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史小记:秦·胜齐半子

(2022-08-06 22:13:33)
标签:

战国中后期,秦、齐逐渐走强,隐有东西并立之象,恰是棋逢对手,各自计谋百出,天下随之而动。公元前287年至公元前284年,齐、秦接续借势发力,从五国伐秦到五国伐齐,局势跌宕起伏,可谓惊天之变。秦虽失先机,但谋定再动,胜齐半子,一举重创劲敌,打开了二度成长成长的格局。

 

读史小记:秦·胜齐半子
(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十九年),秦国在河东高歌猛进之后,先扇动了蝴蝶的翅膀,与齐相约“称帝”。秦国原来与齐联手围剿赵国的设想落空,反而显得操之过急,违背了缓称王的千古名训,露出了自己的软肋。齐国毫不手软,与赵、魏、韩、燕组成联军,公元前287年大举伐秦。秦失误在先,但改错极快,迅速调整收缩,一是削去帝号;二是返还土地,把高平、根柔返还给魏国,把巠分、先俞返还给赵国;三是准找矛盾,敏锐察觉当时魏、齐矛盾暗流汹涌,是可以大做文章的关键节点。

魏、齐角力集中在宋国,即使在联合伐秦过程中,双方已有积怨。齐军在成皋、荥阳集结时,魏军却在后方出兵攻宋;齐军二次攻宋时,要求魏国对宋闭关,魏不以为意。秦国多年蚕食河东,魏国在西部已经立足不稳,而转向东方,念念不忘与齐争夺宋国的丰腴土地。

如何发挥魏国的积极性,促使其与齐国加剧相争相斗,秦国采取了激进策略。公元前286年,秦国缓过一口气来,便立即派遣老将司马错攻击魏国河内,没有以往的激烈苦战,魏国献出了曾经的旧都安邑,这是一个重大标志。秦似战非战,获取河东后立即采取前所未有的移民政策,一是招募民众,二是赦免罪犯,都迁徙到河东,两手并用,将河东之地作为本土来长期经营。魏似败非败,保有其生力军,专心东进,或许得到秦国承诺,联合伐齐,共同分利。

秦国设下局中之局,一方面和魏达成默契,暗中徐丽;一方面极力迷惑齐国,假意放弃对宋国的长期支持,“以宋委于齐”,引诱齐国灭宋。从结果来看,齐大概率误判了形势,齐闵王凭借国力鼎盛,发动第三次伐宋,最终灭亡了宋国,不遗余力,点燃当时最大的“火药桶”。公元前286年,亡国之君宋王偃逃亡入魏,说明了魏、齐矛盾已经非常尖锐,魏国不会允许齐国独占宋之厚利。此后,公元前285年,秦率先发难,蒙武不远千里,率军伐齐。同时,加紧和魏、赵、楚联系,以自身榜样和共同利益迅速结成了对齐联盟。

公元前284年,战国时代声势最为浩大、效果最为显著的联合军事行动开始了。秦兼具战略坚定性和战术灵活性,在微弱之光中看到了稍纵即逝的机遇,下足三年功夫,用叹为观止的微操,让齐国成为众矢之的,以六国之力废六国之长。五国伐齐之后,秦国还长期占据陶邑重地,获取最为丰厚的战果。这也是魏、赵、楚达成默契,让秦得陶邑,成为彼此之间的缓冲带。秦国借力打力,在中原有了一块飞地,既是平衡大国关系,也是紧密监视削弱后的齐国。

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秦胜齐半子,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读史小记:秦·胜齐半子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