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拜财神

传说,每年的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每到这一天,无数人就会涌到佛寺里去烧香磕头拜财神,求财神赐财。今年也不例外,各地各座寺庙里上香拜财神的人照样挤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佛门里的财神是谁?姓甚名甚?你去问去庙里拜财神的人,估计有的人会说,财神是赵公明;也有的人说,是关羽关云长;还有的人会说出比干、范蠡等名字。不过,说实话,在历史上,这几位“财神”中,除了范蠡懂得理财之道外,其他的都和发财无关,甚至也全都和佛教无关!赵公明是明代神话小说《封神演》里的人物,是道教中的玄武之神;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商纣王被挖心。因为吃了姜子牙送给他的灵丹妙药,所以不曾死去。后来,也就因为没了心,比干也就无偏无私,办事公道,买卖公平,童叟无欺,所以深受人们爱戴,被后世的道教奉为财神;范蠡是春秋时越国大臣,辅助越往勾践打败吴国,后来靠经商发了大财,被道教奉为财神。
传说,最早的“财神”不是赵公明,而是北宋时的权臣蔡京。蔡京十分富有,人们都说他是上天的“富神”降生,所以百姓就把他当作“财神”来供奉。由于蔡京的生日是正月初五,所以,后世就一直把“财神”的生日定为五月初五。后来,蔡京被贬,民间也就另换财神。换谁好呢?人们便从晋代的《搜神记》中,将冥神赵公明给选了出来。因为赵公明姓“赵”,和宋朝的国姓相同,地位显赫,十分吉祥。所以,自那以后,赵公明就成了“财神”,并一直被人们供奉。赵公明的形象是黑面浓须,头戴官帽,手执铁鞭,身骑黑虎。不过,也有的年画把赵公明改成了头戴官帽,身着红色官服,一团祥和笑眯眯地捧着个大元宝的样子,“招财进宝”四字也由此而来。
除了“正财神”赵公明,还有“偏财神”“文财神”和“武财神”。“偏财神”也叫五显财神,是姓柴的五兄弟,他们仗义疏财、行医济困,死后被尊为“五显神”,北京莲花池内至今还有一座五显财神庙。“文财神”也叫财帛星君,他原名叫李诡祖,是北魏时期的一位清廉爱民的县官。后来被后唐明宗皇帝李嗣源赐封为“增福相公”;“武财神”则是关羽关圣帝君。
传说当初关羽当初和刘备失散后无路可去,只好暂住在曹操那里。曹操也十分喜爱关羽,为了收买关羽,曹操不停地“上马送金下马赠银”,送给关羽大量金银财宝。关羽分门别类地把这些财宝一一建账登记,临走时,他将全部金银如数奉还给曹操。由于关于记账清晰,讲信用、重义气,故被商家尊奉为财界守护之神。
为了迎合人们希望发财的强烈愿望,道教就广设“财神”,总共设立了九路财神,也就是中路财神王亥、东路财神比干、南路财神柴王爷柴荣、西路财神关羽、北路财神赵公明、西南路财神端木赐、东北路财神李诡祖、东南路财神范蠡和西北路财神刘海蟾。九路财神,济济一堂,坐满了殿堂。等着人们前来上香膜拜,等着赐财给来求财之人。
于今,人们多在正月初四夜半就要给财神上香。按说财神生日是正月初五,为何早拜?原来,是由于众人求财心切,都想自己早一点迎到财神发个财,于是,就抢先去庙里,就等着时辰一到,第一个给财神上香,所以,也就有了“抢烧头柱香”风俗。
过去,还有正月初五“送穷”的习俗,很是风行。就是在年根之时,不能往外丢垃圾。直到正月初五一早,家家户户都会将积存的垃圾(尘土)装在袋子里,再恭敬地送到门外,同时燃放爆竹,谓之“送穷土”。“穷土”一送,全年吉祥,发财有望,皆大欢喜。
不过,说起来,这些财神都属于道教“系统”和佛教无关。
过去,正宗的佛门寺院里也没有专职的“财神”,更没有“财神殿”这一“机构”。至于现在为啥许多佛教寺庙里都有了“财神殿”?我不敢妄加结论,你最好去问问寺里的僧人,便知一二了。
反正近些年来,佛教寺庙里的“财神殿”越发香火旺盛,反而道教宫观里的财神殿却香客不多。这都是佛教寺院“与时俱进”的良好结果。
说起来,佛教里还真有一位“管钱”的神祗,他叫俱毗罗。他的“正式职务”是“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俱毗罗是印度教中的财神,也是北方保护神。在道教中,他叫魔礼红,早先是商纣王手下的大将,在交战中被周武王手下的黄天化打死,后来被姜子牙封为神祗,成为天庭南天门的“保安”。他一般是身穿绿色甲胄,右手持慧伞,左手握神鼠(也叫吐宝鼠),长期就威武地端坐在佛教寺院里的天王庙中,如今他的主要的职责还是“保安”!只可惜,天下争相向“财神”敬献香火的信徒,却没有几个去拜过“北方多闻天王”这位正宗“财神”。拜错了神灵,那上香求财的效果可就大打折扣喽!
据我所知,佛教不讲究“赐财”,而是强调因果报应和个人修行。佛教认为,财富的获得与个人的业力和福报密切相关。众生自身的业力障碍是导致贫穷的主要原因。诸佛也无法直接赐予那些业障深重的众生财富,因为这些财富他们无法承受和享用。
既然如此,那人们为何又要去佛家寺院去拜去求“财神”?
