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浅悟:无违无不为

标签:
有为论语 |
一生万物,百家汇流,彼此往复,成就中华文化。道家养生,崇尚无为,儒家保身,崇尚有为,然儒道同根生,老子、孔子亦师亦友,有无本是相生相发,都是在探究个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无为无不为,可能是“无违无不为”的误解。“无违”的目的还是为了有为,即“无不为”,不仅要办事,而且要把事情办好。这种有为遵循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顺乎自然而为,恰恰是反对“不作为”“乱作为”,动必有章、行必有法。这种有为推崇无我之境,有我易生私利,以我为主的“有为”往往违反客观规律,为名利所驱,有利一哄而上,无利一哄而散,实为“有害”。这种有为秉承天地良心,人既是万物之一,更是万物之灵,以有为辅助天地生化,不失为人的职责和道义。这种有为讲求恰到好处,道家说“无为”,既是为了防止“乱为”,也是为了防止“有为”过头、好心办坏事,儒家说过犹不及,其义相通。
做人的志向确定了做事的态度,做事的态度也折射做人的志向,儒道互相呼应,对于“无为”和“有为”深有共鸣。《论语》记载,孔子曾与学生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点交流,谈论各人志向。子路、冉有陈述治理大国、小邦的想法,公西华退而求其次,坦言从事祭祀礼仪的工作足矣。曾点似乎更加超脱,他向往暮春闲暇,老少相伴,远足郊外,沐浴沂水,歌咏而归。孔子听了曾点的想法,不禁一声叹息,于众人面前高度赞赏,评价道“吾与点也”。
这段对话有趣生动,向来有不同的看法,仁智各有所见。曾点是曾子即曾参的父亲,两代人从学日久,都是孔子高足,深得夫子教诲,他的志向或许正是孔门精要。孔子曾言,“君子不器”,不要执着追求名利,也不要刻意自我规划。以“有为”之心,处“无为”之位,在从容之中,修身修心,静候天时、顺势而为,这或许是孔子赞同曾皙的无言之意吧。
无为、为也?道乎、儒乎?道儒通矣!深思圣贤意,养正浩然气。再三求诸己,无违无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