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古为官少修衙

(2024-07-24 10:41:23)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官不修衙,客不修店的说法。在古代流官制度下,为官一任三年,都是匆匆过客,自是不必费心费力为下任修建奢华的衙门。客人住店,也就一两天,当然更无须为店主修店。其实,官不修衙主要是因其权限制约,任何一座衙门并不是你想修就能修的。历朝历代,对各级官衙都有严格的规制,绝不允许超标。当初,唐太宗李世民命大将军张士贵在山西绛州募军。为此,张士贵建了一处招兵衙门。按唐代规制,州衙正堂为五间,但张士贵却建成面宽七间,东西长29米,南北宽15米的超标建筑。据说,这是张士贵怀有称帝野心,私下按帝王宫殿规格修建的大殿。当时恰逢唐太宗派员巡查,张士贵怕事情败落,赶紧在大堂内又砌起一道墙,这样看上去,只有五间,张士贵这才免去一灾。

明代洪武年间建成的叶县县衙,到清代同治年间(相隔约500年)才获准得以大修。一座砖木结构的房屋维持了500之久,其破败程度可想而知。

前些年,由于政策宽松,地方主政官员对本级财政有绝对的支配权,超级办公楼也就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15年,22名员工的湖北贫困县建始县卫生监督局建了一座9347平方米、造价2353万元的办公楼,每个人平均424平方米,如此宽敞的空间,办起公来,也确实够气派的。

 

自古为官少修衙

湖北建始县卫生监督局办公大楼

 

有人解释说,盖高楼是彰显地方形象的需要。我就不信,把衙门盖得高大豪华,就能凸显出本地的经济繁荣?还有的人说,这是拉动内需的需要。这就更叫人疑惑,如果只靠建几座豪华官衙就能拉动内需,这官也太容易做了吧!其实,且不管你当地的GDP有多少,百姓是否能过上安康的生活,才是为官的首要之急。办公楼再大再气派,你那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却没有跟上,那就只能证明坐在高楼大厦里办公的绝非好官——且不管这些官是贪官还是清官。

要做好官,就应牢记自古流传的一个规矩——为官少修衙。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的朝代之一。按当今某些人的逻辑,经济条件好了,官衙的档次也得跟上去。其实,此言谬矣!

北宋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就是最直观的例证。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市井的繁荣。画中有桥、有船、有茶肆酒店、有亭台楼阁,唯独没有官衙。再细看,只能找到一处类似的政府派出机构——税务所。但这个税务所极为简陋,也就一间敞开的芦席棚,跟普通民宅别无两样,毫不起眼。

 

自古为官少修衙

北宋时期京城开封的税务所

 

为什么构图繁浩的《清明上河图》中对官衙没有触及?要知道,当今多地的政府大楼可都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繁华的代表。

在古代,最宏伟的官衙是皇宫,地方官衙往往大多建筑简陋。到了宋代,甚至连皇宫都显得寒酸。北宋雍熙二年(985年),皇宫失火,烧毁不少房屋,宋太宗想借机扩建皇宫,但居民多不欲徙,宋太宗虽是皇帝,也没有强拆民宅的胆魄,只好罢休。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站在开封的酒楼丰乐楼上,就可俯视宫禁。

这肯定是历史的特例,但至少在宋代,地方官是无权修葺官衙的。否则,就会受到弹劾和处分。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杭州知州薛映就被人告发在司擅增修廨宇。廨宇,就是官舍。朝廷马上就把薛知州给贬为连州文学。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汝州知州李寿朋令郡人献材木,修廨宇亭榭,也被降职处分。

1069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相当于副市长,官不算小了,他到任后发现州衙例皆倾斜,日有覆压之惧。苏轼就在这样的危房下干了一年,州衙一直没修葺。16年后,苏轼出任杭州知州,他发现官衙一点也没变,还是老样子。苏轼就问:这房如何住人?下属说:每到雨天,我们都不敢在堂上呆着。这年六月,部分官衙倒塌,压伤了两人,鼓角楼也塌了,压死鼓角匠一家四口

苏轼赶忙上奏朝廷,请求拨款修缮衙门。但在宋朝想修官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朝廷早就三令五申,地方无得擅修廨舍

为了能得到修葺官衙的费用,苏轼打了个“擦边球”,请求朝廷拨给二百道度牒解决办公经费。在宋代,僧尼出家需要有官方的度牒(证书),而颁发度牒是要收费的,地方官府常通过出售度牒来弥补财政不足。苏轼计算过,二百道度牒大约可得钱四万贯,用这些钱来修衙,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修完紧要处,亦粗可足用。但就这,朝廷也没答应。

第二年,杭州闹水灾,苏轼再次向朝廷申请度牒。这一回,朝廷总算皇恩浩荡,批了三十道度牒。这点点度牒所募集的资金,根本无法修葺衙门。最后还是苏轼捐出了自己的五百贯公使钱(地方长官用于公务接待的特别经费),才勉强把官衙草草修补了事。但同时,苏轼主持修建的苏堤,虽工程浩繁,资金巨大,朝廷却都爽快地批了款。

起始于宋朝官不修衙的惯例,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明朝万历年间,北京宛平县知县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载:宛平是京畿首县,但县衙却异常简陋:廨仅一所,曲直不齐,各佐领衙与市民联墙,声音可通。吏大半无廨地,僦借民居,因陋就简,粗备如此也

宛平县自朱棣迁都北京至万历年间,设县近两百年,县衙就没大修过。因为没有资金,沈知县只能修葺一下县衙大门,其它的只好听之任之。

清代乾隆时期,成都官署年久失修,文官衙署向皆欹侧欲倾,破烂不堪两县以下之各官署,或荒凉如僧庐,或朽蚀如陋室,虽列省会地面,而萧条僻陋之气,怆然满目,但地方政府却无款培修

当然也不能说宋朝之后皆不修官衙。但有宋以来,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预算中,官衙一直就排在最后,大都被列为不急之务。明朝洪武年间的三十一年里,各地新建和重修学校674所,而修衙仅只26所。明代宣德期间,“大修”官衙,也只修了55所,而同期修建学校159所。

清代甚至规定,地方官欲修衙署,概由官员自掏腰包,从他们的养廉银中扣还,甚至还有可能被以“奢侈扰民”的罪名遭到弹劾和罢免。如此一来,哪个官员还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去修官衙?

若是古代那些官员看到现代各地一个比一个辉煌气派的“官衙”,一间比一间更奢华宽敞的办公室,不知会不会妒忌得吐血。

百姓没得安,官员先自享,这就是典型的腐败!默许官员腐败,就是姑息养奸,也属于腐败的范围。如今,终于出台了严格限制官员办公用房的面积,总算走上了正路。

“为官不修衙”这一廉政传统,今天仍值得继承和发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也说圪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