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史小记:齐国的“无用功”

(2022-11-26 13:24:32)
标签:

齐国

战国时代,齐、楚、秦三足鼎立,既相争相杀,也相助相济,形势错综复杂,也瞬息万变。齐天资优越,善于捕捉时机出手,既伐秦也攻楚,但声势浩大却少有实利,成为消耗巨大“无用功”,在大国竞速的时代渐渐落于下风。

 

读史小记:齐国的“无用功”
(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前312年,齐无奈从燕国撤军,向北战略方向遭遇重挫,退而求其次,重返与秦、楚的直接较量。对齐而言,秦虽远但成长迅速,从长期看更有实质威胁,对此齐决策层逐渐形成了一致共识。齐宣王曾向楚怀王提议,“并力收韩魏燕赵为纵”,设想以齐楚之力打造稳固的抗秦联盟。但楚怀王的战略定力更不如齐,诱于厚赂和联盟婚约,再次和秦国站在了一起。于是,齐联合韩魏,三国伐楚。形势一波三折,由于在秦为人质的楚太子任性妄为,正在升温的秦楚关系戏剧性破裂,秦也加入齐韩魏联军,后来在垂沙之战中重创楚军。

联军攻楚数年,韩魏获得了大量楚国领土,秦主动放弃了领土要求,其醉翁之意不在此。秦楚相邻,被大大削弱的楚国为秦东出创造了条件,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而齐受限于地缘格局,未得尺寸实利,“南攻楚五年,积蓄散”。齐楚恢复了联盟,一切回到五年前的的原点,齐楚各自消耗巨大而毫无所获,原来的假想敌秦国却毫发无伤,又打开了封印。试想秦楚关系破裂之时,如果齐放下面子,组织联军,与楚国联手伐秦,那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楚国的策略摇摆甚于齐国,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不顾国内强烈争议,轻易入秦被扣留,一时天下震动。齐认为这是一次好机会,便组织齐韩魏联军伐秦。齐国的如意算盘在楚不在秦,试图以军事行动逼迫秦国释放楚怀王,谋求楚向齐国割让东部领土,以获得实利。然而秦军坚韧,楚怀王逃亡失败,客死咸阳,“三角债”无法兑现。秦以四两之轻化千斤之重,将武遂还给韩国,将封陵还给魏国,联军“知足”而返,齐国信心满满、两手空空,又白忙活一场。

秦始终坚持东进总体战略,聚焦蚕食三晋,这需要和齐国打成重大谅解,于是提出了东西并立、向中合围的倡议,并相约称帝。齐再次察觉这是一次良机,先去帝号,引天下瞩目于秦,在公元前287年又一次组织起五国伐秦的联军。同时,齐吸取了以前教训,以“近利”为重,夹带私货、两线作战,以伐秦为佯,先后三次攻宋,终于在公元前286年将宋国纳入囊中。但鱼和熊掌岂可兼得,齐军主力攻宋,伐秦联军松松垮垮,各国各有算盘,伐秦也就成了过场,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齐灭宋不同于秦得巴蜀,也不同于楚并群蛮。巴蜀、群蛮居于一隅,取之可视为自家禁脔。宋地处中原膏腴之地,牵动诸强格局,必难以独占其利。于齐而言,小步快走、持续蚕食,或可消而化之,坐实“近利”;但若一鼓而下,天下侧目,必是“近祸”。在自然界,身手矫捷的猎豹捕食之后是其最为脆弱的时刻,体力不足、喘息不定,不仅到嘴的食物可能保不住,甚至其自身都可能成为群狼觊觎的美餐。齐猝然灭宋,正是点燃了危险的导火索,不但宋国这块“肥肉”要飞走,而且其本地也将遭受灭顶之灾,几乎亡国。

齐攻楚,起于意气,赚到了面子,但无里子。齐伐秦,虽有谋划,但战略意图落空,未伤秦之根本。如此“无用功”一而再、再而三,齐之内部国力空耗、军民疲惫,外部道义屡丧、险象环生。身处动荡的大变局,如果没有战略定力,虽有小胜,大祸必至,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变成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

 

读史小记:齐国的“无用功”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