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民俗穿令箭

得知有朋友在湛江海湾大桥工作,就想去那里看看,顺便再去海南的海口市和文昌市,我的多位朋友正在那里参与清澜大桥的施工。
春节刚过,我就去了广州,然后再转乘火车,也就三个小时,就到了湛江。
湛江城区颇为热闹繁华,北侧是历史悠久的赤坎老街,遍布着弯曲的小巷和极具南洋风格的临街骑楼;湛江南边是临海的霞山区,这里是湛江市的商业中心,处处显示出海港城市的商业氤氲。赤坎区和霞山区交界处,就是那座湛江海湾大桥。
走访结束,朋友对我说,您老来的正是时候,有没有兴趣去看看过我们湛江超级精彩的民俗传统活动?
我急着想去海口,就说,这些年我走南闯北的,什么没见过?
可还是在朋友的劝说下,推迟了去海南的行程。
次日一早,朋友就兴冲冲地来接我,然后开车陪我去了西边不远的麻章镇。
站在早已挤满人群的街边,朋友介绍说,你们北方有“庙会”,我们湛江有“年例”,一样热闹,一样精彩。什么是“年例”,年例就是"溯古至今、年年有例",也就是每年在正月十五前后举办的民间祭祀活动。年例时,湛江各处都会举行以敬神、游神、祭礼为核心的群众游行活动,还有傩舞、爬刀梯、下火海……其中最最刺激的就是“穿令箭”和翻刺床了。
什么是穿令箭?我不明白。
朋友说,等会儿您就知道了。
正说着,就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震天动地的锣鼓声,随着街边观众的蜂拥之中,我远远地看到一群人簇拥着一顶顶不大的轿子,轿子顶上坐着几个学生模样的人。
朋友急急地对我喊着:快看!穿令箭的过来了!你看他们的脸!
定睛一看,发现这几个学生的脸颊上居然都插着一根长约一米的铁签子!还有一个学生的脸上,竟然交叉插着两根铁签子!
穿令箭
朋友指点着说,这几个学生也叫“神童”。不是随便哪个孩子都能当“神童”的,至少是平时没有劣迹,名声好的男孩子。对于当地人来说,家里有孩子能被选中当“神童”,能在脸颊上“穿令箭”再被人们抬着游街,是一种莫大的荣耀。这里的人们都相信如此这般就能得到神灵的庇护,能保佑全家平安顺遂。因此,家长们也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被选为“神童”。
这么粗的铁签子插过脸颊,不疼吗?我只是关心他们脸颊上插着的铁签子。
朋友说,我头一次看到这时,也觉得铁签子插穿他们的脸颊时,肯定是疼痛难耐。可后来我问过当地人,他们都说,脸上插签子并不觉得特别疼。
这就怪了!这么粗的铁签子插过脸颊,而且还要坐在颠簸的轿子上游几个小时的街,怎可能不疼!我目不转睛地盯看着那几位“神童”脸颊上随着轿子的前行而晃动的粗长的铁签子,心里由衷地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我不敢相信眼前的现象,这该不会是江湖骗术吧?
穿令箭
朋友却说,人要是感到特别的痛苦,脸部肯定会出现僵持的表情。可你看他们的脸上,一个个都平静如常,有的还露出微笑。至少,他们没有作假。而且,在当地人认为最隆重最神圣的祭神礼仪中,谁敢搞江湖骗术?骗谁也不能骗神灵!
朋友又说,当选“神童”后,必须在“穿令箭”仪式前斋戒一个月,在穿插“令箭”之前还要跪在神像前祈祷,说是这样做可以防止在穿刺“令箭”时出血受伤,减轻疼痛。
据说,人的脸颊有的部位血管和神经较少,肌肉紧绷时,是不会感觉到过于疼痛的。这我可不相信,别说插入这么粗的铁签子了,当初我罹患面瘫接受针灸治疗时,扎那么细的银针都觉得疼。我猜测,这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精神上的作用。雷州半岛的先人们面对台风、瘴气等恶劣环境,通过种种诸如铁钎穿透脸颊、滚过刺床、足踏火堆等勇烈行为,向神灵和先祖表明,他们不怕吃苦受难,无惧疼痛,无惧千难万苦,就像千百年来先祖们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的那样,在本质上都是向死而生的生存宣言。
或许,“穿令箭”一类的习俗,也是雷州半岛流传已久的傩俗、巫俗、崇龙俗等综合性产物,比如“穿令箭”,应该就是当地人们“龙王崇拜”的表现。你看,在脸颊两侧各插上一根长长的铁钎,这不就像“龙须”一样般吗?人们“穿令箭”游街,其实就是在祭祀龙王。也可能,是这里人为了纪念过去某位英雄身中数箭宁死不屈的精神?不得而知。
不过,我还是觉得,如此的习俗,还是过于“残酷”了一些。但朋友却说,插过令箭后,很快就可止住流血,而且,脸上的创口也会很快痊愈,虽然脸上可能还是会留下伤痕。但在当地人看来,这一点点疤痕其实是幸运的象征,他们也都愿意自己因“穿令箭”而留下的疤痕来为全家和全村祈福。
问起来,穿令箭源于何时?谁也说不清。不过,湛江人好像也不想去考据。他们只知道他们的上一辈,上上一辈人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们也会这样过。于是,他们就遵循先人的传统,一年又一年,世世代代就通过“穿令箭”让自己的身体受点磨难而换取全村人的平安。
在湛江的年例上,同样令人毛骨悚然的翻刺床也是一种信仰的仪式。
在镇里的一座小庙前的空场上,由多张方桌拼成一个长约4米,宽约一米平台,上面用野生的带着又长又尖的硬刺的植物铺了厚厚的一层。在拥挤的围观人群中,在人们高声的喝彩声中,一个个毫无惧色的湛江汉子,就赤裸着上身在上面翻滚,虽然他们的身上被尖刺扎得血痕斑斑,但他们翻滚的兴头丝毫不减,一个接一个地直到从一头翻滚到另一头。然后骄傲地站起身,向围观的众人举手问候。
我还看到一位壮硕的女性,在众人的搀扶下,也走上刺床,光着脚,面露痛苦地从一头走向另一头。虽然她的脚底早已被硬刺扎得鲜血淋漓,但她也笑着向众人挥臂高喊,表示她也战胜了“荆棘”之路。
朋友还告诉我,晚上,在这里还会举行“下火海”活动。
夜幕降临后,空场中心,就燃起一堆熊熊的篝火。在喧天的锣鼓声中,一位“师傅”带头赤脚泡过3米多长熊熊燃着的“火山”。然后,在这位“师傅”的引领下,多位年轻汉子穿着短裤背心,腰间系着红腰带,光着脚丫子,在众人的助威声中,也一个个呐喊着跑过火堆。据说,这个“过火山”项目还被湛江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珠三角日新月异地发展,却丝毫不影响湛江人的年例游神,令箭照样穿,刺床照翻,火山照过。因为无论如何,传承、信仰和期待都不能丢。
来此观看年例的外地人或许难以理解湛江人的这些活动,但生活在这里的湛江人最懂得自己的这一份融在血液里的虔诚、信仰和追求。
别把什么风俗传统都归咎于迷信。文化要传承,传统也应得到尊重,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千万不要在我们手中被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