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小记:秦·巴蜀奇谋

标签:
秦国统一 |
公元前316年,巴蜀发生内讧,秦乘机挥师南下,一举兼并巴蜀,极大夯实了国力基础。大变局也是大乱局,处置大乱局需要大格局。如果放大时间纵深,整体审视惠文王后期的秦国战略,几乎是一年一动、一步一重天。巴蜀发生内讧的时间节点“恰到好处”,以小见大、以无观有,秦得巴蜀应不是一个偶发事件。
棘手问题
公元前318年的五国伐秦,对于秦而言,是标志与六国关系产生质变的大事件。秦的报复迅疾而猛烈,对于参与国几乎是全覆盖的一个不少。五国之中,燕只挂名,三晋为先。秦放长击远,在修鱼之战中重创韩赵;齐乘机在东线发动观泽之战,修理了赵魏,三晋都付出了代价。五国的重中之重是楚国,秦楚相邻,也曾是长期的盟友,但楚怀王成为反秦“纵长”,秦楚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如何重新定位并妥善处理秦楚关系成为重要议题。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秦楚地缘关系复杂,此前很长一段时期,秦楚已经开始了在西南角的“竞速跑”。秦持续渗透蜀国、疏通南下通道;楚屡次征伐巴国、抢夺盐泉之地。秦若占据巴蜀,对楚则居高临下;楚若得到巴蜀,则秦后院难安。五国伐齐之后,秦实下决心,要尽快确立对于楚国的地缘优势,长期谋取的巴蜀之地,必须要有个结果,以便在楚国上游形成战略威慑。
答非所求
秦军南下的导火索是苴国前来求救,但是秦国朝堂讨论的全过程,几乎是“答非所求”,名篇《司马错论伐蜀》保留了此次讨论的许多细节。当时秦国重臣张仪、司马错争论的焦点,是大举东出、征伐韩国,还是挥师南下、吞并蜀国。需要注意的是,秦国关注是灭蜀以广地,而非“救援苴国”。这个细节说明,公元前316年巴、蜀、苴三国之间的矛盾升级,极有可能是大国在幕后推动,以创造一个深度介入的时机。
总体上看,巴、蜀、苴虽然时有摩擦,但原本血脉相连,如果外力强行介入,则三国可能团结一致,但如分而治之,那么巴、蜀、苴可能各个击破。秦觊觎巴蜀之地日久,苴国脱胎于蜀,却更亲于巴,地理上最近秦国、也最有危机感,正是秦楔入巴蜀的最佳切口。公元前316年,蜀王打算更换苴侯,苴国惶恐,入巴避祸,进而向秦国求助。“想吃冰下雹子”,此时秦国刚刚完成对五国伐秦的猛烈反击,取得修鱼之战的大胜,苴国求助是在一个最佳时机提供了一个完美剧本,而这个剧本的编剧肯定不是苴国或者巴蜀。
假途灭蜀
巴蜀之地外围地势险要,但只要深入腹地,又是另一番景象,巴、蜀、苴实为唇齿相依,一破皆破。春秋时代的“假途灭虢”殷鉴不远,然三国各有算盘,终都落入大国彀中。苴国在巴、蜀、苴三角中非常活跃,试图赢取小国生长的最大空间,却一直在局中之局。蜀国无法容忍苴国,全力修筑通向苴国的道路,以便增强对其控制力。苴国联合巴国、并向秦求助,引入强援以壮声势。秦军恰到好处进入苴国,蜀、苴道路已经畅通,便顺道南下灭亡了蜀国。秦国回军之际,亦灭苴国,进而从背后发动进攻,灭亡巴国。
一年之内,连灭三国,秦打出C型“勾拳”,完全占有了巴蜀之地。如此顺利,一方面是秦自惠文王继位后就持续准备,二十余年时间厚积薄发,机会降临便一气呵成;另一方面,回看苴国的种种表现,极有可能是秦暗中策动,在秦需要的时候制造事端,诱发巴蜀变局。楚自宣威时代起,就不断地向巴国山地渗透,然而秦国后发先至,一口吃下巴、蜀、苴,牢牢把握楚国的上游地区,秦、楚地缘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善谋者,运筹千里之外,洞若观火。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行如风雷。秦得巴蜀,看似天赐良机,实为造势借力、算无遗策。大国崛起,非幸也,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