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访海城大悲寺

(2025-03-13 11:37:33)

19752月,位于沈阳市南侧100公里的海城县发生7.3级大地震。由于提前7个小时预报,撤离措施得当,虽然房屋被震塌了一百余万间,但人员基本撤离,地震造成死亡人数占总人数的0.02%,轻重伤者占总人口数的0.2%伤亡降低到最低限度,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避灾最为成功的案例,由此,海城名声大振。

此行,从沈阳去营口,路过海城,自然要下车看看。

地震四十多年后的海宁,早已旧貌换新颜。当我问及地震遗址,多数人茫然不知。只有一位老者,指点我说,在大白桥东边,有座地震纪念碑。

问到还有没有别的遗址,那老人笑呵呵地说:“留那些干什么?看了叫人哭呀!还不如多攒点劲,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说的在理。

 

探访海城大悲寺

海城地震纪念碑

 

然后,去了长途汽车站,准备前往营口。

在车站,听到有人打听前往大悲寺的班车。

还听那人说,海城大悲寺里不设功德箱,不收钱财,是天下第一穷寺,也是天下第一富寺,每年寺里举行法会,都有上万信众参加,连续两个昼夜诵经念佛,天下还有哪座寺院能吸引如此众多的忠实信众?这引起了我的兴趣,那就先去大悲寺看看!

由于错过班车,便打车前往。汽车南行十余分钟,到毛祁镇,再南行十多分钟,便到了位于曹家堡村慈沟大悲寺。

 

探访海城大悲寺
海城市大悲寺

 

这座大悲寺,初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当时,曹家堡村周围八个屯筹得一笔善款,修建了这座大悲寺。此后历经战乱,僧众大多离散,寺庙也年久失修,几近坍圮。1993年,重建大悲寺。

大悲寺三面环山,建筑宏伟,其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东西配殿组成。整座寺院尽皆是青砖灰瓦,沉稳庄重。而大悲寺所在的“刺沟”,也被改为慈沟”。

兴致勃勃地走近,却发现山门外的栅栏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修行道场,谢绝旅游

 

寺里是进不去了,但就这样毫无所获地返回,实在有所不甘。或许正是应了那句“天无绝人之路”的老话,我既是访佛而来,就必有所得!果然,正无奈间,遇到一位居士从寺内出来。赶忙迎上去,递上一根烟。他却拒绝:修行之人不抽烟!我愧然一笑,连忙又递上一瓶矿泉水。他问:施主有何贵干?如此热情?我喃喃说道,就想听听这座大悲寺。

看我一头稀疏的白发,满脸的诚意,他便对我说起来。

佛教从西域传至中原后,分为大乘小乘两派。

所谓乘,原意是车辆。在佛学中,车乘是普度众生的工具,信徒们只有登上这辆“车”,才能摆脱苦海。

小乘派强调自我完善与自我解脱,认为修行重在个人的觉悟。也就是说, 但凡修成觉悟者乘坐“小车”即可通达彼岸。

而大乘派则主张普度众生,致力于普遍的救恕,强调众生平等,提倡僧人行素食、戒杀生,视钱财如粪土,凡事以慈悲为怀。如此这般,无论何人皆可前往极乐世界。总之,大乘是主张人们的共同觉悟,共同解脱,是大自在、大境界。所谓“大乘”,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乘上“大车”共同前往极乐世界。

我插嘴,说,那就是说,小乘教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大乘派就是“走大家共同富裕之路”!

那居士莞尔一笑,说,那是您的理解。

我又问,听说,咱们大悲寺奉行的是“不持金钱戒”,所以大悲寺里不设功德箱,也不设“善田簿”?

那居士点头,反问我,不应该如此吗?自古,佛教的“沙弥十戒”中就有“不捉金钱戒”的戒律。这就是说,沙弥(和尚)不得以任何方式接受钱财。您没见,山门外的那块牌子上就写着“不留金钱”四个字,这是大悲寺僧众所必须遵守的信条。

 

 探访海城大悲寺

可为何要奉行此戒,人类社会难道不需要金钱吗?对此,我还是有点不明白。

那居士说,佛门认为,世上有八种不净之物,一是私置田宅,是为不净;二是私种田园,是为不净;三是私藏谷粟米麦,是为不净;四是畜养奴婢,是为不净;五是畜养牛马,是为不净;六是贪积金银财物,是为不净;七是贪图世间稀有之物,是为不净;八是私自饮食,是为不净。

人类社会确实离不开金钱,所以人们对金钱也是有着强烈欲求的,世上有几人不希望自己口袋里的金钱总是满满的,可供自己尽情享受。问题的症结也就在这里,面对金钱,为了金钱,人们往往就会迷失自我;为了攫取更多的金钱,许多人往往就会不择手段,就会坑蒙拐骗,甚至还会丧尽天良,恶事做绝。如此这般,只能使自己堕落,只能使社会龌龊。

