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小记:齐国的“夹生饭”

标签:
齐燕 |
公元前314年,燕王哙让位相国子之三年,国内大乱、人心浮动。燕将市被和太子平联络,准备反击子之,起兵戡乱。齐觊觎燕国已久,立即察觉到这是难得的机会。
(图片来自网络)
此时战国已经进入大国兼并时代,公元前316年,秦一举吞并巴蜀,国力大涨。楚经宣威盛世,后方安定,在怀王初期也积极进军北方,侵蚀魏国之地。比较之下,齐国的拓展空间十分有限。齐于立国之处,就受到格外“关注”,南鲁北燕都是姬姓大国,东方赵武灵王正在锐意进取,诸雄都在“打怪升级”,齐也十分想找到“突破口”,燕国内乱是从上门的机会。
齐在燕国应是布局已久,对于密谋起兵如此机密之事,都能及时得到线报,从将军市被日后反覆异常的结果看,甚至不排除其是齐国暗中策反的内应。齐宣王派遣特别代表,告诉燕太子平,“唯太子所以令之”,就是做出承诺,将全力支持太子平的行动。血气方刚的太子平大受鼓舞,进行了全面动员,发动了对子之的攻击。但现实很骨干,突袭战打成了激烈的拉锯战,将军市被甚至临阵倒戈,双方都伤亡惨重。
齐国老谋深算,引而不发、口惠而实不至,燕国内乱数月时按兵不动,在太子平、子之两败俱伤时,却派遣齐军精锐“五都之兵”连同北部军团,挥师长驱直入。燕王哙、子之居然都死在乱军之中,太子平出走避乱,最佳编剧也难以写出这样魔幻的剧本。齐国毫不客气在50天内占领了燕国全境,没有听取孟子“燕民不悦则勿取”的谏言。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实行直接占领,这或许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孟子本来积极主张出兵,但设想的是举仁义之兵,“置君而后去之”。这种做法春秋战国时期是常见做法,面子、里子都有收获,但是需要“小火慢炖”,是顶级功夫菜。
齐国显然没有这个耐心,驻扎燕国的齐军多有暴行,“毁其宗庙、迁其重器”,还把不少燕国重臣迁往齐都便于控制,如此简单粗暴但并不有效的做法一方面引起燕国民众的强烈反弹,另一方面引发各个大国的高度警惕。可能就在燕哙王死后不久,赵武灵王派人护送在韩国的燕公子职回国继位燕王。由于史记燕召公世家、赵世家、六国年表的记录有矛盾之处,后世对于太子平、公子职是否同为一人素有争议。如联系前后,此二人应各有其人。公子职回国,显然不符合齐国利益,极有可能在位不久,因为在燕国大乱后两年,“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
秦得巴蜀也是起于巴蜀内讧,吞并巴蜀几乎是一鼓而下,消化巴蜀却用了数十年之功。秦采取“打进去”的方式精工细作,不仅保留蜀侯设置,还向巴蜀移民,更有创造性地在较长时间里同时保持蜀侯、蜀太守的双重架构,全力保障平稳过渡,便于细细反复消化。然而同样天赐良机,齐却没有把握,不像秦国“打进去”,也不听孟子取信于燕民的谏言,反而采用“拉出去”的方式对燕国远程遥控,原本的大餐做成了“夹生饭”。一步错、步步错,数年之内齐在燕国尽失人心,原有战略意图完全破灭,错过了战国兼并的绝佳窗口期。
齐、燕深结怨恨,为日后五国伐齐埋下伏笔。军国大事,起于通盘谋划,又要随形就势,明所未见、知所未发,何敢任性而为。戒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