决好了,就把主要矛盾突显出来,有利于集中精力徐徐图之。“回马枪”论力更论艺,没有“一缓”,遑论一胜。公元前312年,楚国大败于丹阳之战,急于回本,仓促之间北上与秦战于蓝田,再次完败、元气大伤,可谓反例。
一回以化不利之局。“老猿挂印回首望,关隘在于回头”,“回马枪”与之同理,关键在大迂回,通过曲线获得最近路径。曲径通幽,静水深流,默以取胜。公元前287年五国伐秦起于秦的冒进,东西分治的提议让齐国抓住了空子。秦放下执念、自废帝号,卑贱奉齐、纵其自大,诱其伐宋、布下阴阳生死局。秦幕后运筹,让利诸国,片叶不沾身,为五国伐秦逆转为五国伐齐做足铺垫,局势回转如丝顺滑,堪称合纵连横的经典之作。
一击以克强劲之敌。“回马枪”的发力点在始作俑者,重点在于解决主要矛盾。魏国牵头组织了公元前318年的五国伐秦,次年秦国咬住魏国,在修鱼之战中大败三晋,还和齐国合作在观泽之战中痛击魏军。从某种程度看,长平之战是阏与之战的“回马枪”,也是谋赵长计。大举东进,秦必须突破上党,败于阏与后,深思教训,秦改放长击远为蚕食而进,步步为营、控制节奏,在长平打出了反客为主、蓄力一击,“回马枪”凶悍至极。
“回马枪”震慑对手,动必饮血,象征大国实力以及使用这种实力的决心。明察关键,尺寸必争,既冷静精准,又快意恩仇,军兵之道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