所以,在大悲寺,就是通过“不金钱戒”的严格戒律,通过种种磨炼的方式,促使僧众抛弃恶念,远离恶欲,得到解脱。

僧众磨炼的方式很多,第一就是刻意远离金钱。虽然,一时看不见金钱,不可能就消除人们对金钱的欲望,但至少,也可避开金钱的引诱。同时,大悲寺还规定僧众不得私自存积个人财务,每个僧人只能保留有限的几件生活必需品,包括日常所穿的僧衣,乞食用的钵盂和洗漱用具。而且,还规定,僧人在接受布施时,只能接受食物、衣物等能直接食和用的东西,所接受的物品也不能太多,够用为止。乞食时,施主给什么就吃什么,所乞到的食物以吃饱为限,不可多要,这主要就是为了抑制僧人的贪婪享乐之心。

 

我问,那别的寺院也有如此戒律吗?

那居士笑笑,天下如此之大怎可能一样?戒律虽有,但执不执行,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据我所知,各地多数寺院早已不遵循这一戒律了,各家寺院拥有巨额资财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佛教重视的是人的心灵和道德的觉悟,信徒就是通过修持自省发现生命的真谛,所谓诵经、打坐、素斋等,其实都只是一种修炼的方式,其目的就在于帮助信徒们发现自我,断尽孽根和过度的慾望,得到解脱。

但现如今,许多寺院却反其道而行之,摈弃了自我内心的修炼,开始了商业化赚钱的运作。很多寺院里的僧人还能领到固定的不菲的薪水,更有一些寺庙的方丈和住持也已不再是令人敬仰的得道高僧,而更像是位商业老板。

她们的钱从哪里来的?无非就是从那些痴心向佛的信众手中攫取,那您说寺院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向佛之地吗?

不错,寺院里有了钱,僧人的生活水平就会相应提高。我们也不是一味地苛求僧人就一定要过清贫艰苦的生活,但他们更不能忘了持戒修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探寻世间的真谛。

听罢,连连点头,深感言之有理。

那位居士接着说,所以,为了遏制这种对金钱超度膨胀的慾望,妙祥法师一到大悲寺,就严格了佛门戒律,还制定了八项寺规:

第一,就是持“不捉金钱戒”。也就是说,佛门子弟不得收藏金钱或使用金钱,僧众不得接受金钱,不储金钱;寺院不设功德箱,杜绝僧人对金钱私欲渴望,要一心向佛;

其二,持苦行戒,日中一食。就是僧众每天只吃一顿饭,午后不再吃任何东西,包括茶水、饮料、水果,药品除外

第三,坚持行脚。就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全寺僧众都要自背行装,集体外出,历时半个月,步行600里,沿途全靠乞食为生。这些年来,妙祥法师带领寺僧已步行数千公里;

 

探访海城大悲寺

第四,乞食。僧众外出化缘,只乞食不要钱,化缘所得的食物要混在一起,再平等分配;

第五,不接客礼。就是大悲寺僧众不得自行接受任何人任何团体的捐赠。若实在有困难,可以适当接收一些药品、食物,但要事先告知住持;

第六,一切供养均由寺院统一分配;

第七,衣钵不离身;

第八,不主动外出化缘,尽量自己动手尽量不求人,为的就是保持本心。因为有求就苦,无求苦才消除。

这八条是大悲寺僧众修行的基本要求,每个僧人包括妙祥住持在内,务必遵守。

不仅如此,大悲寺还规定,僧众每天凌晨2点起床,晚间10点睡觉。僧众每日要打坐自省五支香(大约5个小时),每天集体诵《楞严咒》十遍。

僧人日常须穿着灰色僧衣,一般不得穿着华丽的袈裟。

我不禁感叹:不设功德箱、身穿百衲衣、每日仅食一餐,仅此,就让那些无数整天口念阿弥陀佛实则千方百计敛财的真和尚假和尚不知强多少倍。

又听那居士说,在大悲寺出家的僧人大都不是因生活困苦而入寺混口饭吃的人,他们中不少人都曾是记者、编辑、工程师,还有医生,他们都有着相当的文化水平,经济上也都毫不拮据。

我疑惑,这些人为何到大悲寺出家?如此艰难的修行,他们又如何坚持得下去?

居士笑着说,因为他们相信,能否坚持艰苦的修行并不决定于体力,而是靠毅力。世间苦难的总量是不变的,他们承受的越多,世人承受的苦难就会变少。他们愿代所有众生忏悔业障,体悟苦、空、无常、无我。

这才是世间真正的修行者!

说罢,那居士想我双手合十,微微鞠躬后,飘然离去。

再回首,眺望那巍峨的佛殿,眺望那成荫的绿树,感慨万千。

对了,这一带有两座大悲寺,一座是这座位于慈沟的大悲寺,还有一座是位于海城东面的大悲古寺,其原先叫唐王山庙。这两座大悲寺一南一北相距十多公里,其在管理和活动上各有所不同,别弄错了。

 

探访海城大悲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