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小记:秦·长平补刀

标签:
秦长平 |
牵动战略格局的长平之战既是持久战,也是闪击战,充分印证了“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先动”的辩证法。秦隐忍之中保持定力,随时准备后发先至,给予赵军致命一击,实现整体战略意图。
时机中有玄机。守时待机不是守株待兔,必须要有敏锐的目光、坚定的意志和坚决的行动,三者缺一不可,否则机会稍纵即逝,失不再来。秦赵对阵长平,当赵军被围,压缩在狭小空间,坚守待援,这对双方来说,都是命悬一线的转折点。这是可怕的静默期,邯郸举棋不定,对于形势仍在观望,咸阳却动若雷霆。昭襄王获知已经截断赵军粮道,不顾自身年事已高,迅速起身亲往河内,这是秦军在长平之战的战略大后方,进行前所未有的战略总动员。赵军主力数十万众,不可能坐以待毙,在确定外援无望之时,必定会做拼死一搏,留给秦军的准备时间并不多。
河内是秦国的“新土”,如何激发此地民众为秦而战的热情,秦国发出从未用过的大招,“赐民爵各一级”,这几乎是改变普通人生活的举措。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大国相争决不能单凭血勇之气。秦祭出前所未有的战法,昭襄王亲临河内,意味着秦国最精锐的京师军必定相随。以此军为骨干,迅速整编动员起来的河内之众,可以促使“新军”形成较强战斗力,强化与主力和协同作战,增强秦军在最后对决中的胜算。秦国决策层非常清醒,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国运对决,必须全力以赴、势在必得,但又要尽力掩藏战略意图,或者说尽量拖延赵国探知秦国的作战部署。以京师军增援前线,就地扩军,动静很小,容易晃过赵国的情报眼线,甚至可以使赵国误认为秦国也是后援乏力,可以“从长计议”,对长平陷入胶着状态抱有侥幸,从而放慢救援长平的速度和力度,战局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
快速武装起来的秦国“新军”作为总预备队投入长平前线,他们面对的是已经断粮一个半月的赵军,而邯郸的援军迟迟未发。苍凉九月,秋风渐起,血色即将笼罩长平。赵军之勇烈冠于战国,然秦谋势在先,成事在严,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兵者诡道也,多算胜,少算不胜,
而况于无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