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小记:秦·垂沙之“杀”

标签:
秦垂沙 |
昭襄王继位初年,秦国主动示好,全力扭转惠文王后期的秦楚激烈对抗的局面。两国关系逐步升温,以至于楚国背齐,再度形成秦楚同盟关系。外部局势缓和,秦专心勘定庶长壮等人的叛乱,清除了不稳定因素,内部很快恢复了平静。魏国衰落之后,秦与齐、楚隐有鼎足之势,合纵连横局中有局、变中有变。秦念念不忘东进总目标,精准识变、沉稳应变、主动求变,主导了借力打力的巧妙转变、为逐鹿中原奠定坚实基础。
变中有变
秦楚关系不仅是两国各自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也是战国末期最为重要的战略关系之一,秦楚分合牵动天下格局。公元前305年,秦楚互通婚姻,亲上加亲;次年,秦昭襄王亲自入楚,两国在黄棘会盟。向来只进不出的秦国,甚至将边界重地上庸归还楚国,强化两国关系,形成背靠背的态势,共同应对来自东方的挑战。
楚与秦迅速走近,改变了秦楚齐之间的微妙平衡,齐国难以容忍失去原有优势。公元前303年,齐国会同韩魏,联合伐楚,试图以惩戒性进攻,将楚国拉回齐楚同盟。此举却适得其反,楚国以太子为质,换取秦国发兵来救,化解了齐国压力,进一步巩固了秦楚同盟。照此发展,楚国将顺势与齐国争锋于淮泗之上,然而历史往往是奇思百出的编剧,突发的偶然性事件彻底改写了大国关系走向。
公元前302年,在秦为人质的楚国太子不顾大局,居然在私斗杀死秦国大夫,又敢做不敢当,潜逃回楚国。惊天之变出人意料,考验大国的应对之策。楚怀王纵容自己的“熊孩子”,毫无补救措施,来之不易的秦楚同盟戏剧性破裂。秦于万难之中,迅速做出了应对,由亲楚转向制楚,将自惠文王时代一直酝酿的两军同出构想付诸实施。
避实就虚
谋定后动,后发先至。楚太子事件后,秦迅即联络魏、韩,两国与楚在南阳地区屡有摩擦,不满情绪易于激发,制楚联盟顺势而成。公元前302年当年,魏王、韩太子先后入秦,相会于临晋,秦还将刚攻取的蒲坂归还魏国,三国达成重大共识,伐楚箭在弦上。
公元前301年,秦在平定蜀地叛乱后,已无后顾之忧,联络齐、魏、韩,拉开了攻楚架势。秦国庶长奂统帅精锐,兵出三川,挥师南下,一战“斩首二万”,然而毫不恋战,不顾路途遥远,沿楚国方城北侧,进行战略大迂回,飞速挺进东南,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声东击西的作用。此时,魏军也在径山击败楚军,向西进军。
楚早有问鼎中原之心,重视对北战略方向,借助地势长期经营方城,形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坚固防线。秦避实就虚,兵贵神速,很快与齐魏韩会师。四国兵临重丘城下,完全避开了楚国苦心经营的方城,使其成为“马奇诺防线”。重丘位于方城的东端,邻近沘水,此处若失,方城就打开了缺口。楚将唐昧孤掌难鸣、败于联军,沿沘水向西南撤退,终于在垂沙稳住阵脚,重新组织抵抗。
巧不当先
秦挑起了大战,伐楚联军既成,却极力退居幕后,把战争焦点落于他国,以至于后世质疑秦军是否直接参与了垂沙之战,这正是高明之处。楚既背叛了齐楚同盟,也背叛秦楚同盟,齐楚在淮泗地区的对立,丝毫不亚于秦楚在商於地区的冲突,齐国有动力站到前台,秦即得实利,又少担恶名。
秦不争一时之利,但有长远之算。从地缘关系看,秦楚齐一字并立,楚国是大国均势的重要砝码。秦的核心利益是迫使楚国放弃汉中、商於等西部战略要地,彻底解除对秦威胁,更进一步驱使楚国东进,与齐国争利,达到同步削弱齐楚的目标。这既要文武并用、软硬兼施,又要精细操作、借势成事,秦拿捏分寸,巧退拙进,可谓恰到好处。
秦不仅一再低调,而且不惜长途奔袭,配合齐魏韩从东线进攻楚国。秦以此举明示不为占地而来,他国可尽享战果,于是齐魏韩全情投入、精锐尽处。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都是当时名将,秦军“乐于”听命,四国合兵一处,联军由匡章指挥,很快形成了强悍战斗力,上演了战国时代少有的高效联合军事行动。垂沙之战后,联军散去,秦乘楚虚弱,安静地“吃独食”,庶长奂轻车熟路,逐步攻取楚国新城等诸多要地。
局中之局
兵至垂沙,楚国振作再战。对于秦国来说,这既是了解楚国实力的窗口,也是了解齐魏韩军队的良机。楚军依靠本土作战,沿沘水北岸布防,抱定必守之态。联军远道而来,对于沘水不知深浅,侦察又被楚军的箭雨所克制,一时无从下手。
联军与楚国相持越久,对于双方的损耗越大,作为“跟随者”的秦国似乎心态越稳、获益越大。时间在楚国一方,但运气在联军一方。联军无计可施之时,主帅匡章居然意外得到一位樵夫的指点,通过楚国守军的射箭密度,推测沘水河道的深浅分布,精选突破口,发动夜袭,势如破竹,楚军主帅唐昧死于乱军之中,楚国的宛、叶地区都被联军占领,被魏韩“分食”,齐国出了一口恶气。
秦军似乎空手而归,但“意外收获”非常丰富。一是集多国之力,瓦解了楚国经营百年的方城防御体系,日后秦军发动鄢郢之战,闪击军团如入无人之境。二是秦极少和山东六国进行军事合作,垂沙之战是了解他国军队、将领的宝贵机会,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是日后伊阙之战的主帅,匡章将是多国伐秦的主帅,秦军深度掌握他们的秉性、能力,有利于做到对症下药。韩魏完败于伊阙之战,匡章领军攻入函谷关却无功而返,也就不足为奇了。
垂沙之战使战国局势产生了拐点,看似是齐国为了惩戒楚国背叛盟约的复仇之战,实际却是秦国削弱楚国的实验之谋。二十年后秦军再次卷土重来,将在鄢郢之战中真正重挫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