刻薄点说,正月初五拜财神,除了能得到些许心理上的籍慰,别无所获。你看看周边那些发了财的主儿,有几位是靠拜财神拜出来的?没有好政策,你就边上玩儿去吧!
话说回来,拜佛也不是一无用处。拜佛的真正目的,是修炼自己,使自己具有善心善念,使自己更明白事理,使自己对人生大彻大悟,使自己更有益于他人,使自己更有助于社会。至于专为发财而拜佛,专为升官而拜佛,专为改变厄运而拜佛,那都是扯淡!你“诚心诚意”地去拜一个泥胎,它其实什么也给不了你!与其如此,还真不如去德云社听听郭德纲的相声,虽说还得出钱买门票,更得不到发财和好运,但至少还能让你傻乎乎地乐呵一个下午。
我是个肉眼凡胎的俗人,我也不懂佛。只是这几年,出于好奇,看过几本佛家寺院里印制的佛教读物,还向佛门弟子请教过几次。似乎有点明白,却又懵懂。
佛说,佛是大众自己心中的信仰。佛,就是觉悟;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门认为,世上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只是由于大多数人脱离不了贪、嗔、痴(妄想、偏颇、执佞)的“三毒”心性而难以超脱成佛。
人都是有贪欲的,“贪”就是对慾望的过分追求,对身外之物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如果没有自我的把控能力,就会深陷而不能自拔,贪欲就会不断产生。佛门认为,只有降低、减少过高的欲望才是根本,人一定要少有贪念,应为贪欲望只会把人拉入深渊。
“嗔”就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过于偏激,处事待人过于乖张,平素对天对地对他人怨气怒气愤气满怀,其结果往往就会造成众叛亲离就会走向预期的反面,自然也就会衍生出无尽的烦恼。一个人只有平心静气,去火安神,才能平和内心,达到内心的宁静;而“痴”则是不明事理的真相而做出或贪或嗔的反应。
对于这“三毒”,佛家认为要采取“戒”、“定”、“慧”的办法。“戒”就是以道德的规范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定”,则是加强培养自己内心的修炼,面对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慧”就是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对生命和宇宙的认知。
佛是大慈悲,就是以慈悲为怀,以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之忧而忧;佛是大毅力,为达到目的可以忍受任何折磨,意志依旧坚定;佛是大宏愿,有着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天下人的志向。佛的内涵就是引导凡人向善从善,普度众生,给那些痛苦的人予以精神上的支持。
佛家认为,我们需要不时地修炼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觉悟,随时拂拭内心的“尘埃”,减少“烦恼”滋生,才能保持内心的安宁和健康。拂拭心中的尘埃,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加强学习改造自己,这也正是我们现在仍时时要做的一门功课。
记得1993年我去五台山,想请一位僧人给算命。那和尚却说:“我只习经禅,不会算命。”
想想,那和尚说的有道理,天下卜卦算命的历来都是江湖术士,哪有和尚算命的?即便就是说到命,也只以偈语暗示——一切全都靠你自己去悟,悟成啥就是啥。但凡张罗着给人算命的必定是假和尚!至于上香磕头求佛求子求财运求平安,那也只是香众们自己的意愿,佛门不拒绝,也不提倡。解脱要靠自己。
按佛门的说法,人生态度不外两种——入世与出世。
入世,就是认真对待现实生活;出世,就是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索求的更淡一些,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世界,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对物。
佛门提倡“出世”,也认可“入世”——“出世”在于度己,“入世”在于度人。
佛门的“出世”,简单地说就是远避物质利欲,减少尘世俗念,追求大觉悟。这就是玄奘西行取经不畏艰险困苦,不达目的不罢休;就是禅宗二祖慧可为拜求禅理,断臂立雪,决心不变。真正的“出世”,并非消极的遁世,相反,却是坚贞不渝。
佛门的“入世”,是为普渡众生,自我牺牲。观音曾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观音还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佛为度众生,可舍身护法;遇外寇犯邦,见暴力侵凌,挺身而出,奋起抗争:“为护生命,宁舍钱财;为护一家,宁舍一人;为护一村,宁舍一家;为护一国,宁舍一村。”
佛门认为,为度众生,教化弟子,对国言忠,对亲言孝,对子言慈,对友言信。守戒行善,内外谨善。了解了这些,我们还会说佛教理论迷信、消极、落后、遁世吗?了解了这些,我们是否也可对己淡泊一点;对事,敬业一点;对人,利他一点,不更好吗?
自己的事要自己去做,自己的人生要靠自己去开拓,不要把希望寄托在虚幻的神灵身上。别人的帮助或是施舍,或可以解决一时的困扃,但不能解决根本。遇到挫折、困难、不幸和失败,不能丧失勇气和信心,不能自暴自弃。要记住,你自己就是菩萨。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去战胜困难和失败。
人类在和大自然的艰苦拼争中需要来自外力的支持,更需要有精神的寄托,所以人类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神仙鬼怪,并向他们膜拜求助,这本无可厚非。而对这些偶像加以盲目的追捧,就成了迷信。
佛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拜佛就是拜自己,就是激励自己做一个好人,就是自己给自己鼓劲。这才是拜佛的真谛。
愿各位在新的一年里都能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