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浅悟:价值观和方法论

标签:
学思浅悟 |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顾名思义,观就是看,明确了怎么看,才知道怎么办。三观相互关联,落点是价值观,决定了观察世界、思考人生、处理问题的角度。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价值判断决定了路径选择。
中华文化认为既有相辅相成,也有相反相成,思辨地看待世界和事务。马克思主义在时代化、中国化的过程中,辩证唯物主义和中华文化像浑然天成结合在一起,深入到三观之中,成为追求道器合一的强大工具。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精准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三变之中最基础的要素就是“我”,最关键的变量也是“我”。如果做到无我,就能够更加客观全面深刻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找出对策。所以正确的方法论必然和正确的价值观联系在一起,也正是因为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牢牢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如果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时时刻刻事事都考虑自己得到什么、对自己是否有利,那么判断的源头就会出现问题。所谓一叶障目,这里的“一叶”可能就是自己。看似把“一叶”放到了很看似重要的位置,事实上叶子丧失了原有能够发挥的作用,既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世界。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里面既包含了朴素的价值观,也包含了务实的方法论。把“我”放在什么位置,直接决定了怎么想、怎么干。越把“我”放在主观的位置、中心的位置,把“我”等同于“欲”,那么眼光越局限于一个小的区域,越等同于万物之一。越把“我”放在客观的位置、辩证的位置,把“我”超然物上,那么思维越会扩张到全局领域,越接近于万物之灵。“我将无我”,无我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更准确、更深入地掌握情况,获得随矛盾运动而变、改造世界的能力。
如果实事求是地再向前一步,“我将无我”是和“把自己摆进去”结合在一起的。中华文化最高的信仰的是道德,得道和道德须臾不可离也。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道”者多是实干家,实践得道是不二法门,所谓知行合一致良知,千古之训。用“我将无我”的思维认识世界、分析问题、探索规律,用“把自己摆进去”的框架抓住矛盾、解决问题、推动发展,价值观和方法论相辅相成,“我”和“无我”相反相成。
儒家说有、道家说无,本是殊途同归。“无我”和“有我”相互推动,“我”在肯定、否定、肯定的过程中运动、存在、发展,“我”和世界都在变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同步得到改造。知之无涯,变之有道,价值观锚定感知世界的原点,方法论成为丈量世界的半径,相应相成。有无在中,大道在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