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史小记:秦·自强万强

(2022-09-24 08:52:43)
标签:

精神

但凡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者,必然尤其过人之处,国家竞争亦是同理。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秦得天下,有天时地利人和,也有谋略,更有精神。相对其他大国,秦自献公之后,始终将国家发展战略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自强万强,越战越勇。

 

读史小记:秦·自强万强
(图片来自网络)

秦之自强首在变法。百余年低潮期,痛苦摸索而无突破,“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痛定思痛,秦在献、孝两代之后,稍有小胜,就抱定非凡定力,一心变法图强。相较东方强国,诸如魏国,秦之商鞅变法落后百年,然而方向一定,坚韧卓绝,小步快走,稳重而进,后发先至。数代秦人接续发力,商鞅人亡秦法不败,秦君交替变法持续,强干弱枝重塑系统,终于筋骨大通,成精者愈进之势,有万弧挺刃之态。

秦之战略在己不在人。战国角力错综复杂,合纵连横交织多变,多有借力打力之巧,然可应一时之用,难承兴国之任。魏、齐、楚沉迷于此,若以纵横立国,实为南辕北辙。秦以纵横为辅、自强为本,如秦惠文王时代,在外长袖善舞,于内苦练筋骨,不图虚名而重实利,一举荡平巴蜀,奠定秦重于天下的坚实基础。自身实力越强,闪转腾挪越活,策略选择越多,一步一重天,渐与六国拉开差距。

秦面对硬战尤显定力。秦人久居西垂,通于戎狄,又经变法,怯于私斗,勇于公战。战国中后期,秦与六国几度恶战,硬桥硬马、稳扎稳打。并吞巴蜀处于两难,顶住压力速战速决;蓝田之战险象环生,楚军逼近咸阳,秦军背水一战;长平之战事关大局,秦军尽锐而出,此间数战无不是孤身搏杀,奋起而为,扭转国运。六国畏秦军为虎狼之师,因其勇更因韧,虎狼不惧势孤,但有一息必会反扑。

 

读史小记:秦·自强万强
(图片来自网络)

秦以农战为本固根基。秦起于西岐,继承周土亦传承周之农艺,兴修水利、农战为本,农在战先、农助军稳。纵观战国,秦人格局不仅以国别,更以地理谋划,沿水而进,陆续将关中、巴蜀、汉中、河东等农业区域收入囊中,六国之民乐徕为秦用。把粮食牢牢抓在手中,秦还构建了自上而下、严谨完备的粮食储备体系。秦军常年连续征战,几乎从无粮忧,后勤安稳如山,甚至以粮为兵,在重要时刻赢得微弱而关键的先机。

秦王血性前赴后继。一国之精神,在民更在君。后世称献公为秦之元王,其后百余年,近十代秦王血勇不绝,多敢于放手一搏,实为华夏历史所罕见。公元前362年,秦大战魏于少梁,同年献公故去。公元前338年,秦与魏战于岸门,同年孝公故去。公元前312年,秦楚激战丹阳、蓝田,次年惠文王故去。公元前307年,秦克韩之宜阳,同年秦武王举鼎示威、故去;公元前260年,秦赵决战长平,昭襄王以花甲之年亲临前线督战。秦王如此,秦军岂能等闲,狭路相逢勇者胜。

西陲小邦,起于微末,风霜五百年,秦变情不变。厚积薄发,自强万强,非幸也,数也。

 

读史小记:秦·自强万强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